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维 谢兴勇 范富春 王树乔
(淮阴工学院教务处,江苏 淮安 223003)
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很多高校都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大都忽略了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教务部门管理有待加强。教务管理部门指学校的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的教务科,教务管理部门在高校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开它学校将无法运行。教务管理工作者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平时几乎没有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管理方法、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培训的机会更是少;教务管理部门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教务管理部门事务直接影响师生教和学,换一个教务工作者就要有一年左右的适应期来熟悉这项工作,有工作热情的能力上可能有所欠缺;有工作能力的可能缺乏敬业爱岗和全心为师生服务的精神。缺乏教务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从指定到落实都要经过教务管理部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很大,有的二级学院可以更改课程、进度表、任课教师信息,给培养方案实施带来不利。
2.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课程承载着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培养方案只是简单罗列课程,没有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群的建设。这样学生没有系统的学到知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长期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过分认同理论基础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培养适应社会的人,而忽视了人才在改造社会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教学内容上也是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模式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毕业后找工作比较难,违背了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没有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淮阴工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规格,重新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的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加强教务管理,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划化、程序化。
教务管理,是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的一种管理,其任务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组织、指挥和调节各项教学活动,建立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提高教学质量。教务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计划、排课、教材、考试、成绩、评教到毕业审核,一系列工作都要由教务管理人员完成。可以说,教务管理工作是保障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高校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所以,加强教务管理是保障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
首先,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教务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广、程序复杂,工作处理的实时性强。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与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方案,教务管理必须加强制度管理,不断推进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为了保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能顺利实施,我校及时更新了教务管理涉及到的文件,同时增加了《淮阴工学院课程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淮阴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两个文件。
其次,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现代化的教务管理,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不仅有基本的业务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教务管理人员面对老师、学生扮着不同的角色,尤其是新培养方案出台,老师、学生会有许多问题,教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认识到服务是教务管理的核心;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务管理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学习,创新思想,拓宽思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高效的实施。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围绕“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几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选用适用教材,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由课程负责人推荐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学校成立教材指导委员会,由委员会集体审议通过后确定课程教材;课程建设为“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三级建设,要求精品课程全部上网,丰富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建立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给学生提供通识教育的同时又体现专业性,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理论和成果。同时,鼓励学生跨学院选课,还出台了《淮阴工学院课程开放、课堂开放管理暂行办法》,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建立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向创新教学模式转换,就是要教会学生准确把握相关学科发展变化,把传授知识、观念创新和提炼思想方法三方面熔于一体进行教学活动。
3.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要实现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应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在企业培训或者工作的经历,扎实的理论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但现在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历,为此,我校实行了“百名教授进百企”活动,并且把进企业锻炼作为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第二,实践教学环节模式多样化,除了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外,应该使实践环节模式多样化,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我校计算机学院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大三学生一个学期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这样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技能。第三,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考核。
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师质量。学生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的教授来实现,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育人的本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工程领域,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其次,要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的经历非常重要。学校应该选拔一些优秀的老师进企业学习,其中考察的一个重点就是工程实践背景。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有利条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但关键是要把这支现场队伍的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一项科学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既要科学创新,又需要理性驾驭,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科学发展。
[1]叶远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0,(3).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3]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
[4]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5]朱永江.新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6]朱永江.新建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及其改革走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7]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校长书记文萃,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