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霞
【摘要】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关键词】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兴趣
一、激发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应从兴趣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怕的是学生无疑或不动脑筋,不善于思考,自然不能发现可疑之处;或害怕提错被别人讥笑,遭到批评,乃至有疑而不敢提,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所以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放胆质疑,培养质疑的兴趣。如:①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名言“智慧常常从怀疑开始。”“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等。②向学生介绍有关名人故事,认识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通过爱迪生“我能卵出小鸡来吗?” 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③表扬大胆质疑的学生,以活榜样带动胆小的学生,对于敢提问的首先要表扬,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没有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①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课下给予回答。②不允许班上同学取笑提问的学生,注意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特别是学困生更应该鼓励他们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来越多,更无从问起了。③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特别表扬,同时因势引导及时展开讨论。教学中只有本着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自己读书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我认为:
(1)紧扣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来质疑,文中“孩子”具体指的是谁?他向谁呼喊?呼喊什么?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喊?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 “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喊?”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在讲读课文中质疑,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找出句段中的重点词句质疑,也可以从标点符号上质疑,还可以从内容上、写作方法上进行质疑。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对比中质疑。首先让学生感悟小山村的美,通过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村庄”,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然后美美地诵读。接着出示急剧变化画面,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 “什么都没有了的景象”图片。课件再展示对比的两个画面:曾经美丽的小山村和后来一无所有的废墟。这样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感觉。引起悬念,继而激发继续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强烈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质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美丽的小山村哪去了?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释疑。
(3)课后质疑。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在教室里多逗留一会,跟学生聊聊,问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发现有同学能课后提问题及时进行表扬,特别表扬跟老师的想法不同的同学,引导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质疑,课下也应质疑,使之养成习惯。
三、有计划逐步培养质疑习惯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①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②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启创新思维之门。学生的质疑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们必须精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