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静
被抢救的匾额文化
□ 王志静
“芳名匾牌出京城,悬挂泉城量不轻。墨客骚人欣相聚,荷香柳韵尽诗情。”这四句诗是对华夏匾额博物馆的赞誉也是对抢救、挖掘匾额文化者的褒奖。
坐落在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内的匾额大观园,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木质古匾博物馆,由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馆长、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王力一同志创办。3200余块古匾默默地聚集在这里,诉说着华夏文明、燕赵悲歌;跨度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重现,展示着世间沧桑、悲欢离合。
原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同志参观后说:“王力一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参观后,为展馆题写:“中华历代古匾艺术展 ”。著名学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题词:“匾藏” 。山东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专家学者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匾额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史料参考价值及书法鉴赏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匾文化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谈起匾额,王力一热情溢于言表。匾额始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皇帝对臣民的赏赐,还是民间的礼尚往来、文人雅士的自励警勉、官吏对下属的嘉奖或同僚间的酬赠,都离不开匾额这一表现形式。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物,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官吏和科举制度的缩影,其遣词精练,富含哲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匾额作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载体,体现着古老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块匾额蕴含着一段历史,一块匾额记录着民族文化的兴衰,一块匾额也折射着中华文明的光辉。”王力一娓娓而谈。在华夏匾额博物馆中不乏历史名人、能臣显宦的题匾。如清代时任吏部尚书的刘庸为广东雄州同知(知府,知州的佐官)廖朝章题赠的“雄州协赞”匾,书法厚重之中带有一种秀美,融合众家之长,体现了“榜书”(匾额书法被称为“榜书”)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
在华夏匾额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清代进士题写的占一半以上,其中80%的匾额为有功名之人所题写,仅清代状元题匾有24方,翰林题匾200余方,另外也不乏书法名家、历史名人题写的匾额,如刘墉、李鸿章、张之洞、蒋介石、李宗仁等历史人物。其中最珍贵的一块是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的“光禄大夫”匾,距今有829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匾额。
木质古匾分为七大类。除“文魁”、“锦绣腾辉”等官匾,“教稼维勤”、“梓材雅训”等教育类匾额,还有用于祝寿,庆贺乔迁之喜和商号庆典的匾。它们集文学、书法、建筑、艺术为一体,或言志达怀,或褒扬彰显,或歌功颂德,或酬贺祈福,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古匾横陈,端庄厚重,榜书势如虹,写尽千秋科举,中华文脉;残额高悬,典雅肃穆,擘窠形胜斗,彰显百代贤良,民族精神。”这副对联。是王力一对匾额恢宏气势与神韵的真切描绘,也道出了匾额在历史上的尊贵与辉煌。谈起匾额艺术,王力一如数家珍:从文化承载看,匾额浓缩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典籍的精华,人类优秀的品行,都在匾额上得以展现。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皆入匾中,使之得以广为流传。作为艺术品,匾额在材质的应用上,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品门类所能用之材。所有艺术品门类的技艺,都在匾额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堪称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从榜书艺术看,匾额作为载体,篆、隶、宋、楷、魏、行、草诸多字体均有使用和体现,把书法艺术从书斋和文人圈子中推向了社会。而历代名人包括帝王榜书真迹都因匾额得以流传。
“如果能珍视匾额榜书这一艺术形式,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束缚,重新认识匾额在历史上的作用,将有助于珍视遗存的古代匾额,研究庞大而又丰厚的匾额文化,甚至使匾额文化成为当代之显学——‘匾额学’。”王力一说。
叹为观止的华夏匾额博物馆馆藏品。图/受访者提供
怀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二十多年来,王力一和他的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克服重重困难,把抢救、收集匾额,作为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文化道德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他们以匾额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和展示它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之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同时还注重用馆藏品进行传统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自身的人生目标,努力让他们成为见贤思齐、志存高远的人,成为尊老重教、脚踏实地的人,成为扶贫济困、回报社会的人,成为积极进取、促进和谐的人。
目前,王力一和力明学院正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发掘、整理匾额文化,努力做到古为今用。他们建立了华夏匾额博物馆网站,加大了宣传力度,加强了与社会各界的文化合作与交流。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文化互动,举办公益活动,不定期地对馆内藏品进行交流展览,使匾额文化走出展览馆,走近民众,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使华夏匾额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社会公益作用。
作为济南人、济南市政协委员,王力一表示:这样一批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虽然是几代人二十多年艰辛工作的结果,但它们是属于国家的,在考古和文物部门需要的情况下,我们将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位热心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有志之士呼吁:让我们共同担负起保护古代匾额,抢救中国古文化遗产的重任,让匾额文化这朵中华古代文化园地中的奇葩,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华彩。
展望未来,王力一充满憧憬,他说:“文化体制改革给文化事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济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省、市均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文化建设,这些都为挖掘匾额这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遗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匾额所具有的不可再生和无法复制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华夏匾额博物馆的软、硬件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中华历代匾额文化艺术产业很有必要。”
王力一还建议,借助2013年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和国家唯一批准的非物质文化博物园建设等优势,依托华夏匾额博物馆成立国学院和匾额研究院,建立国学及儒家学说的重要研究基地,将使济南拥有又一享誉国内外的重要的申遗项目,也可以此为基础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这批珍贵的馆藏品成立匾额文化游乐园,集匾额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和旅游娱乐为一体,形成“看碑到西安、赏匾到济南”的文化旅游格局,全力打造济南西部大学城中的中华民俗匾额文化游乐园,开辟新的文化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