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一般本科高校学科及其均衡建设研究

2012-04-18 07:21吴雨才
关键词:学科学校建设

李 银,吴雨才

(1.江苏科技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知识活动中针对认识的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1]。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学科分类的思想以后,学科就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尤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更是促进了学科的大分化和大综合[2]。众所周知,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因为其拥有一流的学科。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就成为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般来说,学科分为理科、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理科泛指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以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标,其发展注重团队合作,需要较高投入,注重科学的原始创新和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工科泛指一切应用技术学科,是为寻找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的具体方法的学科,其发展注重技术革新。应当看到,理科是工科发展的基础,工科是理科的延伸和继续。可以说,没有一流的理科作基础,工科的发展只能在低水平层次上重复。同样,没有高水平的工科,理科的发展就没有目标和动力。人文社会科学,俗称文科,泛指满足个人与社会精神需要和关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学科,其发展注重个性化、人文关怀和社会需要。它不仅是认识体系、知识体系,还是价值体系、伦理体系、道德体系、规范体系和哲学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明智地探索自然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对于加快理工科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虽然理工、人文社科学科各有特征,人文社科学科教授学生语言、文化和其他社会科学的通识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工学科则向学生提供数理化、工程等自然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3];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之间的知识体系是贯通互补、互为促进的,而且还产生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推进了学科的快速发展。例如,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机结合,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世界上许多大学正是因为学科间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新兴学科,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可见,加强学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学科,推进关联学科建设,提升弱势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水平,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是高校内涵建设的目标和使命。不断升级更新的网络环境也为高校,尤其是为一般高校(本文指除我国“985工程”“211工程”以外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加强学科及其均衡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网络环境下一般本科高校加强学科及其均衡建设的有利条件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其传播具有交互性、适时性、超文本性和个性化等特征,给人们带来便捷的交流。网络环境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中,利用网络设施和工具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网络环境使知识、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加快,促进了社会进步。正是由于网络及其环境的这些特点,使其在一般高校加强学科及其均衡建设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更贴近社会需求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建设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加强学科建设必须根据学科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一些重要领域开展研究,争取政府、社会的经费和舆论的支持,形成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推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4]。因此,社会需要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学科建设也必须依据社会需要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当然社会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可以通过对各级政府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手段和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其所反映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也可以通过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市场形成中参与竞争来确认社会需求,并结合学校实际,综合考虑本区域内其他高校同一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实力,确定学科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当然,高校也可以对政府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以及本区域内其他高校同一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但这会消耗研究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调研者个体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而在网络环境下,研究者通过网络就能方便快捷地查阅政府出台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以及其他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梳理,并结合学科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重点,深入实际重点调研,从而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更贴近实际,进而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

(二)有利于借鉴其他高校推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学科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前提,而推进学科均衡建设则是促进学科间相互交叉、使学科建设产生新突破、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促进高校做大做强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尽快提高学科水平和竞争力,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尤其是国内外学科建设水平较高的学校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应当看到,学科建设水平高的院校,尤其是国内外知名高校,其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建设时间长且经验丰富,值得一般高校学习和借鉴,而网络环境又为一般高校向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提供了良好条件。一般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与本校相关的学科建设水平高的学校的学科发展定位、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建设主要模式、学科建设体系、结构与布局、课程体系设置、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状况与结构,以及提高教学科研和育人水平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学术带头人培育和学术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基地与实验室的配置与建设、优势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发展的均衡建设模式,等等,并认真系统地加以总结,同时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挑选出相关高校进行实地调研,汲取其精华,梳理出本校学科及其均衡建设的模式,促进学科综合建设,加快学校发展。

(三)有助于为促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打下基础

加强对学科发展与建设基本问题、前沿问题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对于科学定位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推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发展、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加快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网络环境也为高校深入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了方便。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有关部门通过互联网查询校内各学科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各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及差距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同时,查阅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及趋势,使高校学科建设与行业、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获取行业、地方和企业的支持,推进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科建设的整体定位、学科及其均衡建设的体系规划和应把握的重点,以及应采取的推进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以加快学科及其均衡建设的步伐。

(四)有助于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是推进学科建设的关键。高校应在对各学科人才队伍调研基础上,找出各学科紧缺人才,并在网络上发布招聘信息,延揽学科建设所需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壮大学科建设人才队伍,以促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队伍的形成,推进学科建设。

二、一般本科高校推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高校排名日益受社会关注,以及高考生源整体规模日益趋减等形势,高校为提高竞争力做大做强,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就必须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学科建设。然而,“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即使在国家大力推进的建设国际一流学科标准下得到重点支持,其学科建设尚存在一定不足,那么,一般本科高校在推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方面就更存在着诸多模糊认识和不正确做法,这也制约了学科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科建设定位准确度不高

一般来说,学科建设的定位取决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而学校的定位一般应根据高校业已形成的学科特色、专业类型、办学层次、学校所面向的服务行业和服务对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发展空间等方面综合考虑。大体来说,大学的层次定位一般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三个层次。教学型大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学科建设水平的目标就是使本科和专科的教学质量通过国家合格评估,建设重点课程。学科建设内容为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学科建设的目标是使学科点能够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培养从学士到博士等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学科建设内容为课程与教材建设,学术梯队、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等。而研究型大学,其学科建设目标为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和建设博士后流动站等。[5]应当看到,一所高校正确的发展定位是促进学校加快发展和推进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见,高校发展定位准确与否对学科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定位过高、过低或不明确,对学科建设都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定位过高,脱离学校资源整合与实力实际,会导致学科建设中的大跃进和盲目攀比,使学科建设规划落空,会极大地挫伤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定位过低,会造成学科建设的自我满足,延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从而与其他同类高校办学水平的差距拉大,影响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定位不明确,会使学科建设与发展带有随意性、盲目性,不利于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加快发展。总体上来说,一般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应科学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层次。然而,目前不少一般本科院校追随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过于追求高科技和创新目标,办学目标定位多为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大学。客观来说,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属区域性或行业性院校,这样的定位明显偏高,将导致学科建设不合理甚至偏废;而部分刚晋升本科或实力相对较弱的院校,将学科建设等同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目标定位过低或不明确,同样制约了学科建设步伐。

(二)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实施、整合学科资源、合理布局学科结构、加快学科发展的前提。客观上说,“211工程”办学层次以上的重点大学在国家大力推进下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学科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一般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经验。应当承认,与重点大学相比,一般本科高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一是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模糊。目前,部分高校尤其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学校,将学科建设等同于专业建设。一提到学科建设,不少人认为就是新设专业,从而热衷于追随社会需求和学生报考的热点专业,盲目申办新专业,而不顾及学校新办专业的学科基础,这造成了许多高校专业趋同。在高校具体工作安排中,当学科建设或专业建设的时间安排与其他工作安排冲突时,往往把学科建设放到一边。二是对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不够。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合理的学科建设项目规划并认真执行,才能使学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做到“建”有方向、“创”有目标、“做”有实处,才能避免学科建设的盲目性。目前,不少一般高校学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处于盲目被动状态,权宜性、突击性居多,而对学科建设的制度性基础工作开展得比较少。在这样的学科建设状态下,由于对本学科国内外情况了解不多,学科方向不明,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科建设跟踪性研究有余,原创性与前沿性研究明显不足,也导致院系、教师对学科发展方向不明,进而造成一个院系包含了分属于不同学科的专业,而同一学科的专业又被分设于不同院系的状况;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同一教师横跨几个学科开设多门课程(教师钻研教学不够,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或者同一门课程由不同院系开设(由于研究视角和水平不同,出现讲授各行其是、要求各不相同的状况,使授课质量无法保证,学科建设无法深化,各院系的合作无法顺利进行,导致学科建设的组织功能也无法实现)。这样,学科建设对高校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三是学科建设中注重专业名称,忽视内涵建设。为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化推进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国家下放了专业设置权,高校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部分高校为在招生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在专业设置中,往往热衷于改专业名称或创设新的专业名称,竞相争办新专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改进专业培养方案、创办专业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打造专业基础、提升专业内涵、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偏离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主旨。

(三)学科建设经费严重短缺

学科建设涉及到专业特色打造、研究方向凝练、课程建设、学术人才梯队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学科整合以及软件设施改进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211工程”层次以上的重点大学在有国家投入专项资金,且有较多其他筹集资金渠道情况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尚且存在大量资金缺口,在政府专项学科建设资金较少、社会筹集资金渠道与“211工程”层次以上重点大学比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一般本科高校推进学科建设的经费更加缺乏,这也严重制约了学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机制不完善

完善而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能够整合校内学科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学科在高层次和主攻方向上交叉与融合,促进各学科和谐均衡发展,实现学科的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也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科建设者的积极性,加快学科发展。然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科及均衡建设机制大多不够完善。一是学科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众所周知,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多数普通高校在推进学科队伍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学科及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而对管理、培育以及整体学术梯队建设重视不够;又由于目前管理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建设负责人之间责权利不明晰;加之相互知识沟通不够,学科内人员的协调性不好,稳定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科带头人不“尖”,从而制约了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二是学科资源共享机制远未形成。现代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结合,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大量涌现,打破了学科非此即彼的界限,学科相互融合渗透,向着整体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在一般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中,在竞争考核机制的影响下,课程建设资料、实验设备、实习基地以及图书资料等可以共享的促进学科建设的学术资源,个人化或单位化倾向严重,相互共用与配合使用较少,导致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学科建设的有效推进。三是校园和谐文化的缺失。我国高校目前仍然实行的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体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远没有形成。同时,由于高校教学工作的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性质以及促进合作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等,形成了相互交流合作和知识渗透的障碍,使得相互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远没有形成,制约了学科建设的推进。

三、网络环境下一般高校进一步推进学科及其均衡建设的对策

(一)营造推进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

要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促进学科更快更好发展,首先必须营造推进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一般本科院校多隶属高校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管辖,为此,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评优评先等方面促进高校进一步重视学科建设,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的典型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重视学科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高校自身也要通过校园网络、新闻媒体和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科建设与发展对学校与个人发展重要意义的宣传,提高校、院系及教师对加强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其主动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建立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要促进学科建设,仅有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为此,要趁绩效工资实施之际,从岗位业绩、收入分配、评优评先、职称职级晋升等方面制定推进学科建设的有效激励机制,并有效实施,促进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最后,要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学科建设要加快发展,不仅需要同一门类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需要不同门类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渗透结合,使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并进一步找准切入点,探索出新的学科分支。然而,从整体情况看,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还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学科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方式建立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学院、学科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制度,明晰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建设负责人之间责、权、利关系,理顺学科内的人际关系,让学科负责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在学校加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团结、民主、合作精神重要性的宣传,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推进学科建设。

(二)找准办学定位,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学校的发展定位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着决定性影响。找准学校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打造学校发展特色,才能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要通过查询校内各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地位,结合学校所服务的行业、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依据学校的办学基础、办学层次、学科基础与特色、专业类型、人才培养规格和未来发展空间等,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合理而准确的定位,找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从而对学科建设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要坚持“全面规划、促进交叉、提高内涵”的原则,并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远景和战略目标,以组建若干学科群为基础进行科学规划,并决定优先发展哪些学科,重点建设哪些学科,扶持发展哪些薄弱学科,整合哪些学科,选准各个学科的建设方向,突出特色,重点突破,从政策、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实习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图书资料、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6]。做大做好现有特色、优势学科,推进可能成为优势学科的潜力学科的大力发展,围绕这些学科重点建设打造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硕士点、博士点,并充分发挥这些学科的优势,带动一批相关学科的发展,进而促进校内各学科整体性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校内学科资源配置,建立以学科群为学院、专业为系的院系格局,推动学科资源的优化布局。发现和培育由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通过交叉、融合与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创造条件让其发展壮大,进而促进学科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学科建设,加快学科发展力度

一般本科院校在国家财政投入较少或没有投入的情况下要加快推进学科发展,经费显然会严重短缺。但如果单纯“等、靠、要”是不可能获得学科建设所需资金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一是制定导向政策。对于学科所在院系或学科带头人争取到的国家、省、市学科建设资金,或学科带头人从科研项目中拿出支持学科建设的经费,学校应再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对学科建设的投入。还可以定期召开校友会,争取杰出校友拿出部分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二是增强自我筹资能力。一般本科高校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获得服务性收入是筹集学科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应当承认,一般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声誉、科研实力等方面的原因,比“211工程”层次以上的重点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难度要大得多。为此,一般本科院校要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服务社会与企业,就必须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学校的优势寻找产学研合作的“切入点”,选派优势学科的骨干人才积极负责地开展合作,以骄人的业绩打开产学研合作的突破口,并进一步做“特”做强,进而带动其他学科的产学研合作,筹集更多资金投入学科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从服务到发展提高的良性循环。三是争取贷款。到相关金融机构贷款,用所获贷款依托学科建立相应的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实验室,作为学科建设的研究基地,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在高水平学科起点上更好地服务社会与企业,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是加快提高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提高一般本科院校竞争力的关键。而要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支持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核心是选拔和培养好学术带头人。要选拔思想品德优良、学术水平高和领导能力强的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并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加以培养,使其尽快在区域内外形成影响力。对于部分学科暂缺的学科带头人,可以通过网络及其他形式公开招聘国内外优秀人才。如果一时还未招到,也可以聘请兼职学术带头人[7]。要加强对学术骨干,尤其是对青年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努力促进其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术队伍的监控和评估,一旦出现断层,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以保证学术队伍的稳定。同时,要组建跨院系、跨专业的学科管理机构,构建学科之间交流和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促进观点碰撞,激发新思维,从而产生新思路。应打破学科间因体制、观念等长期形成的阻碍,实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跨学科团队,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推进学科及均衡建设的整体跨越。

[1]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分清轻重缓急,研讨重点建设问题[R/OL].研究生工作简报,2002(14).http://grs.pku.edu.cn/zhxx/gzjb/10108.htm.

[2] 游海.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几个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2):1 5.

[3] 文魁.大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58 59.

[4] 王志刚,王昌民.关于培育学科特色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9 103.

[5] 高彭,王栾井.关于现代大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5 118.

[6] 李红英.高校学科建设的规划与定位略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2- 104.

[7] 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6 52.

猜你喜欢
学科学校建设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