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
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阅读有关作品。拓展阅读作为精度和略读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扩大学生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使学生开拓思路、闪出火花、涌现创意。在实践中,我对拓展阅读的渗透点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以课堂拓展为基点的渗透
1.课前拓展,打好基础
课前拓展,就是开课将资料引进课堂,让文本和背景融合起来。要注意的是拓展要“适度”。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到“书香卡”或读书笔记中。课上,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在教学《苏武牧羊》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主人公的事迹,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了能量,还为学生树立学习苏武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热爱祖国、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课中拓展,加深理解
课中拓展,就是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作者、主人公、内容、体裁或单元训练点等引进相关的补充材料,引导学生阅读,从而达到扩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的目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学生在理解“史铁生患病之初脾气暴怒无常和在母亲去世之后,在母爱的召唤下,他懂得了感恩,学会了乐观,也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这部分内容有疑难。于是,教师出示史铁生写的《病隙随笔》的部分内容,既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减缓了坡度,又架起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3.课后拓展,增加积累
课后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文学,让语文教学走向广博的阅读天地,使课外阅读成为大语文观的阐述,使课外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
(1)向教材原著渗透。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后,教师可建议学生阅读《希腊神话》,在教学《迟到》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2)向人物、作品渗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可将《自读课本》中的《读书的故事》进行比较阅读或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风格相近的优美散文。
(3)向同类体裁渗透。学完哲理故事《生命中的林子》,推荐学生阅读《智慧背囊》和《时文选粹》;学完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推荐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
(4)向相同主题渗透。北师大版第九册有这么一组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红树林》,介绍了祖国各地的自然奇观。学完本组课文之后,可引导学生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系列文章,在班中开展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拓展阅读的联系点,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外,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以对比阅读为基点的渗透
1.同中求同的拓展
同中求同,就是在進行比较阅读时 , 重点分析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共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 对某两个或几个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者形象,进行理性概括,得出“同”在何处的结论。在比较、整合中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课文的认识,提升阅读认知的层次 , 锤炼学生思维。
选择《“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斑羚飞渡》对照阅读,这是一种“互文性阅读”。教师让学生找出哈尔威船长与镰刀头羊的相似之处 , 就是一种同中求同的比较阅读 , 同为英雄形象 , 他们的同就在于在灾难面前彰显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让学生通过两篇文本的互文性阅读,比较、整合,提升阅读认知的层次,对于生命这一主题会从更加广阔而深邃的层面加以确证。当学生在一个浅显的理解层次徘徊于文本时,适时进行拓展阅读不但不会弱化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反而可能打开更多“重读”文本的视角。
2.同中求异的拓展
同中求异,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在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在把握共同点的前提下,侧重于比较他们的不同点,着重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得出“异”在何处的结论。
拿《咏梅》一课为例。毛泽东的《咏梅》,孤立起来看,特点并不很容易看出来。找一个同类作品来比较,例如,陆游的《咏梅》,因为是同类的,都写梅花,就不难抓住分析的契机了。同样写梅花,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是坚强的、无畏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虽然也是凌寒独放,却因无人欣赏,在风雨的摧残下充满了寂寞和愁苦。同样是报春不争春,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虽已凋零,却笑看百花盛开,无怨无悔,多么豁达、多么大度、多么无私,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是虽造妒忌不改性格,即使被碾成尘土,依然清香永存,这是一株清高孤傲的梅花。如果我们不去比较分析,是很难比较明确地感受出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的广阔。
3.异中求同的拓展
万事万物尽管呈现方式纷繁复杂,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有其普遍的规律性。异中求同,是指从不同的事物尤其是看起来很不相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这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能力。
如教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丁玲的《回忆母亲》,虽然作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内容风格也相差迥异,但都包含着人类最普遍的爱——母爱。表达方式也惊人一致,都能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饱蘸感情的细节、细腻入微的感情,深刻表现出母爱的平凡,而其最平凡之处亦即最伟大之处。通过这些拓展阅读,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对母爱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进行拓展阅读时,要注意抓“比较点”,抓住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能确定事物间的异同,而且能深入的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这样,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有效拓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捕捉到的拓展阅读的一些渗透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信,只要我们以课内阅读为基石,有意识、有系统地渗透课外阅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