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欣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用英语思维”是英语教学界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这一说法的可行性,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1)“用英语思维”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正确主张,是应该提倡的,也是能够做到的[1];(2)“用英语思维”没有必要、不切实际[2],在理论上是缺乏根据的,在语言教学中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3],不应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项原则[4],外语学习者不可能用外语思维[5];(3)在没有英语环境的情况下,绕过汉语直接用英语思维是不可能的,通过比较,明确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用“思维转换法”做到用英语思维是可能的[6]6。那么,“用英语思维”到底意味着什么?用英语思维是否可行呢?笔者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对“用英语思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蒋楠(1988)认为,用英语思维的实质在于“直接”运用英语,即运用英语时不要先想本族语[1]。姚念赓(1989)认为,用英语思维包含两个重要意义:1)要求排除汉语的干扰;2)主要是指在表达具有实质性内容思想时的英语造句[6]3。蒋楠所讲的“用英语思维”,其实是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国家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前提下用英语辅助思维,强调“用英语思维”的随意性。姚念赓所讲的“用英语思维”,是基于翻译教学法,提倡学生在充分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差别前提下用英语表达思想,蛤这种思想不一定是用英语进行的。他说,用什么语言和用什么语言思维是两回事,可以一致(如英美人讲英语),也可以不一致,如我国电影中的侵华日兵常说的“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这句话,讲的是汉语,思维方式则是日语[6]5。他的这种解释忽视了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作用,如果按照他的解释,“用英语思维”将始终是一种刻意的行为。要做到用英语思维,确实需要克服汉语思维的干扰,需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用英语思维”最终将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依据英语所承载的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从而做到像英语本族语者那样思维。
有外语学习和教学经历的人大都知道,本族语干扰给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能说本族语的干扰不是决定因素。小林和瑞耐特(Kobayashi&Rinnert)让48名日本大学生自我估计在英文写作中的母语思维量,发现l7%的学生母语思维量占总思维量的75%以上,48%的学生母语思维量在50~75%之间,27%的学生母语思维量介于25~50%,只有8%的学生母语思维量低于25%[7]。郭纯洁和刘芳(1997)用有声思维法记录了10名高中生和2名大学生用英语看图作文的思维过程,对其中的母语思维做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图画理解阶段,92%的学生通过母语进行分析、判断等认知加工;在形成表述内容阶段,60% 的内容由母语生成[8]。王文宇、文秋芳(2002)在研究外语专业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问题时发现,在过程控制的思维活动中,母语参与量最大(80%);在内容和结构构思时,学生仍然倾向于使用母语思维(>50%);而在解题和遣词造句时,母语的参与量较小(<15%)。这一结果显示:学生易于在与文本输出没有直接联系的思维活动中(如过程控制、结构构思、内容构思)使用母语思维[9]。要排除母语干扰,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马丁内的经济原则告诉我们:从语言发展史来看,人们使用语言都存在着惰性,正是由于这种惰性存在,语言规则才得以成行[10]100。同理,人们在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时不自觉地遵守着避难就易的语言规则。对每个人来说,母语都是最简单、最方便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当我们思考问题时,母语系统首当其冲被激活,被使用。
可见,母语思维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是普遍的、顽固的。马扎诺等人对教育涉及的4 000余项干预研究进行元分析后认为,学习策略、元认知水平和思维教学在提高学习者学习成绩中是最为有效的。据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出 “用英语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从起源上说,思维是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叶姆斯列认为:不能说“没有语言,思想犹如尚未探清的星云”一样模糊,不能说思想不能独立于语言而存在。语言只不过赋予思想一种形式。同一思想,不同语言赋予它的形式完全不同,但思想本身还是独立存在的。在无言无语进行思维时,思维本身是语言内容,但不是一个符号依存关系中的依存单位。如果说话时没有思维,发出毫无意义的声音,那就是胡言乱语而不是表达方式,也不是符号依存关系中的依存单位[10]123。萨丕尔(Sapir)在谈论语言与思维关系时说,思维是个独立领域,只有语言才是通向思维的唯一道路。有人认为可以不用语言进行思维,是因为他们没有区分思维与形象的差异。一旦把一种形象与另一种形象进行比较,就会不自觉地使用词汇。人在思维时,往往感觉不到无声语言符号的存在,因此会认为可以不用语言进行思维[10]130。
萨丕尔所说的形象与思维,其实指的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需要语言辅助进行。可能有人说,婴儿不会说话,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有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婴儿不仅可以进行基本的推理判断,理解事物的因果联系,甚至还拥有道德判断能力,他们的思考能力或许远超过你的想象。还有研究表明,婴儿思考世界的方法甚至与科学家极为相似: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并形成物理、生物和心理层面的直觉理论。这与婴儿时期的特殊身体结构是有关的。从2000年开始,研究者开始发现,婴儿具有潜在的计算、进化和神经方面的身体结构,这些可能为婴儿非凡的思考能力提供了基础。3岁儿童的大脑所拥有的神经细胞可以达到成年人的2倍,这种水平一直维持到9到10岁,之后人体将会对它们进行一次“修剪”,成年人不再有像婴儿或儿童那样特别的脑神经结构。所以,当成年人进行复杂、抽象的思维活动时,必须要有语言的辅助。
语言和思维各自独立存在,但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不但可以表达思维,还可以将其组合成一体,进而形成思维的模子[11]。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宣称,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就拥有了第二个灵魂。不同的语言能够赋予人类不同的认知技能。语言能够塑造思维。
萨丕尔和沃夫(Whorf)提出,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沃夫说,人们发现每种语言的背景语言系统(换言之,语法)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再生工具,而其本身是使思想鲜明、犀利的利器,是个体思维活动的程序和指南,因为他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头脑中正在交易的股票的综合的种种印象基础之上的。这里的背景语言系统或语法可以说就是语言[11]23。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莱姆博格迪特斯基(Lera Boroditsk)在《语言如何塑造思维》中指出:语言可以塑造人们的方位感;语言会影响人们能记住什么,也会影响人们学习新事物时的难易程度;每种语言都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认知“工具箱”,囊括了一种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得到的知识与世界观[12]。比如,英语通常采用施动者做某事的方法来描述事件。讲英语的人往往会说“约翰打碎了花瓶”,即便约翰是无心为之。讲西班牙语或日语的人,则更可能会说“花瓶碎了”或者“花瓶被打碎了”。这些表述上的差异,对于说话人如何理解事件、如何构建因果关系与主体作用的概念、作为目击者对事件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责备和惩罚别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何一种思维模式的建立都是通过长期的语言积累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的,或者说是通过间接方式获取的。
单纯地靠忽视或者忘记母语思维实现英语思维是不现实的。正像母语思维的建立一样,在实现“用英语思维”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频繁地接触英语(包括其文化习俗)、使用英语,最终建立起一套英语概念系统。学习者在不具备足够英语语言知识、言语习惯和技巧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学。在这个阶段,母语思维就会相对活跃,英语学习者常常采用翻译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用母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然而,一种语言代表一种特定的概念化模式,语言表达的概念往往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13]。如中国学生用英语表达“我的身体很健康”时,往往会说“My body is very healthy”。这里,中国学生其实是直接套用了中文“健康”的搭配概念,而不清楚英语词语“healthy”的搭配概念比中文窄。再如,中国学生选词造句时总是选用非隐喻性概念,很少选用隐喻性概念。这样就造成其所讲的英语带有外国腔调。
在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很难在第一次接触一个词就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采用词块学习策略,并且需要大量阅读优秀英文作品,欣赏英文电影,利用一切机会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或仿真的英语环境中。不少学者认为,随着学习者外语水平提高和外语使用增加,与外语词汇相联结的语义会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概念(Giacobbe 1992,Ringborm 1983)[14]。许多概念反映了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大量新概念的形成,依赖于对一种文化的深刻了解以及对这种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了人们行事的准则、普遍的认识和道德标准,决定着生活于其中人们的价值观。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深层土壤之中,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生存方式形成了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文化传统。学习语言,必须理解和接纳目的语系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个不了解和不熟悉英语本族语文化内涵的英语学习者,他的学习是难以深入的,难以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对英语文化进行全面了解。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者还要保持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能够从英语文化取向出发,正确解读英语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能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保持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对英语文化的认同感,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即人们对自我身份、角色的不同认知,也就是人们在身份上的冲突;而文化认同往往是文化冲突的结果[15]。当然,培养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让英语学习者尽可能体验文化冲突,而是要加强其对中英文化异同的了解以及对英语文化的包容。
由此可见,要实现“用英语思维”,建立英语概念系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对英语文化的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现“用英语思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英语学习者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用英语思维”。
[1] 蒋楠.怎样认识“用外语思想”[J].现代外语,1988(1):34.
[2] 张海燕,周晔.对“用英语思维”的再思考[J].考试周刊,2009(4):88.
[3] 倪建乐,张莺.浅谈用英语思维[J].山东外语教学,2000(4):79.
[4] 杨守忠.用外语思维及其它[J].现代外语,1981(3):6.
[5] 吕良德.外语教学必须通过本族语言来进行[J].英语世界,1985(6):94.
[6] 姚念赓.关于用英语思维问题[J].外语研究,1989(1):3 6.
[7] KOBAYASHI H,RINNERT C.Effects of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Translation versus direct composition [J].Language Learning,1992(42):183 215.
[8] 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30 38.
[9] 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6 67.
[1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0 130.
[11] 李力.语言:思维和文化之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23.
[12] 莱姆博格迪特斯基.语言如何塑造思维[J].金融博览,2011(4):24 25.
[13] 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4] 蒋楠.外语概念的形成和外语思维[J].现代外语,2004(4):379.
[15]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