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话语维度的重设

2012-04-18 06:24潘晴雯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话语维度

■潘晴雯

教育话语的转换是当下一个热门话题,理想中的教育新话语要符合可理解性、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等语用原则,这样才能成为教育实施双方相互理解的手段,从而使主体双方能够获得沟通和实现教育的成功。教育新话语的转换和变革可以将价值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效用性维度作为实施教育话语转换的基点。

一、价值性维度

人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意志的磨练以及信念的养成。而在工具理性思维的主导下,为了追求教学的所谓高效率,教师把学生当成了工具和灌输知识的机器,试图通过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迅速接受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不仅如此,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话语体系更是将这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简化为知识的传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价值观是否真正能够得到培养,信念养成的实效如何,所教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否尊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学知识是否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或者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这些在知识为本的话语体系中,很少被纳入到教师的考虑范围中,其结果是“作为客体的学生则始终受到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被塑造的从属地位”[1]。

教育说到底,是关于价值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就普遍性的意义而言,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真善美、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德国价值哲学创始人文德尔班认为,真、善、美是一种绝对的判断,它们是作为最高目的的、独立自存的价值意识:思维目的为真,意志目的为善,感情的目的为美。真、善、美本身是超现实的、先定的价值类型。[2](P270)过去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化、封闭化,以为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阶级意识的灌输,其实政治维度只不过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既有思维层面的需求,也有意识层面的需求,更有感情层面的需求,真、善、美是链接人类心灵的纽带。

(一)教育话语要体现思想的真

在哲学家看来,“真”是人类所倡导和追求的第一种理想价值境界,其特殊含义是指获得真理,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享有真理所具有的价值。[3](P144)对全人类来说,“真”——科学的真理、道德的真诚、情感的真挚——具有永恒的价值。[4](P59)教育话语转换所形成的新话语系统,首要目标是要如实把握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真正能够面对和回应现实生活的挑战,真正能够反映变动发展的真实教育现状。

第一,新的教育话语系统,应该是建立在真诚的对话态度之上的话语系统,能够真正具有回应现实挑战的问题意识功能。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育话语,其出发点是缘于问题,始于问题,其目的是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途径是启发问题。这就意味着教育要抛弃过去那种高谈阔论、坐而论道、假大空的话语模式,运用尊重事实、尊重公理、尊重逻辑的模式,能够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知行合一、言教和身教合一,以科学求真的态度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争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本着一种自由和宽容的精神,通过自由讨论,广开言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第二,教育新话语系统,要真实反映教育领域新的发展动向、新的发展状态和新的问题,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发展,及时有效应对,调整自己的话语方式。教育者传授的不仅是客观真理,而且能够用这些客观真理去自觉抵制和回击伪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从“真”的维度上判别教育话语,它不仅给受教育者以认识价值,给予受教育者知识和方法,提升受教育者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抽象能力、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三,从言说内容角度来说,应以追求话语的真理性作为衡量标准。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既要有挑战意识形态权威的勇气,又要有不迷信专家学说的理论信心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让自己真实的情感出场。教育新话语是否成功,不仅在于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愉快接受,而且让他们有言说真话的冲动和信心,真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言说内容上看,要对自己诚实,说自己想说的话,尊重自己的心声。这种心声,不仅包括对教育理论由衷的认同,而且包括对教育理论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强调教育者主体在场,并不是否定教育的制度权威,更不是胡编瞎造,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话语从制度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课堂话语和学生可接受的话语过程中,真实传达出教育者自己的认知、理解乃至困惑,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在话语转换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只有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情动人,以真服人,这样的话语才是有生命的热度和体验的话语,也是能感化受教育者,并能获得他们认同的话语。

(二)教育话语要体现人文的善

人文的善,其实就是要确立一种真正的或理想型的中国人文精神,“这一精神以平等、理性、科学、真理、人格、个性和公平作为自己的基本观念”[6](P256)。作为人文之善的教育话语,应该在三个层面上实现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第一,教育所主张的善,应该是动机、手段与效果相统一的善。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是描绘一种理想的人格和道德偶像,而至于如何达到这种理想人格,即对通向理想人格的路径设计是被忽视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所描绘的图景越来越崇高,越来越伟大,却越来越远离正常人的生活,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却遵循另外一套价值规范和路径,有可能是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不道德的,甚至是反人文的。这种动机、手段与效果之间的割裂和分离,造成的便是虚假人格,犬儒化人格的出现。第二,教育话语所要借鉴的榜样话语,应该是贴近被教育者生活的楷模。我们所要重新塑造的榜样话语,应该是实事求是,可感、可触、可借鉴、可模仿的榜样形象,是具有鲜活性格的、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榜样形象。第三,教育要实现人文的善,教育不仅要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话语层面进行创新,更应该在怎么办的实践话语层面做出探索,通过言传身教,清本正源,在实践话语的维度真正引导每个受教育者求善向善。

(三)教育要体现艺术的美

善和真是人们能够体验和感受到的现实存在,美所展示的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美总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这种理想的事物或生活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只是存在于艺术的、审美的领域中,或存在于宗教的彼岸世界中。因此,美对人的引领,更多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化的境界。它能够超越教育中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沉重和功利的一面,让教育摆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对教育给予方向性的指引。

审美本质上超越了功利需要的人的满足和心灵自由,教育讲究的是以理服人,即用先进的思想去引导人、教育人,最终造就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而审美教育则是通过帮助人们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领悟力,最终达致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实践表明,有效的教育话语一定是具有审美特质的话语。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审美的动物,都有精神愉悦的需要和心灵自由的需要,教育话语如果具有一定的审美性,那么审美可以消除教育的功利性,一种政治、道德思想一旦融入文化状态,就跃出功利性的障碍,进入美的境界,产生滋润心田的春风化雨效果。[5]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用美的艺术改造和软化教育的生硬,达到既让教育受体接受制度性的教育话语,同时又保存了心灵的自由,这显然是话语创新的最高境界。

二、生活性维度

教育话语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要在三个维度上实现真正的回归——即应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话语、虚拟世界话语和生命世界话语。

(一)学生的现实世界话语

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常生活是教育话语的现实处境。传统大学生的社团生活、情感生活、社会生活,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在这个世界里,大学生还基本上是一个处于自在状态、理想状态的原子式的存在,大学生思维活跃、锐意创新,对新鲜事物接受速度很快,话语创造能力强,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冀。他们受到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相对较为积极的学习氛围,人与人之间提倡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大学校园彰显的主要是生活的应然状态。然而,今天的大学已经逐渐变成开放的世界,社会的不良风气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话语方式,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随着市场经济法则在大学中浸入,社会上世俗的消费主义话语已经在逐渐侵占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原本清静的大学生世界变得躁动不安。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东奔西突,让大学生无所适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冲突在大学生的世界中越发明显。工具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流行,也导致了大学生的生活话语处于矛盾和焦虑的状态中。

(二)学生的虚拟世界话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方式,网络所代表的虚拟世界,大大拓展了教育的生活领域。网络是一种虚拟化的生存方式,它具有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的特性,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迥异于现实世界的自由自在的平等空间。与主流话语的严肃、规范、守旧不同,虚拟世界话语更多的是一种青春话语形态,它是自由的、叛逆的、多变的,大多体现的是亚文化的特性。像“MM”、“打酱油”、“Hold 住”、“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话语运用谐音、双关、戏拟、拼贴等多种手法,呈现出诙谐、幽默的特性,在嬉笑哀乐中呈现出某种反体制、批评性的倾向,而这些正是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比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雷词,像“躲猫猫”、“楼倒倒”、“我爸是李刚”、“郭美美”、“很黄很暴力”、“俯卧撑”等词语,每一个词语的出现几乎都对应着社会上的一次公共事件,很多大学生就是这些话语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教育应该借鉴这些与大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世界话语,丰富自己的话语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三)学生的生命世界话语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话语,意味着教育者应该真正关心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真正建立起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取向。首先,应该回到个体存在的本真状态。教育工作者要将目光投射到受教育个体的本真存在状态,不再把受教育者仅仅看成是一个单纯的话语受体,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有着复杂需求的生命个体,并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个体能真正回到生活的本真状态,尊重他们的个体言说的权利。其次,尊重个体生命价值,意味着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价值世界,尊重他们的情感世界,而且要做出必要的引导。这种引导固然不是之前的高高在上的好为人师的姿态,而是要建立在理解、尊重、自信和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真实存在状态,不虚伪,不做作,培养学生的个体独立意识,学会理解和反思自己的存在状态,并在这种个体独立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教育应尊重生活世界的生命体验,又要穿越生活世界的迷雾,对生活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的反思态度,一种有所超越的理性态度。[7]

三、效用性维度

由于教育话语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隐蔽性等特点,同时教育又是一个融合文本、实践和观念形态为一体的系统。因此我们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用一套明确的、精确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话语的有效性。虽然判断一套教育话语是否真正有效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评判教育话语的效用。我们可以遵照目标性、引领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来分析教育话语的效用。

第一,从目标性来看,教育话语要符合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当下我们看教育话语是否具有实效性,就是看教育话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否反映、维护、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和引领上来。对照这个目标,我们看教育话语是否达到或者在何种程度上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判断教育话语创新的成效。

第二,从引领性角度看,教育话语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话语内容上来说,就是看教育话语是否反映现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新动向,反映政治生活之外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从话语形式看,教育话语要建构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要把其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行动的指南,形成大学生的话语自觉和文化自觉。在学科建设方面,从外部而言,教育学科既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特别是在解决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改造人心,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新话语不再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话语,而是具有丰富实践性的实践话语。一方面,这种新话语应该是从教育的实践中获得,更要从广阔的生活世界中获得;另一方面,这种新话语具有前瞻性,必须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真正能够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最新思潮和问题,并积极回应一些新问题。

第三,从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角度看,教育话语体系应是具有包容度、宽容度的开放体系。教育话语要想一直保持生命的活力,就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不断向外界学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既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受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挑战,同时要将合理的元素吸纳和融合到自身的话语建设中去。此外,以开放的姿态,意味着教育学还应该向不同的学科学习,吸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合理因素为自己所用,创造出新的话语范式。

总之,教育者在生活世界中要坚持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充分考虑到教育受体的多元,不再以话语权威自居,时时警惕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真正包容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异端的话语,只有能够包容异己的观点,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包容、开放的话语体系。

[1]郭莉,黄柯.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2,(7).

[2]梯利.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俞吾金.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J].探索与争鸣,2011,(1).

[6]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收规律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推进的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1,(8).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话语维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