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那片独特的雪花

2012-04-29 08:46:55赵丹妮张丽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感悟

赵丹妮 张丽颖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感悟;生命品质;自我生成

2011年12月3日—5日,我们有幸参加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广东顺德主办的“第七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此次论坛可谓是一次视听盛宴,既有生命教育学术专家的专题讲座,又有生命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的精彩展览,尤其是由一线生命教育教师带来的生命教育教学示范课,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多元的经验资讯,使代表们受益匪浅。其中来自宝岛台湾“彩虹爱家”的廖老师的一堂生命教育示范课,给我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堂用时45分钟的游戏体验型生命教育课,名为“雪花片片”。教学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悦纳自己。课程的难点在于通过互动式游戏的引导,让学员们对自己有新发现,从而得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进而学会了解自己,悦纳自我。

游戏是这样的:学员们闭上眼睛,不能说话,在事先准备好的A4纸上,按照教师的指导语来折纸和撕纸。第一步,将手中的纸对折,然后在右上角撕下一个边长1公分的等腰三角形;第二步,把手上的纸再对折,然后在右上角撕下一个半径为1公分的四分之一圆(扇形);第三步,把手上的纸再对折,然后在右上角撕下一个边长为1公分的正方形。廖老师在引导大家做游戏的过程中,神秘地告诉大家,一张纸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游戏结束,大家在教师口令下睁开眼,发现按照同样的指令,自己和别人撕出来的“雪花”却形态各异,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廖老师说:“我发出一样的指令,你们做一样的事,结果怎么样?”学员们回答:“结果不一样。”廖老师又问:“在游戏进行当中,你们不能看,也不能问,心情如何?”学员们纷纷分享自己的心情,有的说“迷惑”,有的说“急迫”,还有的说“期待”……廖老师从分享心情入手慢慢引导,让学员们谈出自己的想法——“迷惑”是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急迫”是急于知道最后的结果;“困惑”是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期待”是因为想知道一张纸如何改变人生……在学员分享过程中,廖老师不时根据这些回应来询问:“有谁和这位学员的感受一样?”这会让学员们感到自己的情绪不是个别的,是正常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注,正是生命教育一直倡导的——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均要体现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生命,用好奇和欣赏的眼神看待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陪伴。

有趣的是,当廖老师提问时,一位女学员说:“我的心情就是没有心情。”针对这样的回答,廖老师不急不躁,慢慢说道:“哦,为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心情呢?”学员答道:“只要用心地听,仔细地去做,最后一定会有结果,所以此刻没心情。”廖老师说:“这是一个很棒的特质——顺服和守规矩,在整个团队里总会有人相信领导,领导说什么我就跟着走,所以你非常适合成为别人的伙伴。”

接下来,廖老师又对学员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发出一样的指令,你们做一样的事情,结果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心情也不一样,当你看到自己手中的雪花形状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有一位学员谈到当看到自己的雪花和别人不一样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撕错了。廖老师问:“还有谁认为跟别人不一样就是自己做错了?”会场上多数人都举起手来。廖老师问:“你做错了吗?我有没有说什么是对的?你是否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接着,廖老师讲述了一个撕雪花的奶奶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位奶奶总是按着斜的方向折叠、撕掉老师要求撕的形状,所以她撕出的雪花与别人都不一样,但做出的雪花最漂亮,当老师赞赏她时,她却高兴不起来,总是觉得自己太笨,因为做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老奶奶小时候家人就不断教育她要和别人一样,不一样就是错了,就是不对的,使她变得怀疑自己,失去了自信,不敢有创新的勇气。

课程进行到这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强调科学性、统一性,强调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当我们和别人的答案不一样时,内心的恐惧和担忧就会袭来。生命教育使我们回到生命的本真,教师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因材施教”,在坚持科学性的同时更应该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启发和引导学生,不能轻易把学生“模式化”了,不能随意扼杀他们的创意。正像台湾教师黄欣雯常说的:“没有错的答案,对的答案不止一个。”生命教育教师的责任是营造尊重、透明和好奇的氛围,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有一位女学员说:“张开眼睛看到自己的雪花,觉得很失望,不喜欢自己的雪花,因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此时,廖老师将心中的雪花与实际上撕成的雪花相比有差距,所以感觉到的失望,引申到日常生活中现实和理想是有落差的,同时发问:“我们不像理想中的那样,就没有优点了吗?”这样的发问开启了又一个对话和思考的空间。可能是因为课程展示时间有限,所以廖老师并没有在此多作停留。这个亮点只是轻轻闪动,转瞬即逝,没有更加明亮。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稍有些遗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被廖老师调动了起来,想要分享心中感受的人越来越多。又一位学员反思自己在撕纸的过程中,总是从薄的、好撕的地方撕,由此联想到自己日常遇到事情时喜欢从容易处入手。廖老师此时的引导很精彩:先鼓励她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宝贵的特质——做事情善于寻找和发现捷径,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故意撕重叠的地方,所以纸上会有很多洞,雪花的变化就多一些。“在写戏的时候(学员们有艺术背景),一定要给那个人物故意制造一些困难,这样剧情才会好看,如果都选简单的情节写,还会有人看吗?所以当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哇,我的人生剧情这么丰富。”

这时一位男学员一边笑一边举起自己的“作品”,大家定睛看去,原来是一片只有拇指般大小的“雪花”,引起全场笑声一片。此时,廖老师讲述了一个五十几岁的妈妈因为自己只剩下一点点的小雪花而难过得不得了的故事,随即问男学员:“我之前的话有没有伤害你啊?”那位学员好像很介意“伤害”这个词,极为认真地表达其实自己没有感觉受伤害。此时我在想,廖老师的用意是好的——关注学员的内心感受,只是无意中把“受伤害”这一感受加给了学员。生命教育是小心翼翼呵护学生心灵的课程,教师要放下原有的价值量尺,不替学生去说他们的心中感受,因为感受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表达才是他们自己的,尊重生命是生命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廖老师接着提问:“为什么我说一样的话,你们做一样的事,在做的过程中心情不一样,面对这个成果的态度不一样呢?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动作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对撕纸的解读不一样,选择就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态度就不一样。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不一样是正常的吗?”大家齐声回答:“是正常的。”廖老师接着说:“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湿度、同一个温度,每片雪花降下来都会不一样。这个游戏就叫‘雪花片片”。

巧妙扣题之后,课程进入到总结收尾阶段。廖老师问:“通过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新发现?这个发现对你有什么帮助?”学员们纷纷反思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表示学会了换位思考,提升了包容性。有的学员说很喜欢自己的雪花,没有找到跟自己的雪花一样的,是因为自己很特别。还有的学员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给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创意空间。这些新发现是尝试改变的基础,是知行合一的开始。

“雪花片片”的游戏,我们在以往的生命教育课的团队合作专题中也应用过,但却没有像廖老师这样在自我认知中做得这么贴切、这么细致、这么充分,可谓游刃有余,举一反三。廖老师将游戏引申到“自卑与自信”“理想与现实”“挫折与应对”等问题上,问题设计细致递进,丝丝入扣,课程进行中不断用欣赏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给大家带来启发。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游戏体验型生命教育课,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目标,使学员认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为自我认知和自我悦纳开启了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中的“过快”“过刚”“过急”“过头”现象。

“过快”——教师可以尝试给学员更多机会表达内心的感受,然后引用学员的原话来引导发问,而不是“过快”地说出教师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过刚”——那位男学员曾多次表达他没有受伤害,这只是教师的感觉而已。教师在此处是否有点“过刚”?

“过急”——没有让学员充分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没有使各自的生命故事流动起来,缺乏持续而有力量的影响,很难实现知行合一。

“过头”——“一张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目标在本次课上很难完全实现,它需要一个过程,不但要有游戏,也要辅以多元的视听媒体,更要有讨论中的思考与感悟,还要有尝试新行动的决心和勇气,所以仅一个游戏之后就承诺“一张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点“过头”。

总之,生命教育课上,教师要设计精彩的活动,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重要的是探索游戏背后的道理。热闹的游戏之后,能让学员沉淀下来,领悟游戏背后的道理,帮助他们看到游戏之前没有发现的自己,感动、心动,最重要的是“行动”,这种行动的力量是学员自己找到的。促进人们生命品质的自我生成,这才是评价生命教育课程效果的核心标准。

(作者单位:1.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命教育教研室,长春,130031;2.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命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长春,130031)

编辑 / 于洪 魏华林 终校 / 何 妍

猜你喜欢
感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8:04:23
浅谈多媒体应用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结合
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做教育的聆听者
在班级细节管理中绽放智慧之花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52:26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之我见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研究型”模式的反思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