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兰
【摘要】体育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成了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一环。体育课学生培养创造思维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健体技术和技能以及的体育文化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根据自己的一些尝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大家探讨,取长补短。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创造思维;关注
一、关注创新意识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和肢休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二、关注成功意识培养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
三、关注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越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止步。兴趣则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法,个体差异,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关注教学方法改进
1.问题探讨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境再现教学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单项比赛、球类比赛、野外训练等激励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3.分组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小配合,然后分组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再次练习,再讨论反复几次,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种团体练习,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4.集体游戏教学法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殊目的综合性活动。如“丢手巾”、“拦网捕鱼”、“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竟争获胜的气氛,同时把可让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创编体育游戏。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接受各种教育教学,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