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岭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纸质备课方式外,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利用电子备课网络,同时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将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提升教学效率。
● 喜忧参半:传统教案的“两面性”
传统教案是教师手工劳动的成果。它形成的操作流程是“解读文本—收集素材—胸中有案—撰写教案—课堂教授”。纸质教案更多地体现出授课教师的个体教学特性,也彰显出教师心中有“案”、胸中有“人”的教学备课局面,但也透露出设计上的“狭隘”格局:由于是教师个体行为,设计思路难免存在“局限”,课堂调控以及应变能力掌控不足;由于是教师独立撰写,课堂教学难免存在“排他性”(不接收课堂上学生临场的生成,只会按部就班地将备课的教案“演示”完成)与“包办性”(教师“一言堂”现象的存在)。
● 呼之欲出:电子教案的“灵活性”
电子教案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作一种数字化的预设,实质上就是多媒体教案。相对于传统手写纸质教案,它不仅有内容上的新意,更有形式上的改善,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可视为“教学生产力”的一大进步。它是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面向的是全体教师,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在电子教案备课平台上进行教育理念、智慧思维等方面的碰撞。
如上图所示:相同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先确定主备人,然后通过备课系统上传教案,使用者直接在教案备课系统中对主备教师的教案进行删减、修改、批注,形成的“二次备课”教案在备课系统中留存,以便参考、借鉴、修改。
● 取长补短:相融并济的“兼容性”
从系统角度而言,课堂教学要发挥最大的效能,每位授课者必然要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从小方面说,教案也有相互借鉴、整合的必要,将传统教案与电子教案的方式相互融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落到实处。
传统教案的设计要做到“五个统一”,即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训练统一、考试统一,这是教学效益的基本保证。而电子教案的备课形式又是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反思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传统教案的备课习性,在电子教案的备课过程中实施“课(教师一课一备,独立成形)”、“研(教师一课一改,相互交流)”、“联(教师一课重组,取长补短)”“三位一体”的研讨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2011版)中提及了“继承”与“汲取”的相互融合。“三位一体”的电子教案备课研修是一种以解决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以校本的、开放的、互助的形态呈现,体现课堂教学实践、教研、科研、培训等主要教学要素间不可割裂的辩证关系的电子教案、传统教案备课模式的“兼容性”。教案主备教师与修改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实际,通过交流整合、科研反思、总结提高,也势必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传统教案+电子教案=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