张岩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教学和《新课标》对教学要求的不同,从新课导入、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运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解问题的引导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要求与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一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强调最后一点。说明新课标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科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锻炼。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习过程无兴趣可言,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且不能真真理解学习内容,最严重的是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教学要求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扭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用具体实例或实验进行新课导入
物理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传统教学中值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习后有什么用途。尤其是物理课本是知识的总结,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生动的情景,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注重学生學习兴趣的培养,在新课的导入方面,教师可以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尤其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接触到的实际例子导入新课。物理是探索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尤其是中学物理所揭示的都是普遍的物理现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合适的生活实例与某一种物理现象相对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先拿出一个硬币和一张小纸片,同一高度同时放下,让学生观察现象,显然是硬币首先着地。学生们很快就说是因为硬币比纸片重的原因。这时正好引出亚里士多德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观点。然后把小纸片撕成大小相等的两片,其中一片搓成纸团,另一片维持原样,也在同一高度和同一时间放开下落,结果是小纸团先着地。由于纸团和纸片的重量相同,此时学生们就会怀疑刚才获得的结论是错误的,那到底为什么呢?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开始引入到伽利略科学解释自由落体运动。新课的引入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生活实例或实验作引入可增加学生的想象,使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具体、浅显易懂。
2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且新课改六大改变最重要的一点事探索能力的培养,反对过于对知识的传输,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在传统物理教学中,首先教师阐述一种物理现象,然后告诉学生这是由哪一种规律引起的。新课标重视探索能力的培养,通常叫学生自己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获取物理实验现象,体验知识的由来过程,总结学习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比如,在初中物理第一册的《串联与并联》中,先叫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给学生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们自行连接灯泡,画出电路图,然后提醒学生进行其他方法连接灯泡,同样画出电路图。然后讲述电路串联和并联的概念,让学生自行辨别出串联和并联,通过实验的方法还获得串联和并联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分小组实验也有利于梳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加强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运用
新课标倡导:“加快多种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全面整合”。多媒体声色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各种物理现象。物理学科是揭露自然规律和现象,将物理现象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反映在学生的眼前,使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具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解释物理现象。另外,多媒体教学模式还能替代一些不方便的做的实验,这些实验可能时间太长、或者实验现象很难观察,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实验时间变短,放大实验现象等,使实验教学更好地配合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如在讲述光电效应的α粒子散射过程时,由于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十分缓慢,并不适宜老师课堂实验或者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借助多媒体,课前录制α粒子散射现象,并可适当放大现象,使实验现象形象化,这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获得了做实验的效果。所以说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物理课的知识点都是来自实践,每一个经典的知识点都是物理现象的规律总结。在传统物理教学中,直接将物理课本上的现象及规律灌输到学生头脑中,不允许学生质疑经典理论,也不允许作一些“不合理”的联想。只要熟记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就能得到高分,学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没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对一个物理现象通过自己理解和想想,提出创新性问题,并用实验验证获得结论。同时,对一些经典的理论也可提出质疑和联想,通过对各种“不合理”联想,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另外,对经典理论进一步联想也是必要的,有时还可以质疑经典理论,通过想象能开拓思维视野,举一反山。例如在讲万有引力时,课本上提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现象,引入到万有引力。仅仅从这一现象还不能完全让学生全面理解万有引力。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苹果要是长得像月亮一样高会不会落地,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地,他们是不是受到了不同的引力?当老师告诉月亮不会落地式因为它有足够大的初速度,学生又想要是苹果有足够大的初速度是不是也能像月亮一样运动呢?对这些问题的联想,并一一进行解释,最终能充分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5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问来理解问题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里要求“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设计一些障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去解释,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完压强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用一则新闻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新闻材料是“初冬的一天,湖面已经结冰,几个不知危险的小学生在冰面上玩。突然,冰破了一大块,一个孩子掉了下去,十分危险。这时一名解放军看到了,马上跑到岸边,然后爬到破冰处将孩子拉上来,又一边爬回岸边。”学生看完后马上提问,解放军为什么是爬过去,跑过去不是更快吗?有的学生就想到是跑过去可能会将冰面踩破。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跑过去冰面会破,而爬过去就不会呢,这是想到刚学习的压强方面的知识。学生们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有效地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同时加强了用所学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出相应的变化,促进新课标要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展云飞.略谈新课标实践中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教文汇,2008,(2):101.
[2] 冯兰庆.浅谈中学物理新课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甘肃科技纵横,2008,(3):166.
[3] 叶业煌. 谈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新课的情境导入. 科技资讯,2007,(28):104.
[4] 冯妙妮.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整合的
教学策略.中小学电教,2007,(12):53.
[5] 薛和平.在新课标下的中学物理创新教学初步构想. 物理教师,200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