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适作用①
郑海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转型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都要保持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心理发展的一致性。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多元价值冲突造成的价值迷失、利益失衡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剧烈变迁滋生的社会焦虑,这些社会心理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心理在价值引导、利益整合和意志激励方面的调适作用,保证社会系统的均衡发展。
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乡村向城市化、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明确社会心理对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正视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作用,对当代中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心理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特质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1](P26)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直观的、不稳定的、不系统的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具有直接性、自发性、广泛性、民族性和连续性的特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作为较低水平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转型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心理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因客观环境的变革而发生变化。社会心理直接影响着个体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整个社会意识,直接决定着参与社会改革的人们的精神心理面貌。一方面,健康的社会心理能够为社会转型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和谐是社会转型成功进行的基础。健康的社会心理能够帮助人们破除传统的人治观,树立现代法治意识,有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能够帮助人们打破传统的求平均、求一致的心理魔咒,树立公平、公正意识,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能够帮助人们发扬诚信友爱的理念,为社会和谐奠定道德基石;能够鼓励创新,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能够帮助人们科学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它通过推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和谐的实现,为社会转型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健康的社会心理能够为急剧的社会转型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普遍的敬业精神、埋头苦干的精神、成就心、事业心和把为祖国作贡献看成是自己最高目标的崇高理想。“有敬业精神才会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合格的产品和高质量的工作;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有社会财富的真实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成就感、事业心和为国家作贡献的理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动力”[1](P35)。所以,“影响社会心理,也就是影响历史事变。”[2](P374)只有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反之,则导致社会发展的阻滞。没有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只包含社会结构优化的社会转型谈不上成功。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社会心理是否健康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党和国家对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发育的重视。
社会心理危机是指在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剧烈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群体普遍表现的失落、不适、焦虑、迷茫等心理状态。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的转变,它不仅包含社会系统内结构的变迁,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而这些社会心理危机又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激发因素。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社会心理危机。
1.多元价值冲突造成价值迷失
中国社会转型包含着观念的转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变迁。社会转型时期是人们思想变化最剧烈、价值观念最为模糊与不稳定的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原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受到异质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人们在毫无思想戒备的情况下生吞活剥地接受了外来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却被渐渐忽视。因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短期内不能将外来的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有效的整合,这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内在冲突。这种观念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在多元价值面前的迷失。比如,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考虑自身利益,甚至牺牲集体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甚至在青少年群体中“追星族”现象已成为崇拜偶像的单一选择,而且这种价值观念正在慢慢淡化着诸如民族英雄、道德楷模等英雄人物。人们正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在多重价值的冲突中一步步迷失着。
2.利益失衡产生相对剥夺感
“失衡的利益格局带来社会群体的心理冲突,导致社会心理失衡,体现为严重的社会相对剥夺感。”[3]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群体行为理论,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受剥夺感。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出现了利益严重失衡的格局,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不公平现象,从而使人们的相对剥夺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社会心态,很可能引发社会对抗的行为。现如今经济利益分配中贫富差距现象、教育不公平、社会腐败、社会地位不平等等一系列因利益失衡产生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正不断的转变为人们被剥夺的社会心理,甚至造成社会悲剧。据北京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北京大学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生比例约占30%,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
2005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教育的不公加剧着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加剧着社会的不稳定。另外,近两年企业员工自杀事件频发、幼儿园接连发生惨案,口角之争导致的暴力升级等问题,从事件的本身特征来看,事件的当事人大都存在被“相对剥夺”的社会心理,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地位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利益失衡、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正进一步加剧着“相对剥夺感”的存在,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3.剧烈变迁滋生社会焦虑
社会焦虑就是民众在社会环境中面对不确定因素时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当个人面临威胁而难以应付时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反应。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革命性变革、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腐败案件的频发、人际交往的扩大和社会突发危机事件的产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适应性困难,强化了人们生存的焦虑。这种社会焦虑使人们产生烦躁不安甚至感到恐惧的心理,加剧了人们对生存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缺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老人们念叨退休待遇不能兑现、看病难上加难;公务员抱怨钱包瘪、压力大;农民害怕化肥涨价,粮价偏低……”[4]。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社会焦虑已经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旗帜,是我国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具有重要的调适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包括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和时代精神、荣辱观四个方面,它能够利用适当的内容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作用。
1.以价值引导形成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包容性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其对多元价值具有包容和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包容性是多元价值共存的基础,作为其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引导作用的本质所在。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其内在的包容性能够保证实现多元价值思想共存,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本身的这种多元包容性决定了它能够尊重文化价值的多样性,为多元文化交流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从来就是在同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合理引导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因各种价值思想激烈碰撞造成的价值迷失的社会心理,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引导。一个社会的发展有了主导价值的引导,人们才能在面对多元思想共存的庞杂局面时,免于迷失自我。否则,失去主导的多元文化就会造成人们在动荡的文化格局中盲目跟风、执着模仿,就会带来社会行为失范,引起社会混乱。因此,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多元价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主导价值的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价值共识,引导人们价值迷失的社会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以利益整合消除相对剥夺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所秉持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能够保证其以利益整合的方式消除相对剥夺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是当代中国所奉行的公平正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目标,能够引导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以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来整合各种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人们在转换型时期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容的社会公平,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下以一种科学的、现实的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为普通大众所享有。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并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建构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现实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把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真切地反映出来,因而是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6](P110)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以制度设计与建构的方式调整社会群体的利益,消除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因利益失衡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
3.以意志激励克服社会焦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以意志激励的方式实现其克服社会焦虑的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能够激发整个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潜力,能够帮助转型时期的人们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态度克服社会焦虑的心态。在转型时期,人们基于需要而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又因社会的剧烈变迁产生不安全感和社会焦虑,这样就陷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心态的矛盾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形成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能够为转型时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们提供精神抚慰,能够激励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进而消除焦虑和恐惧。因此,我们要以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在社会转型时期陷于社会焦虑的人们,引导他们从中吸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以坚强的心理克服对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焦虑心态,从而将社会焦虑转化为生活动力,激发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经营生活,以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1]吴克昌.社会心理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
[3]童正容,翟玮玮.社会转型的心理失衡与和谐社会心理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4]杜海涛.他们为啥感到焦虑[N].人民日报,2011-08-04(18).
[5]熊琴.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指导作用的四维度分析[J].桂海论丛,2011,(1).
[6]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Commission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ZHENG Hai-xi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Social psychology is to promote harmonious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smooth drivingforce.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ny country must maintain a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nsistency.With further promote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including the value of diversity lost value caused by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resulting imbalance in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sense of deprivation and social anxiety breeding.Thes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seriously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refore,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value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will stimulate interest in the integration and commissioning role in ensur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ystem.
social transformation;social psychology crisi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D64
A
1007-9882(2012)01-0017-03
2011-12-2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10BKS052);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09JD710003);江苏省高校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在江苏的实践研究”(2010ZDIXM038)
郑海祥(1984-),男,山西临汾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陈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