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芝
摘要:众所周知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表达了对人们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民间美术;源泉;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同时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 ,它们的制 作材 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民间美术的含义
中國历史上, 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与现实的物质更接近,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便是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人们又习惯地把这种文化的载体,如剪纸、刺绣、皮影、雕刻等称之为民间美术。所以,民间美术也就相应的保持着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它们是那些没有或很少受到专业训练的劳动者创造的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岁时节令和民间各种民俗活动中,与专业艺术相对应,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
2、它们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合一的艺术。主要满足劳动者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3、它们是原始文化的传承者,不少传统的民间艺术与巫术,原始宗教、神话传说、信仰习俗等有着密切关系。并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正统的和外来的文化影响,逐渐减少了实用的色彩,成为观赏游艺的对象,但其原生性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
4、它们是观念的艺术,描述的是内心的真实而非视觉的真实。集体表现是其思维方式的重要方面,个人创造受制于集体意识;以意象造型方式为主,融幻想、寓意、象征、装饰性于一体;原色对比、二方四方连续等造型原则是其特点。在自由的时空创作的同时,又受到传统规则的制约,这种撞击与冲突,使民间艺术永远充满生命力。
但是,民间美术在历代都未受到过重视,它往往被认为是浅俗的东西而很难载入史册。我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个大系平行向前发展。一个是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个是职业艺术家和画院学院所创造的上层艺术,主要包括宫廷艺术、宗教艺术和文人艺术。民间艺术是从史前文化开始的群体艺术,而上层艺术则是职业艺术家创造的个体艺术。在过去我们只是继承了后者,而对于民间艺术,由于历史上文野俗雅的偏见,是没有地位的。但是民间艺术无时不在滋养、哺育着上层艺术与专门家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母体,民间艺术永远是所有上层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和“宝库”。
二、民间美术对于美术教育
对中国传统美术来说,多元化的层次决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在民间美术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因此,“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及其创作方法,完全应该与其他美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并驾齐驱地存在于中国的美术学府里.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教育才是名副其实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独立于世”。
优秀艺术皆根植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只有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当下有些青年艺术者不屑于民间美术,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东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谓的一些主义或是样式,殊不知只有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涵养.才能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在借鉴别国优秀艺术形式的同时。更要明白我国的传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营养.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汇于现代艺术,才能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近些年,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除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表现法则和造型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对描写对象的内心感受,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对象、把握对象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注重把自己的感受、意志融入作品中,准确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这些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间美术样式上都有着深刻及鲜活的表达。在艺术界,在目前这种风格与形式大爆发与大融合的情形之下,通过对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特质、传统美学观念及独特造型方法的剖析与学习.美术教育可以摆脱原有美术教学体系中机械论与虚无论的缺憾,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灵性与自然的精华,造就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审美教育风格。最终这种审美教育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将渗透到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层次,并跨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三、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
文化和习俗是人类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创造出来和自然形成的,它必然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变化。这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转的,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呈现出三种态势。
1、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民间美术自古传承至今,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同时也在时间的推移中增进了文化的稳定性,这种艺术真谛,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圈,但是它们在追求单纯、概括、 简洁的手法和表现真诚、直率的情感时却有极为相似之处,这也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所以我们应该从情感上、观念上理解和认识民间美术的气质、 精神、内涵、形式,在完全吃透和掌握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民间美术的精神和艺术语言与现代艺术语言融成一体,使之成为更为独具特色的东西。
2、民间美术品商品化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艺术品走向市场是自然而又合乎规律的。民间美术由过去民间艺人为自身创作转而为商品的生产而与市场结合是一个必然趋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正确看待它。尽管在这中间有许多问题有待去研究和解决, 但民间美术品走向市场, 增加了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改善了民间艺人的社会境遇, 继而继承其艺术技艺的持久力, 同时进一步改善与之相伴而行的民俗文化及宏观生存土壤,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3、转变成新民俗
民间美术依附于民俗活动,民俗是民间美术存在的根基。社会进步带来了全方位的环境变化,伴随着的是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民俗也必然发生改变。地方独特的民俗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保持;悠久的传统地方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成为新的独特文化。民俗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民间美术的流失。
民间美术弥补了史籍文献的疏漏, 也填补了艺术史书的空白,是研究人文学科的有价值的形象资料。同时民间美术中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通过学习,有利于人们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全方位的环境变化,伴随着的是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民俗也必然发生改变。地方独特的民俗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保持;悠久的传统地方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成为新的独特文化。民俗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民间美术的流失。民间美术弥补了史籍文献的疏漏, 也填补了艺术史书的空白,是研究人文学科的有价值的形象资料。同时民间美术中所蕴涵的拙朴的造型、古朴的色彩、文化内涵、传统艺术观念等,通过学习,有利于人们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开拓创造思维,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民族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