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志刚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伴随教育收费分担制度的改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逐渐在各大高校中涌现出来。尽管各高校适时推出了相关资助政策,并逐步建立起“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但单靠物质上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更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困难学生沿着健康的人生轨道发展。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以货币拥有量为参照,以衣、食、穿、用等方面的支出水平为依据,那些家庭收入水平不足、物质消费相对欠缺而无法维系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大学生。他们成长在贫困家庭中,满含心酸苦涩,在坎坷的成才之路上经历着富裕学生不曾有过的磨难,既要承担起繁重的学习任务,又得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这使得部分困难学生对社会持悲观失望的态度,稍遇挫折便怨天尤人。
然而当下,各高校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重心仍停留在物质资助上,而未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人本价值,导致众多困难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缺失、个性发展被忽视,从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强大育人功能的发挥。这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教育人、培养人为根本出发点,旨在以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发展为根本价值。人之个性是人作为历史存在主体与他者相比所具备的特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亦是如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着眼于整个群体,又须考虑到每个经济困难学生的特质。但长久以来,高校多从总体出发,用统一目标否定禀赋差异,致使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被压制甚至是扼杀。
思想政治教育须专注于现实,用实践化、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经济困难学生的所思所虑,使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保证他们获得更多的关爱。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仍固守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以及国防安全教育,而针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与心理特征所设置的内容体现得仍不很突出,使得他们“无法进入超生命的本质生活,无法理解并发挥自身的价值意义。”[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缺失与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人本化色彩不足、行政化色彩过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多数高校依托团委与各院系的辅导员,通过压控方式来开展工作。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人本精神不强,对困难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漠不关心,致使其遇到烦恼与郁闷,难以及时找到倾诉的“伙伴”,只能郁积于胸。这严重限制了困难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育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依靠命令主义的方式来推进的,为了某种“道德的目的”,将困难学生视作纯客体而任意教化,而不是通过师生间真诚平等的对话。这种缺乏自我体验与感悟的教育方法,没有遵循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特征,很难使其心悦诚服,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坚持以人为本,未从困难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且与时俱进的理念,以人为本则倡导人是现实世界的依据与终极本质,主张一切为了人,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它要求承认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与其他主体持续进行资源交换与信息交流。可见,以人为本在承认人的人格独立与人际平等的前提下,不遗余力地把人培养成责任与权利的统一体,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一项塑造人、培育人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中心,通过思想素质与道德觉悟的提升来达到促进人之发展的效果。因此,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
首先,加强以人为本与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始终作为共同体之主体而存在的,人际间的主体性是通过迥然相异的人格特质反映出来的。而社会不过是促进个体“有意义交往”的存在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人的主宰。坚持在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源于此。它要求把困难学生当作“自身具有情有独钟的人看待”,从管制对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主体能力的提升。而且,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积极践行着主体间良性互动的科学方式,努力在现代大学校园建构起一种平等化而非等级化、开放式而非封闭化的和谐氛围,以增强他们的反思与批判能力,进而确保他们不因经济弱势而丧失个体独立性与生活自信心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资源的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充裕的物质支持,更需要借助精神关怀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使其追求理想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得以激发,重获生活的自信。而精神关怀的实施关键在于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唯有这样,才能深入观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正确认知到经济困难的暂时性,并鼓励其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去,努力实践着人生价值;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实践内容,激发困难学生的创造灵感与思维,从而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人为本视角出发,探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人之为人的核心就在于人具有精神归属与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在升华人的内在精神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教育方式从知识灌输型向协商沟通型、从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的双重转变,使学生在生活化、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中获得心灵慰藉与个性成长。对于困难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突破传统的“主体之于客体强制”的教学模式,转而尊重他们多元化的诉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来积极发掘他们的精神因素,引导精神追求,使之在教育体系中找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点。因此,高校在做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应建立起一套覆盖面广、灵敏度高的网络化教育体系,促进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同时,要实时追踪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深度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融情”工作来提升教育的有效度。
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吁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固有的统一框架,认为原先空泛化、理想化的内容在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情感化,致使个体的知、情、意、行四者间彼此分离,互不协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困难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实际需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充实教育的具体内容:一要加强自立教育,破除困难学生“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使其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来面对逆境,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并坚持将“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自己摆脱“精神贫困”的思想源动力。二要重视心理教育,通过引入朋辈辅导、设立心理档案等方式,及时干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危机,改变他们长期处于情感封闭、心理孤僻的境地,以增强困难学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与应对挫折的能力。三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让困难学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找到生命的支柱。
健全运行体系就是推进以人为本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同向运行与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不同力量的合力。为此,首先由高校党委牵头,依托各院系团委、心理咨询中心与就业服务中心,形成一套覆盖全校的全程育人机制,在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锻炼机会的同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之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抚慰心灵创伤的目的。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学习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能力高的教师队伍,并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引导困难学生,这无疑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再则,创新网络管理工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无边界、共时性、便捷化等优势,开设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网站窗口,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思想互动,使教师快速掌握其心理波动,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让经济困难学生压抑已久的情绪在网络空间内获得释放。
优雅的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置身其中的个体的成长。它是一种动力,激励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亦是一种内塑力,塑造着困难学生的美好心灵。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个充满和谐的学习氛围,散布一种人本关怀的校园环境。而优化校园环境须从三个方面共同着力:一要合理规划、整体布局,创设一个幽静却不乏典雅、素朴却不乏思想的物质环境,让每个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地分享物质资源,近距离接受优雅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其浮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二要开展各种利于身心健康的校园文体活动,诸如大学生辩论赛、文艺对抗赛、秋季运动会,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这有助于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三要发挥互助类社团的组织功能,以“关注学生成长、放飞绿色心情”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知识宣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困难学生,增强他们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其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1]高清海.哲学的奥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