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2-04-18 11:34:07范卉敏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生态圈理论课教学资源

范卉敏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韶关 512126)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范卉敏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韶关 51212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都很不完善,无法满足现实教学要求,突显教学资源和资金等不足。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个动态平衡、交互共享、有机生长的生态实践教学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谐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途径和方式。但是目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只是将配合理论课教学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统称为实践教学。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一切,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一切教学形式都纳入实践教学之中。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自觉了解国情,增加感性认知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符合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课程教学的特色,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强烈的现场参与感可以帮助学生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与理性的思维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和功能,促进学生在“学中做”与“做中学”的结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性”、“两力”的教学目标。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涉及范围广、情况复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一方面长期习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需要实践教学,只有理论教学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要不就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可搞可不搞,并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实践教学界定不清,许多领导和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基本内涵存在模糊认识,有的单纯把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说成是实践教学;有的把校内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统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些观念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教学组织松散。由于认识上不到位就会形成教学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一些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流于形式,随意性大,经常出现无目的性。教学过程无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单凭教师个人的喜好,致使教学过程走马观花,雷声大雨点小,出现重形式轻内容,起不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教学手段单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多局限于校内和本地,多以观看教学时事VCD、纪录片,进行课堂讨论,引进专家学者做时事报告,小范围走出去参观等,这些实践教学手段长期使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难长时间持续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已经明显感受到教学设备的不足所带来的教学困境。如多媒体教室不足、大型投影设备、音像影视资料等教学资源匮乏,影响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手段的开发。随着高校扩招这种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矛盾更加突显出来,已经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保障不力。

1、经费投入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一般的专业性实践教学不同,它是一个全员参与、以大量资金投入为后盾支撑的型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设备是否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重视和经费投入是否落实到位。目前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最大的制约瓶颈是经费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实践教学要想正常开展犹如纸上谈兵。

2、教师数量不足和实践指导能力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不足、任务重、时间紧是最大特点。教师一方面很难拔出时间去认真研究实践教学,更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组织一场大型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涉及内容较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各学科知识,知识庞杂更新快,要上好一门课程既要有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又要联系社会实际,真正解决学生困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本身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难度的挑战,无论从自身能力还是从客观条件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法驾驭这样的实践教学。

3、基地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教育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各教育基地义不容辞的义务,但是现实中很多单位都不太有意愿承担这一教育任务,总以工作繁忙、人手不足等借口,或者要建可以必须交纳基地建设费、讲解费,有的更是拒绝参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总是面临现实困难,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践教学活动也只能在有限的基地中看一看、听一听,教育教学只停留在形式无法深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冲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瓶颈,合理利用、整合及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并采用灵活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目前实践教学瓶颈,达到良好的预期成效的根本措施与方法。

三、生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是在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基础之上,坚持做到人、财、物等各种教学资源的和谐使用、有机开发的生命体。在教学体系中资源能够形成有机生成、互动发展以及能动组合,最终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互融共生的交互式平衡型的结构模式,它具有有机性、交互性、共生性的特征。“有机性”特指生命体系中各种软硬件资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含纳在有机体系之中,良性生长,相互依赖、相互连接;“交互性”是指这些资源有机组合中相互交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能量转换;“共生性”主要是指生命体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实现新陈代谢,最终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基础与专业相互渗透、知与行相互统一的开放式的交互型的立体空间体系。它的构建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达成,学生“两性”、“两力”的调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践教学是驾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联系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纽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内在有机统一外在自由开放的良性长效的三层生态链,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

(一)内层生态圈的资源整合——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内部生态圈是整个生态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内在层面。它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课程教学中所形成的教学体系,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同一课程门类各任课教师所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又能够很好服务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已被公认的自身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同课程门类之间虽然各有千秋,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内容都具有相通性、交叉性特点,在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时就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不同课程间信息传递、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内循环系统。比如,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程结合重大时事,在课堂内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组织观看政治纪录《复兴之路》、模拟法庭、辩论赛、撰写寒暑假社会调查报告等都可以整体布局,避免重复作业,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训练,也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内层生态圈的建设有利于融合本学科内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避免教学的重复性,弥补本门课程师资不足、手段单一的缺陷,可以收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中层生态圈的资源整合——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仅仅靠一个部门力量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像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等。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各部门相互兼容又互为补充的大德育教学体系,以保证校内实践教学生态链,即中层生态圈的建设与发展。这个中层生态圈是三圈层结构中涉及人员最为广泛、教学形式最为多样、教学手段最为丰富,是对校园文化资源全面的整合的过程,具有无穷生机与活力。例如,我们学校依托自身课程所建立的法律协会、道德自律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开展一些独立或联合性质的全校性大型活动,像党史 (国史)知识竞赛、红歌会;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党的政策路线的宣讲、法律知识的宣传等;与相关院系的专业社团合作开展模拟商业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等活动,实现校园教育资源使用最大化、利益追求最大化,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管理协调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层生态圈的构建可以整合全校的文化资产,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也弥补了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状况,形成一个大德育氛围。

(三)外层生态圈的资源整合——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外层生态圈建设与内中层生态圈相比,贯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走出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方针是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打破了传统教学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由“假设”虚拟问题中摆脱出来,进入到真境界,在具体的实践中训练自身,使大学生认识自身,自觉寻找差距,完善自我。如,各高校可以与当地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遗址等单位建立共建协议,他们支持我们教学参观,我们为他们培养义务讲解员;也可以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协议,利用法定假日开展红色之旅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外层生态圈主要原则就是不仅仅是走出课堂还要走出校园,提早体验社会,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合作,注重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结合,坚持互赢机制,通过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学生及时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发展程度、行业动态,掌握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实现全社会育人的责任与目标;同时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补充校内资源不足、单一的困难局面,对校内实践教学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张力,有效地形成学校与社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双赢双效机制。

三层生态圈中内层课堂生态圈最为基础,范围最小,可控性最大,与课程结合度最紧密;中层校园实践教学体系参与人数增加,辐射范围较广,更具有寓教于乐的韵味,可控性适中;外层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波及面最大,教学内容最具客观性与真实性,可控性最小。总之,三层生态圈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相互促进,共同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实践教学体系之中。

五、小结

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递都不是靠教师一味填鸭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主体自学能动性,自觉向周围环境学习,主动思索、主动发现而得来的。实践教学必须注意它的可操作性,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能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的目的。生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只有实现课程间、学科间、校内与校外资源互惠互利,实现内、中、外三层生态圈有效衔接,形成资源共融共享的生态实践教学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吴元欣.高校核心竞争力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报,2008(3).

[2]汪洋,毛德松,王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尝试 [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民网 [EB/OL]. [2005-01-08].http://www.people. com.cn.

G641

B

1008-7508(2012)05-0036-03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粤教思 [2008]79号)。

2012-03-01

范卉敏 (1975~),女,吉林长春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圈理论课教学资源
新区制造生态圈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8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跑步生态圈
小康(2015年27期)2015-11-30 01:45:28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4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11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