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与文化自觉
——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战略之思①

2012-04-18 05:03王铁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遗嘱俄国列宁

王铁柱

(天津音乐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71)

理性思考与文化自觉
——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战略之思①

王铁柱

(天津音乐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71)

列宁在最后口授的书信和文章(统称为“政治遗嘱”)中把文化提升到具有战略高度加以思考和认识。指出要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列宁“政治遗嘱”中的这些文化战略之思是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一笔理论财富,更是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列宁;“政治遗嘱”;文化战略;文化自觉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且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在短时期内很难扭转,因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进程。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还应表现为文化的繁荣,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人们所向往和期盼的。所以在“政治遗嘱”中,尤其是在《日记摘录》中列宁深刻论述了俄国的文化建设问题。列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理性思考俄国社会主义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充分意识到加强俄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以全面地推进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主要依据列宁的“政治遗嘱”,详细地梳理和申论其文化战略。

一、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

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以后,党在苏维埃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是列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列宁认为,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因为,俄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因而在新的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列宁指出:第一,要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主要是指党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劳动者的一切组织实行领导。第二,要实现党的“总的领导”。这是列宁正确处理和把握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基本主张。他认为党对包括文化在内国家各项事业工作的领导,是通过苏维埃政权机关完成的,党领导苏维埃的一切工作,对于文化工作,不越俎代庖,不参与具体的文化行政事务,而是在大的方面通过党的正确的文化方针、政策和策略去指导俄国文化建设,即实行文化的“总的领导”以加强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逝世,历史只给了列宁7年的时间。然而正是这7年的历史实践,使列宁感悟到“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1](P176)。为此,满怀忧虑的列宁对如何加强党的文化建设这一事关无产阶级命运的大问题也展开了思索。

列宁之所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已严重影响了苏维埃政权作用的发挥,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强调党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尤其是注重加强党自身的文化建设。列宁把文化建设问题上升到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来阐述,其意义是深远的。

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并给与重大影响。这说明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科学,也不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敏感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在党内率先进行,现在执政党迫切需要做的:“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2](P380)党的干部和党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只有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自觉加强学习的政党,党才会形成具有持久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执政党,才会更好地领导俄国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列宁曾有一个很朴素的表达,他认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要让群众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俄国的责任,必须重视教育和灌输,使他们掌握科学和文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使之适应新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

晚年的列宁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政治遗嘱”中,他全面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想,表现了一位文化巨人的远见卓识。第一,俄国整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对国外来说,总体水平很低。“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甚至和沙皇时代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 ,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遍文明国家的水平。”[2](P356-P357)这种“半文明”状态,已严重影响了苏维埃政权作用的发挥,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执政后共产党员缺少的不是政治权力,也不是经济力量,而是缺少文化。这就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突出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党是执政党,要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加强教育和文化工作。只有这样,党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政策以领导俄国各项建设。

第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保证。“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而我们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段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2](P368)列宁科学地阐明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认为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面对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列宁十分清楚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认为一个缺乏文化支撑单靠专政、暴力、强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不能巩固和发展的。只有建立高度发达的文化与科学,才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遗嘱”中,列宁针对俄国的具体实践,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1.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的基本途径。只有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才能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才能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状态,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思想、旧文化、旧心理的影响和束缚。为推进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列宁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主张。

第一,加大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只有不断地加大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俄国的教育才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正因为如此,在各方面资金都很紧张以至于不得不对某些方面的开支进行削减的时候,列宁坚持“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2](P357)列宁认为俄国有自己的国情,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是我们还缺少文化,缺少管理的本领,要让群众自己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俄国的责任,必须要把发展国民教育放在首位,这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这个群体,教师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方向。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列宁认为应有步骤地进行组织人民教师的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的教师骨干,使他们成为苏维埃制度的坚定支柱;另一方面要帮助从旧社会过来的几十万教师为苏维埃教育事业服务。在列宁看来,在政权建立伊始,对原有教师的争取、改造和教育更为迫切和重要。为了发挥教师的作用,列宁主张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他们的待遇。“在今年这个粮食供应还不错的年份,不要再不舍得增加教师的面包配给额了。”“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2](P357)可见,即使在病重期间,列宁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思路仍然是清晰的,他认为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是提高教师质量和保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基本条件。

第三,适当精简教育行政机构。列宁认为俄国发展教育文化的目的不是增加教育和文化行政机构,而是要提高俄国教育和文化水平。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必须不断地缩减教育和文化行政机构,“仔细考虑一下职业教育总局的编制,其中有很多事臃肿的和形同虚设的,应予撤销。”[2](P358)列宁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和文化部门的办事效率,另方面可以节省行政开支,把经费投入到实际的教育和文化工作中去。

第四,改组国家出版机构。列宁认为在俄国,党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由于出版机构在发展教育和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论述了改组国家出版机构的问题。他认为,建立出版机构只是一个手段和途径,发展出版机构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升国民的文化水平,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国家首先要关心的不应是出版机构,而是有读书的人,有更多能阅读的人,使出版机构在未来的俄国有更大的政治影响。”[2](P358)也就是说通过出版优秀的文化作品为俄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必须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基础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但是这种意识并没有被所有的劳动群众自觉接受。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又不会自发产生。所以,执政后列宁始终强调,苏维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灌输,用共产主义思想去教育和引导人民大众,使他们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和侵袭。列宁还特别强调,不能因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忽视知识和科学的启蒙,意识灌输、政治教育必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结合起来,这样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把共产主义道德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生活规范,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在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的同时,又能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思想在“政治遗嘱”中得到了强化,论述也更为精致和到位。

3.发展教育、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

俄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历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为此,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文化革命”的设想,并指出:“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们是文盲)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说来,都是异常困难的。”[2](P368)在论及合作化的问题时,列宁认为,对农民进行文化工作,是完全合作化的条件,而要完全实现合作化,必须让农民经历整个一个提高文化水平的时代。这些论述说明,列宁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在俄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要推动俄国教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必须循序渐进,任何冒进或者退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三、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

列宁针对俄国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条件,认为俄国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这是俄国全部工作的中心。然而列宁又不是完全的“经济决定论”者,他认识到俄国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是一个系统任务,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发展国家各项事业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为了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要在不断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的文化实力。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P9)这是马克思对理论作用的精辟阐述。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在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初步确立之后,要想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所以在“政治遗嘱”中,列宁更加注重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针对俄共(布)和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具体特点,列宁提出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想,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文化发展的联系。在他看来,“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

了”[2](P368)。

列宁之所以在“政治遗嘱”中更加注重文化的力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要巩固和建设新生的政权,必须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通过文化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如果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么我们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2](P367)列宁还特别强调,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化建设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由于俄国工人阶级文化水平太低,所以文化建设只能从启蒙开始,不能急于求成。

另外,针对当时孟什维克宣称的“文化前提论”,列宁阐述了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孟什维克认为,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尚未成熟,应当先提高文化,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在一定的文明条件下,是否一定要等到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列宁认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可以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取得政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然后再凭借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程序可以颠倒,任务必须完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为创造文明的基础而奋斗,完成“文化革命”的任务。所以,在“政治遗嘱”中列宁用了很多的笔墨来阐述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无论是赋予国民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还是在《日记摘录》里对教育作用、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关注,都体现了列宁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以增强社会主义俄国的优越性和吸引力,党和国家就要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列宁在“政治遗嘱”中从多个方面强调了他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重视。当前,制约我国现代化的因素很多,但根本性的因素是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因为,在一个文盲和科盲比比皆是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中华民族实现赶超战略提供人才保证。不仅如此,党就要率先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自觉学习各项管理、经济、建设等知识,只有这样,党才会具有持久的发展活力,才会永远处于先进的地位,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落实到实处。

作为一位思想家、革命家和战略家,列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时代高度,理性思考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了文化在整个俄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自觉地把文化建设和发展摆在俄国全方面建设的战略层面,以实现俄国党和国家的持续发展。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821

A

1007-9882(2012)01-0010-03

2012-01-14

王铁柱(1984-),男,山东肥城人,天津音乐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陈如松]

猜你喜欢
遗嘱俄国列宁
被偷的遗嘱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这样写遗嘱无效
遗嘱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