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口腔溃疡[1],又称“口疮”。其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健康危害较大[2-3]。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4],中医采用“治从中焦”论治,常收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中医认为,口疮病因复杂,外与风、火、燥邪及口腔不洁、口内破损,邪毒直入有关;内与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导致阴虚火旺,热毒炽盛,内夹湿热,上蒸于口;情志不遂而损及心脾,均可致口腔溃疡[5]。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所以口腔溃疡的主要病位为脾胃心肾。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其分为[6]心脾(胃)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
2.1 脾胃气虚型 平素脾气虚,复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之阳气,致使脾胃阳虚。阳虚阴盛,寒从内生,脾运失司,液不化津,乃生湿邪,逆犯口腔,腐蚀黏膜溃烂成疮。李东垣《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王跃才等[7]基于李东垣《脾胃论》理论,认为本病病根在脾胃,是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虚火上炎而发,提出中气不足才是本病病机的关键,故治疗应以温中健脾,蠲寒除湿为主。
以上2种证型的发病机制均为中焦的脾胃失调,故治疗的关键是调理中焦脾胃,但辨证的同时应注意虚实分辨,虚则补,实则泻。与此同时中焦的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由此可见调理中焦在调理脾胃功能中的重要性。
2.3 阴虚火旺型 为阴阳失调、阴虚阳亢并生热化(成)火。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为素体阴虚,病后失养,思虑太过,致阴液暗耗,虚火内生,上炎口舌为病。如《寿世保元·卷六》说:“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2.4 心脾积热型 为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脏腑蕴热内生,心脾积热,上炎口腔,发为口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病源候论·卷十三》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以上2种证型其病位虽在心肾,但在其病因病机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中焦脾胃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脾升胃降维持着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肾的能量交换,脾气的升有助于下焦肾水的升腾,胃气的降有助于上焦心火的下降,心火肾水交于中焦,有助于中焦对食物的腐熟。同时,脾胃的升降还维持着浊气的下降和清气的上升,有助于清气上升以营养心肺头脑,使浊气下降以排出体外。故中焦脾胃的疾病则可影响到上焦心肺和下焦脾肾。所以调理中焦脾胃,维持中焦的升降功能,从而使得上焦心火得以清泻,致以心肾相交。
因此中焦脾胃的调理在口腔溃疡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节,中焦的生理功能是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灵枢·营卫生会》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中焦如沤”,《难经·三十一难》亦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生动地表述了脾胃肝胆等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故在饮食方面注意少食肥甘厚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的不节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口腔溃疡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中焦脾胃的养护,以减轻脏腑的负担,同时也要适当放松心情,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1]杜海林,孙秀美,赵彦华.口腔溃疡药物疗效治疗对比[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7,5(2):126.
[2]黄晶.大学生口腔溃疡60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9,33(3):235-236.
[3]王晓山,陈建灵,林茜.修疡口服液治疗复发性口疮100例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2002,15(4):24-25.
[4]杜芙蓉,郝焕萍,马兰,等.综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4):328.
[5]李丽.中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0,51(1):178-179.
[6]魏子刚,罗秀莉,张玉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3):48-49.
[7]王跃才,张莲英,普曦娜,等.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疮97例报告[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