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局限与不足

2012-04-18 05:38刘欣路
关键词:阿拉伯影响力孔子

刘欣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系,北京 100089)

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局限与不足

刘欣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系,北京 100089)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成为大国间开展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中国与日俱增的政治、经济地位相比并不相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亟待加强。特别是针对阿拉伯国家,由于传播文化的平台和核心文化产品数量少,加之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阿拉伯受众的需求存在差异,中国文化还没有在阿拉伯国家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对此,中国应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大力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当代文化的整理和弘扬,着力加强对阿拉伯受众的研究,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化软实力

尽管国内外学界对“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有着不尽相同的界定,但“文化”始终被认为是“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正如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所指出的:“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逐渐僵化和萎缩。软实力之所以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主要是由其中的文化软实力因素决定的。”[1]基于文化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宝藏,同时中国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建国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也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然而,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软实力强国,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与不足,如果以阿拉伯国家为落脚点,则更为明显。

一、传播文化的产品和平台较少

2009年8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报告通过对131个国家在1990年至2005年间三项指标的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至2005年,文化影响力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加拿大、日本、比利时,中国位列世界第七、亚洲第一。[2](P182)报告的结论是令人振奋的,它说明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已居世界前列,已基本符合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当代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但同时它也不免让人产生些许疑问:中国文化果真具备了世界影响力吗?中国文化对阿拉伯国家影响力也很大吗?

对此,我们应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评估文化影响力的方法。按照报告中的定量分析法,文化影响力为一级指标,下设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文化市场影响力、文化效率影响力和文化资源影响力。在指标权重方面,文化市场影响力占到60%,其它两项占40%。报告特别指出,文化市场影响力是直接影响力,其它两项是间接影响力。将市场影响力确定为首要指标是合理的,因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应看其生产文化产品的能力以及该国文化产品在其它国家受认同的程度。但问题在于,我国现行的《文化产业分类》将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列入文化产业。按此分类进行统计的结果是,尽管核心层和外围层文化产业出口量很小,但由于游戏机、玩具、电视机、乐器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被认定为相关文化产业,因此,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出口量变得极大,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也很高。然而,上述产品的出口量是与中国文化影响力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外国人使用中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美国电视剧并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不会带来对中国文化的好感。

实际上,中国向外传播文化的平台和渠道还很匮乏,真正展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文化产品数量有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传播文化的主要形式来分析中国文化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现状:

1.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运作方式分为总部授权特许经营、总部直接投资和国内外机构合作三种。国内外机构合作是现阶段孔子学院的主要运作方式,一般由国外教育机构提出申请,中外双方在人员、场所、设备、教材等方面开展合作,各环节中始终坚持以外方为主、中方协助、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办学模式。外方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是设立孔子学院的前提,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孔子学院的数量和运行质量可以被视为衡量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指标之一。

目前,中国已与世界各国合作建立了691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91国(地区)共322所,其中,亚洲30国(地区)81所,非洲16国21所,欧洲31国105所,美洲12国103所,大洋洲2国12所。孔子课堂设在34国共369个,其中,亚洲11国31个,非洲5国5个,欧洲10国82个,美洲6国240个,大洋洲2国11个。①数据来源于孔子学院总部网站,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与孔子学院在世界其他地区的迅速扩张相比,目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建立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数量非常少,22个阿拉伯国家中只在7个国家建立了9所,占现有孔子学院总数的1.3%。

如前所述,孔子学院是以外方需求为基础的合作办学,那么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数量较少的现实,首先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阿拉伯国家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情和需求还不是很大,中国文化对阿拉伯人的吸引力还相对有限;其次,即便是开设了孔子学院、汉语学习需求相对较大的阿拉伯国家,我们也不能高估文化的作用,因为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中阿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往往是这些国家出现汉语热的主要动因。笔者曾就此咨询了中国驻埃及、约旦、苏丹使馆文化处以及在这三个国家孔子学院工作的中国教师,他们通过调查认为绝大多数人学习汉语的初衷是良好的工作机会而非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最后,文化上的戒备心理也是部分阿拉伯国家对开办孔子学院热情不高的一个原因。在西方国家,儒学思想已流传了几百年,“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在欧洲思想家眼中,孔子可以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并称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三大先驱,美国人甚至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因此在西方国家“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则多多少少将“孔子”视为偶像崇拜,担心儒学中包含的宗教色彩以及孔子学院的政府背景会带来文化渗透,从而威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导地位。

2.图书。图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可以增进其它国家对本国各方面情况的了解,还可以传播思想和价值观,提高本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因此,图书的海外出版发行工作历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项目重点资助“有影响、国外读者关注度高、质量好、更多承载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图书”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步伐相比20世纪90年代明显加快。具体到阿拉伯国家,中阿双方都认识到图书对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性,开始从政府层面推动图书的翻译出版工作。例如,2009年12月中国外文局与阿拉伯思想基金会共同签署了“同一文明”中阿翻译出版合作项目协议,根据该协议,外文局每年将选定一定数量的中文图书翻译成阿拉伯文在阿拉伯国家出版发行,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2010年5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签署了“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合作备忘录,确定未来5年双方合作互译对方的25部经典著作出版,内容主要为中阿历史文化典籍;中国积极参加开罗国际书展,在2011年作为主宾国携5 000余种图书、110家出版社、13位著名作家和艺术家参展,并在书展期间举办“中阿文学与出版论坛”、“中埃作家和学者交流会”等活动; 2011年1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埃及出版商协会签署“图书翻译出版及文化项目合作协议”等。这些工作必将有力地推动中阿双方在图书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双方的相互了解。

但从现有情况看,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数量都极少,即便是外宣类图书,阿语版本也少得可怜。以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主要职能为制作外宣品的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该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成系列的外宣图书,其中包括中国基本国情系列、中国文化系列、中外关系系列、中外文化交流系列、经济中国系列、外国人看中国系列、地方民族系列、人物与事件系列等,截至2011年2月总数达到了211种。然而笔者通过统计发现,拥有阿语版本的图书总共只有21种,占总数的不到10%,相比之下,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版本的数量都明显多于阿拉伯语版本,分别达到了49种、41种、47种、47种、46种。①数据由作者根据五洲传播出版社网站图书出版频道整理,http://www.cicc.org.cn/jianjie_tsjdzcb.aspx。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从阿拉伯国家对“七·五”事件的反应看,大部分阿拉伯民众对中国国情和民族宗教政策缺乏基本了解,然而关于新疆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物产、旅游的外宣图书均没有阿语版本,而唯独有阿语版的是《新疆的招商引资政策》。由此可见,由于数量少,加之缺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图书在增进阿拉伯国家对中国了解、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图书出口明显处于缺位状态。

3.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不是一般的文化消费产品,它可以潜移默化地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因此被视为重要的软实力手段。在阿拉伯国家,美国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电影院、电视台,还是音像店,美国电影、连续剧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尽管阿拉伯人有较强的反美情绪,但他们也痴迷于美国影视作品所反映的西方生活方式和自由主义精神。近年来,“韩流”也开始风靡中东,韩国向埃及、黎巴嫩、约旦、阿联酋等国出口了《冬日恋歌》、《大长今》等一大批电视剧版权,韩国文化通过电视剧开始被阿拉伯民众所熟知和喜爱。

与此相比,中国的影视作品在阿拉伯国家可谓难觅其踪。虽然成龙、李连杰主演的一些影片能够在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影视频道中出现,但这些影片往往是好莱坞制作和推广,语言、情节、价值观都是西方的,因此只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元素的美国电影。通过多方查阅,中国电影、电视剧目前还基本没有以版权输出的方式在阿拉伯国家上映,中国影视作品走进阿拉伯国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参加开罗国际电影节、迪拜国际电影节、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摩洛哥阿拉伯国家电影节等区域性电影节的展播活动;二是在一些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进行影视作品展播;三是通过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播出影视作品。前两种方式都属于小众方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第三种方式是比较有潜力的方式,但由于目前央视阿语频道的认知度低,语言制作水平有限,且片源受限,所以效果也不好。总之,在没有较大规模商业运作的情况下,中国影视作品在阿拉伯国家无法形成影响力。

4.文艺演出。中国的文艺团体目前主要在政府文化交流的层面上走进阿拉伯国家,东方歌舞团、新疆歌舞团等艺术团体的演出主要是配合中国高层领导人出访、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高层会议和文化节等。这种演出水平高、层次高,但受众范围小,普通民众很难有机会接触。

商业演出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近两年来国内的一些演出团体开始尝试在阿拉伯国家商演,例如在2010年,四川德阳杂技团赴阿联酋商演,江西杂技团参加利比亚商演,残疾人艺术团赴阿曼、科威特商演,等等,这些演出在当地都获得了好评,但由于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模。

5.来华留学生。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曾指出,“美国文化之所以强大,不仅是因为美国能够通过驾驭由电影和电视所塑造的国际形象来激发他人的梦想和渴望,而且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大批学生愿意到美国完成他们的学业”。一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国文化的吸引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一国的文化影响力又可以借助留学生的辐射作用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来华留学的阿拉伯学生主要是政府间教育协议框架下数量有限的公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数量还非常少。2010年,马里兰大学和佐格比联合进行的阿拉伯民调报告显示,只有2%的受访对象愿将中国列为留学目的地,这个数据在大国中排在倒数第二,只好于俄罗斯的1%。①参见“2010 Arab Public Opinion Poll”,Zogby International,http://www.brookings.edu/reports/2010/0805_arab_opinion_poll_telhami.aspx笔者在2010年5月曾作为中国教育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东地区最大的教育展——迪拜国际教育展,与欧美大学受到热捧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各大学的展位前门可罗雀,至展会结束时没有招收到一名学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通过教育产业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途径还没有得到开发。

综上,无论是教育类服务还是其它一些体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文化产品在阿拉伯国家的数量都还很少。这也可以通过阿拉伯官员在“中阿文化高层圆桌会议”上的发言予以佐证,如叙利亚驻华大使穆罕默德·海依尔·瓦迪说:“目前,在阿拉伯的书店、图书馆中,还很少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书籍,而在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电视台,反映阿中文化的节目也还不多。”[3]约旦哈希姆王国文化大臣阿迪勒·图维斯博士表示,“向阿中各国人民介绍各国文化时,媒体的作用巨大。通过电影、旅游以及对文学、诗歌和哲学作品的翻译,可以推动文化交流。但是,阿拉伯人民很少能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影视节目,也很少看到介绍有关中国文化、文明、工业发展及中国在当代世界贸易活动中独特地位的电视节目”[3]。2010年9月17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档案》栏目制作了一期名为“中国与阿拉伯人”的对话节目,参与对话的两位中国通——黎巴嫩中国友好联合会会长马斯欧德·达赫尔博士和《今日中国》阿文版副主编伊斯梅尔·侯赛因,都不无遗憾地表示,“中国商品已遍布阿拉伯国家的大街小巷,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却难得一见……中阿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现状是令人遗憾的”。总之,文化影响力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如果承载文化的产品和渠道数量少,那么必然会影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进而无法造就文化影响力。

二、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差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2010年末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央领导再次要求“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较大提高”。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相信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缺少文化传播渠道和产品的问题会逐渐解决,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数量并非决定一国文化影响力的根本条件,文化产品的内容才是真正吸引人的东西。

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才吸引人?根据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播者使用媒介影响受众的过程,更是一个受众使用媒介自我满足的过程,因此,受众对传播活动有主导意义。这就要求传播主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对自身文化的内容、特点做出准确判断,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受众的文化需求,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化产品有吸引力。对此,毛泽东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做过精辟论断:“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通,是万万不行的。”“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4](P836-837)虽然现在的文化传播与传统的对外宣传在目标、手段上有很大不同,但其中的原则是恒常不变的。

近年来,国内兴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感染了从政府到学术界再到普通大众的各个层面。当然,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有益的,正如温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①《温家宝哈佛演讲提出广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2/11/content_1224824.htm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于培育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共同价值体系。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对所有国家的文化传播中都要以传统文化为主呢?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理应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公共产品贡献给世界,进而使之成为国际主流文化。如果中国文化在未来能够影响其它国家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那么中国的软实力就实现了质的提升。不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以及西方文化当道的背景下,中国虽拥有向世界推广传统文化的愿望和潜力,但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必定是漫长而困难的。何况尽管国内出现了传统文化热,但它更多地表现为政府推动和新闻媒体支撑的“运动”,它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又缺乏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并且还远没有融入到主流价值观中。在自我认同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想要形成外国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必定是困难的。

2010年,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韩国东亚研究所先后发表了题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软实力》和《中国软实力的局限与不足》的评估报告,两份报告均认为中国正在大力向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但在绝大多数国家中,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并没有显著提升。笔者同意这两份报告的看法。如前所述,中国目前能够提供给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产品数量极少,但近两年来,相关部门开始着力推动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教育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的具体行动来看,开办孔子学院和翻译推介《论语》、《老子》、《易经》、《红楼梦》等古代经典成为中方最重视的工作,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孔子学院在阿拉伯国家的推进工作并不顺利,很多阿拉伯国家虽然对汉语教学有需求,但对建立孔子学院则持有谨慎和怀疑的态度,至于中国古代经典更是没有对广大阿拉伯民众产生吸引力,因此也无从谈及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没有充分考量阿拉伯受众的实际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中阿之间在历史上一直是友好交往,没有任何历史恩怨,但是与阿拉伯国家用伊斯兰教影响了中国十几个民族的精神生活相比,一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则始终没有突破物质层面,阿拉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浅层的。此外,由于宗教的作用,阿拉伯人认为伊斯兰文化完美无缺,其他文化都无法与伊斯兰文化相媲美,特别是非宗教文化,因此,对阿拉伯人而言,没有吸收其他国家的深层文化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如果我们没有大众文化作为铺垫,而急于将我们认为最宝贵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直接传递给阿拉伯受众,那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实际上,阿拉伯人对中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极为好奇,他们希望了解“一个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中国;一个稳定发展、文明进步的中国;一个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一个致力于东方文化与现代性交融的中国;一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中国”[5](P207)。笔者曾在2010年10月和2011年7月作为翻译参与了商务部组织的3期阿拉伯官员培训班的工作,其间,笔者对70余名阿拉伯官员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关于中国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时,在十几个选项中选择最多的三个是“改革开放经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至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则没有人选择。这个调查结果虽受调查人数所限,并不具备充分的代表性,但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阿拉伯人最关心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化,而非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也说明我们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阿拉伯受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2011年2月15日美国参议院公布了前外交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卢格的一份报告《美国的另一种损失:中国和美国——网络时代的公共外交》,卢格也认为中国在传播文化时仍然“以四大发明、长城和儒学为核心……这种方式过分强调传统,忽略现状”[6],很难在流行文化当道的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形成吸引力。

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韩方明指出:“利用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是一个国家需要倚重的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但是过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只能告诉其他国家中国在以前的历史中曾经取得了什么成就,却不能让人们知道中国的现状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忽视了构成现代文明的各种元素。”[6]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也认为:“现在我们吸引人家的是一种焕发出来的朝气,这种朝气需要被反映出来。只靠五千年的文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7]因此,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应避免将国内文化建设与对外文化传播混为一谈,避免将我们自认为国际受众应该知道的当作国际受众真正想了解的东西,切实以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为考量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特别是要把现当代文化解释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三、丰富核心文化产品,提高文化软实力

当前,大国间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中国虽然是一个拥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还很有限,这与中国不断提升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形成鲜明对比。对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软实力增进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政策的支持和观念的认同,推动中阿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发展。

首先,应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国目前从事对阿拉伯国家文化传播的机构,如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文艺团体等,大多数为事业单位,只有少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应尽快解决这些部门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区分对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变其既要承担对外文化传播“事业”的责任,同时又要承担自负盈亏结果的尴尬局面,焕发其活力和创造力。

其次,应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对阿拉伯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构建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谋划,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又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就很难谈及对阿拉伯国家形成较强的文化影响力。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并非由政府直接塑造,美国也基本没有在阿拉伯国家办过“美国文化节”,但美国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跨国文化企业承担了培育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并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与此相比,中国的图书产业、影视产业、演出产业、教育产业等发展水平还较低,在阿拉伯国家还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对此,我们必须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真正走向阿拉伯国家。

最后,应以受众为中心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中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在进行文化传播、构建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有什么文化资源,更应当认真研究阿拉伯受众的文化需求、审美习惯等问题。从大众层面看,阿拉伯国家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各民族的现当代文化以及经济建设成就,对此,我们应当在大力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当代文化的整理和弘扬,加强对阿拉伯受众的研究,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1]张国祚.中国有信心和能力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12.

[2]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晓莉,杨静,龙瑶.阿拉伯人想看中国电视节目[N].香港文汇报,2006-06-2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6]韩方明.中国的公共外交真的超过了美国吗?[N/OL].联合早报,(2011-03-14)[2011-10-08].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314.shtml.

[7]乐艳娜.文化产品必须有趣——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EB/OL].(2008-09-10)[2011-10-08].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7906106.html.

As a key element of a nation’s soft power,culture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contest.China,a nation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a civilization of 5 000 years,has a cultural influence that pales in importance compared to its ever-grow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powers.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therefore,is in great need of enhancement.The case is especially true with China’s soft-power construction in the Arab States-for the lack of appropriate platforms and high-quality cultural produc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Arab audience,China is still on its way to building a proper cultural influence in this region.To achieve this,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accelerate domestic cultural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innovations,impelling cultural industries towards larger scales and higher levels.Equally important

are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an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rab audience will help matching the cultural products provided with their needs and expectations.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Arabic Countries

LIU Xin-lu
(School of Arabic Language,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100089,China)

G122

A

1671-3842(2012)01-0019-06

2011-10-10

刘欣路(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贾 岩

猜你喜欢
阿拉伯影响力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