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鈜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
金生鈜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教育的终极价值超越于教育的工具价值。如果工具价值僭越终极价值,就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具有教育良知,具有对教育终极目的的理解,具有对于好的教育的深刻认识与信念,不断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实现。教育良知使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对教育行动的清醒和敏感的反思,使教育工作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符合。有良知的教师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是文化崇高精神的保护者,是优秀人性的培育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教师的良知;教育的终极价值;教育的工具化;精神的健全生长
教师为什么而教?教师的使命是什么?何为教师的良知?教师的工作如何促进我们社会的文明与繁盛?为什么教师是知识分子?为什么教师应当不断地省思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教育的终极价值?
要回答教师的使命,就必须回答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是因为教师的教育行动指向教育终极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教育的本真价值,或者说是教育的本质价值,它规定了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建立在其上而实现自己本质的价值。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相通的。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说,终极价值是教育应当追求的根本目的,而且只有把这种价值作为目的,才是正当的教育。
虽然学界经常用教育的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等概念表述教育应当追求的目的或价值,但是什么是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是不明的。终极价值就是最终的目的,是目的性价值,在它之外没有价值上可辩护的目的,这种价值不可能成为其他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终极价值不是条件价值和手段价值,不具有工具性,而只具有目的性。
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之所以是终极的,意味着没有超越于终极价值的价值,这个价值是最高的,而且因为这种目的或价值是理性上正当的,也是应当追求的对象,因此它是终极善。①我在本文中把教育的终极善、终极价值和终极目的作为相通的概念而互用。实现终极价值,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善或工具善,或者说,借助于工具价值,但是如果把手段善或工具善作为终极善而追求,那么,终极目的就被僭越了。正当的价值秩序是工具价值服务于目的价值,即手段价值服务于目的价值,如果把手段当作目的,就是价值错位。
终极目的或者终极价值本身就是善的,值得追求的,它们对于实践行动具有构成性,因为终极价值是实践本身蕴含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构成教育行动的要素,也就是说,追求终极价值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标准。教育行动的正当性,依赖于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实践,或者说,教育行动,不论是教育制度的实践,还是教育的观念的运用,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行动,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只有符合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才能获得价值上的正当性,才能称得上是进行教育实践。符合教育的终极目的行动就是合价值的,是应当实践的行动。正当的教育,就是教育的整体与应当追求的价值——终极目的相一致。②正义以终极善或价值为目的,如果违背了道德善,就根本谈不上正义和正当,不善的事物或者恶的事物怎么是正当呢?正义的呢?教育正义要平等地尊重和关怀对于生活理想与价值的追求呢?其实就是为了引导个人追求终极价值,在这种追求当中,终极价值构成了生活,而且对于生活和生活的灵魂有益。如果教育没有追求终极目的,或者教育仅仅把一些工具价值,作为终极目的,那么,教育就放弃了它应当追求的根本目的,这种教育就不是教育。
教育的终极价值或目的,是人类教育生活实践追求的根本对象,也就是说,终极价值是教育应当追求的,而且这种应当体现了正当③就人类的实践而言,正当意味着应当,正当的行动就是应当的行动。。终极目的是道德性的目的,而不是工具性的实质目的,这意味着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是具体的实质性目标,如升学率或者培养的人才数量,或者服务于经济增长等,这些都不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因为它们都是工具性的实质目标或对象。教育作为人类的道德实践,不能把工具性的目的作为终极目的,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价值不能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一旦把工具性的目标,当作终极目的,教育本身就被工具化了。
但是,有时候,被当作终极目的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终极目的。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把举办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实现经济的增长,这就把经济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价值,那么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或国家强大就是这个国家试图通过教育实现的最终的目的或价值。问题是,在教育服务经济目的之外是否存在更有价值或者超越经济目的的价值?或者说,是否具有经济发展必须从属的目标?从教育的本身的特性来看,经济目的无法成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因为,教育还有发展人的精神的目的,显然,人的精神发展的目的优先于并超越于经济的目的。不管怎样说,我们难以推出人的精神发展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或者教育引导人的精神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育在价值上就不是终极的,在教育的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是不可取的,它颠倒了终极目的,把不是终极目的的经济发展当作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它无法获得正当性的辩护。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呢?教育是为人创造的独特的实践,或者说,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教育与人性的教化相关,与人的精神的优秀相关。如果不是,教育怎么叫做人性培育的事业?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人的经验、能力以及完整的人格精神得以生成和丰富的过程。教育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发展,也就是说,教育行动自身的终极善就是促进人的心灵的丰盈和健全,也就是说,人的精神的健全成长,灵魂的提升净化,德性的优秀卓越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行动自身的终极价值就是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这是人类整体或个体期望教育实现的根本目的,这个目的不可能成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因为这是自足的、本身就是善的目的。在教育中,人的精神受到启蒙、陶冶、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得人基于本质的价值得以实现,这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尽管人类期望教育实现其他的目的,如获得知识经验、职业能力等,但这是从属于终极价值的。所以,人的精神、心灵、人格的优秀的教化是教育的原初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教育就是召唤精神的生成,召唤经验的更新,召唤人性的优秀。教育引导人摆脱自然的蒙昧状态,向精神的高尚、完整、健全迈进。
教育的终极善就是教育的原初的目的。①我认为,康德关于人及人性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正确的,因为,人如果可以是工具,那就意味着对人的尊严的贬低,对人的压迫和利用就是有理由的了。如果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格精神的发展,把人性引向崇高和完满,把精神引向健全与丰富,那么,在这一终极价值之后,无法再具有更根本的目的,人的精神健全发展不可能是服务其他目的的手段。我们不能说,把人性引向崇高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增长,或者为了增加社会或国家利益,或者是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因为这样都把人性当成了手段。
教育的终极价值也是由人的价值尊严所规定的,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合理性在于是否促进人的精神完满和人格健全。如果教育仅仅培养获得知识的认知能力,或者训练某一种特定化的工作技能,那仅仅是在训练人的部分职能,很难说是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教育是人的完整的精神成长,不是单纯的认知能力的形成。教育是人的灵魂整体的教育,而非理智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堆积,更不是为了竞争某种社会地位的考试过程,那样的教育放弃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也忽视了人对于自身的完整、和谐、健全发展的追求。如果教育的目的背离了人的发展,教育无法获得正当性。②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意味着人的行动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和完善,追求人格的优秀。人的精神的完整性体现在这一过程之中,人格发展不是仅仅以道德、知识或者能力为表征,能力、知识或素质等是人的精神成长的内容,或者说,获得知识和发展某些特定素质是精神成长的途径,是为精神成长服务的,对于完整的精神成长来说,它们是内容和部分,而不是全部。从这个意义上,教育的终极价值面向人格或精神的完整性发展,而不是仅仅教授知识或者提升某些特定素质为全部内容。
教育是人的精神共同成长的家园。[1]人的本质是精神,人通过教育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才能实现人格的优秀。③黑格尔说,人的本质是精神,这其实是指人的心灵整体,人是有其精神所表现的。这个观点其实与伽达默尔的把教育定义为人的精神变革的观点是一致的。教育其实创造了人类整体性的共同生活的方式,人在其中受到启蒙、陶冶、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得人的精神本质得以实现。教育引导人实现精神本质,即实现人之属人的位格④所谓位格,是人具有的personhood,生物上的人的特点不构成人的位格,只有通过生活行动实现的精神人格才是人的本质,才是位格,所以,人是一个位格存在者,这是指人在共同生活的社会中拥有理性能力、行动能力,拥有价值和品格,拥有心灵。教育关心的是引领受教育者,使之具有理性能力、价值与德性,从而保证人成为位格存在者的精神特性。,因此,离开了促进人的精神实现优秀的终极价值,教育就不是教育。教育只有把能够成为终极价值的价值作为自己的目的,教育才能创造合乎人性的形式,如果教育的现实不是去追求终极价值,那么它就背离了人性发展的目的。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合乎人性的。只有追求终极价值,教育才具有伦理性,教育呵护精神的完整与健全,才合乎人性。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教育的理想,它是对教育过程、内容、方式的规范,也是对教育制度、学校、教师的规范。教育的终极目的或价值,反映了教育作为整体的价值实践的特性。教育的知识传授、道德行为的训练、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等等,都是组成教育整体的部分,都是为了实现精神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美的感受性的教育等等,都是为了精神人格的优秀,任何单一方面都不能够取代精神的成长。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把精神的健全发展置之不顾,反而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等当成了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这样的本末倒置使得人的精神或心灵没有受到教育良好的培育,精神的荒芜和扭曲常常在教育中存在。
教育的终极善不是一个实质性的目标,不是通过教育过程或教育行动而实现一个确定的、可测量的具体目标。精神的培育与人格的养成是不可设计、不可计划、不可测量、不可算度的,也就是说,精神位格的培育或发展是非实质性的,不能设有实质性的具体目标。[2]这意味着教育只是提供符合精神成长的机会与条件,引导精神发展,而不是以某种外在于人性和精神的要求形塑人格,不是把人作为实现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工具。如果是把人性当作实现实质性目标的工具,把实质性的目标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人性的尊严、精神的高贵、教育的庄严,都不会存在,精神的贬黜就会发生在学校里,就会存在于社会中,这样的教育就是异化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人虽然在接受学校教育,但没有受到培育,精神不但不会得到提升,反而被坏或恶的学校教育庸俗化,人性受到扭曲,心灵的贫瘠化难以遏制。
现代教育处理更多的是人的肉体,而非人的灵魂,训练的是人的工具性职能,而放逐了人的精神。这意味着价值的秩序发生了位移和颠覆,精神人格的价值被工具性能力的价值僭越了,关心人的精神完整性的成长不再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把不是终极的价值放在首位。这样,精神、灵魂、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涉及人的精神完整性的内容就被遗忘。雅斯贝尔斯说:“在我们这个以群体秩序、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里,当必然性被绝对化时,那么人类存在的精神就陷入危险的境地,精神的基础就将被毁灭,就像国家可以把人变成他的同盟者一样,他们也会把精神作为其政治的附庸,那么,精神就再也不能出自于本真的原初性而具有真实的生命,而是在为群体的服务和在有限的目标的追求中以伪造的面目出现。”[3]当表面性的手段被当作终极价值而成为教育的目的时,教育提升人的精神的本真性和原初性就失去了,成为一种伪装的教育,成为扭曲人性、败坏精神的方式,这样的“教育行动”实际上就是恶的,或者说在道德上是卑劣的、鄙俗的,是不可接受的。
教育的工具化,意味着对人性的工具化,意味着把经济、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手段或工具性价值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工具价值僭越了终极价值,这是教育价值的颠覆。教育价值的本末倒置,造就了人性扭曲的社会精神状况。社会上市侩习气流行,庸才密集,精神萎靡不振。虽然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有灵魂的人也越来越多,没有良知的人越来越多,无教养的人越来越多,精神的疲软和倦怠表现得越来越充分。人们越来越集中于自我欲望的实现,而放逐精神对高贵的追求。
教育受工具理性的主宰,失去了对终极价值和本真目的的坚守,学校教育的扭曲在所难免。到处感受到教育的势利、急躁、野蛮与盲目,没有终极价值的追求,没有操守,无所谓,也无所为,而且伪善、势利和冷酷,仅仅迎合大众追逐实利 (可见利益)的心态,而且毫无道德心地对于学生的精神进行控制和驯化,在这种条件下,教育与人性相背离。
更为严重的是,教育失去了对于终极价值的信念,不再相信普遍和终极的价值,不愿说出生活展示精神的价值状态,无法向受教育者解释生活的价值秩序,教育不再相信精神理想,不再相信精神的生成,人类的精神在教育中被物质的强盛而遮蔽,精神生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人类的尊贵和美,都不再成为人们渴望的善,人们不再爱善,也不再爱美,不再爱崇高,实际上,我们的获得可见利益的工具能力被扩张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的深度和高度却被忽视了。如此工具化的教育只能带来人性的扭曲、品格的败坏以及精神的降低。
现代性教育教导人们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培育人们进行利益博弈的工具性职能。教育鼓励、帮助、引导人精神发展的终极价值被替换了。激励和培养人们追求德行卓越的动力、勇气和精神气质,被那种盯着带来快感和利益的鄙俗眼光给抛弃了,这就是现代性教育的除价值化和除道德化的现实。尽管教育在进行,但却不是在进行教化,教育缺乏道德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仅仅是训练现代职能人遵守既定秩序的形式。实际上,教育本身成为对现代人的自我利益进行生产和分配的方式之一,它媚俗地迎合人们的欲望并且发展和深化它们,把欲望的实现当作自我实现,并以此来引诱受教育者进入教育的规训机制。教育许诺可以教给受教育者谋取自我利益的能力,并且以此为理由驱使受教育者。教育不是鼓励人们发展健全优秀的精神人格,而是激励人们养成追求实际利益的习惯与职能。教育因此而更宠爱那些能够实现自我利益的人。工具性的教育是势利的教育,浅薄的教育,平庸又狭隘的教育。
教育是人的精神走向崇高的引导方式。学校教育引导学生的精神健全发展,实现精神品格的卓越,就必须恪守教育的终极价值,教师的行动、学校的课程等任何一方面,都应当以教育的终极目的为准绳。教师是教育终极价值的实践者和守护者,教师的行动,体现着教育“照顾人的精神灵魂”的责任,这是教师至高无上的使命。
从教育本体的终极价值来看,教育是以人性的交流为基础的召唤精神再生、召唤经验更新、召唤人性优秀的事业,或者说安顿心灵、抚育精神、提升情怀、守护灵魂的事业。教师的教育工作因此与人的完整、健全、高尚、优秀的发展相关联,如果教师具有如此严肃而高尚的使命,他们应当怎样思考我们现实的教育状况,怎样思索我们面对的教育问题?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动?应当如何判断教育的价值颠覆?他们的教育行动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发展?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当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教师的教育实践是道德性的实践。教育实践的这种特性需要教师合乎价值地行动,也就是合乎道德的行动。教师的日常教育行动必须有教育终极目的的引导和约束,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因为,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必须对教育的终极目的或价值具有清醒和敏感的理解,必须使自己的实践处在终极目的的引导之下。
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是一种价值行动,是一种目的行动,教育和教学都是道德事业,不仅具有道德的目的,而且必须以道德的方式进行。这就意味着教育实践的好与坏,根本在于教育价值的判断、选择与实践,所以,一个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反思怎样的行动才是正确的和道德的,一定要追问教育是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要在教育行动中勇敢地追求或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教育良知。
何为具有教育良知?就是具有教育目的感和对于教育终极目的的理解,具有对于好的教育的深刻认识与信念,就是不断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实现。具有良知的教师严肃地探索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探索实现教育本真意义的方式,并且具体化为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就是说,具有良知的教师形成了关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的理性观念,具有关于教育本真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个人工作的教育理念,他们必须对教育行动具有一种清醒和敏感的反思,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符合。
具有良知的教师永远把学生人格精神的发展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们将自己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联系在一起,让教育的活动、课程的科目、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灵联系起来。他们的心灵纯洁、高尚,他们是以自己的精神人格进行教育活动。所以,有良知的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谋生的工作,甚至也不仅仅当作专业①以教育为专业,本质上还是把教育实践作为一种常规式的按照相关规程和知识运作的过程,这种专业的实践需要精细的能力、规范的知识、娴熟的技巧。虽然这是经过训练和实际经验而获得的,专业虽然要求一定的道德责任,但是这样的道德责任是外在强加的,而不是自身通过反思性的实践和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而自我追求的,也就是说道德不是自主的。专业是自己的谋生和谋利的手段,获得的是外在的荣耀和利益,而不是人生的内在价值的体验和人生的意义感。,他们以教育为志业,他们对于人类教育的命运具有深深地体悟,对于教育的使命具有深刻的把握,他们对于自己从事教育的天命非常明确。他们的良知表现出对教育的道德追求,对于教育的终极价值的追求。具有良知的教师维护教育的神圣性和价值性,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人格、真诚的行动,维护教育的尊严。
教师的良知来自于他们敏感的教育心,他们深深地为教育所遭受的价值扭曲而痛苦,他们为人类为民族的教育缺乏应有的高度而担忧,他们为人类社会缺乏正当的教育而焦虑,他们试图以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行动改造教育。他们对于坚守教育的理想毫不动摇,面对现实的种种不符合教育的终极价值的所作所为,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刺痛,他以正义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可能地抵御教育的工具化取向。
具有良知的教师对于人类和祖国的教育命运具有深刻的体悟,对于社会及时代的命运深感关怀,把自己的工作与更好的人性和更好的社会联系起来,并努力探讨教育应当做出的选择,并把它们化作自己的责任;他们遵循本真价值和理想的召唤,并把这种理想内化为灵魂和行动的切实信仰,勇于为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承担苦难,为真正的公共利益以及教育理想承担责任。这种良知是教师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情操,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理想精神。
教师具有良知,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采取批判和反思的立场,使他们的教育行动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以开放、深刻、高尚的心灵,关怀社会,关心教育,真诚地与学生的心灵交往,创造教育的文明,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培育他们创造更好的社会和更文明的生活的心智能力和道德品格。
教师的良知意味着良好的理性品质。教师的理性品质帮助他们判断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反思自己的动机和经验,提升教育实践的道德与智慧,使教育行动合乎价值、合乎目的。教师通过理性精神可以获得一种经验的穿透力以及判断、质疑的勇气,从而可以克服任何的盲信和盲从,克服冲动和盲动,通过自己的慎思和智慧选择教育的方式、内容与目标。同时,教师的良知使得他们对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一种清醒的判断,对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和更好的教育有乐观的希望。他们采取理性反思的立场,了解社会的公正状况,关注社会的重要问题,把自己的工作与改良社会、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联系起来。[4]所以,教师的良知不仅表现了对于教育的责任感,也体现为社会责任感。当制度不正义的情况下,教师的教育实践的社会责任就是反思和批评,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教师必须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理性,以敏锐的判断力和理性方法以及希望对社会的改造提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当一个社会基本正义得以体现的时候,教师也有必要保证社会的理想与价值的连续性,也保持基本的反思和批评,对于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履行自己的责任。
具有良知的教师是淳朴、独立、勇敢、执着的知识分子,他们排除伪善,剥尽虚假,以真理为上,不求哗众取宠,不媚俗于潮流或世风的胁持,把道德良知与人格教养贯穿在教育行动之中,以关怀人性的眼光看待我们面对的时代问题和教育问题,他们以纯粹的教育活动抗拒庸俗、卑鄙和虚伪,他们的事业是对社会堕落到野蛮、灵魂沉沦为虚妄的防御,他们的使命是抵抗鄙俗、市侩、野蛮和无聊,通过教育拯救人性的纯粹、朴实、真诚和高贵,通过教育终极价值的追求而保有和传播高贵的情感、精神和观念,培育平凡而高尚、杰出而普通的优秀心灵,让孩子们的灵魂在人类的欢乐或痛苦的历史经验中得以照亮,得以卓越。他们的努力使得教育成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事业。
教师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是文化崇高精神的保护者,是优秀人性的培育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正是由于有良知的教师对于人间美好事物的坚持,对于人性优秀的期望,人类的高贵精神才不至于朽灭。在一个庸俗的时代,有良知的教师精神纯洁,意志坚定,不放弃,不屈服,不苟全,表现出心智的健全,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条件。
[1]舍勒.爱的秩序[M].林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97.
[2]David Carr.教育意义的重建 [M].黄藿,但昭伟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6.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02-103.
[4]吉鲁.中国教师应当成为知识分子 [A].金生鈜.教育:思想与对话 (第2卷)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本文责任编辑:刘东敏)
The Ultimat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Teachers
JIN Sheng-ho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4,China)
Being moral agent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teachers ought to commit the obligation to actualize the ultimate value and end of education.Education is a moral art to up-bring the humanity,to renew human experiences and to build noble spiritedness and its ultimate end is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healthiness and perfectibility of human soul and character.If this ultimate value is arrogated by those instrumental values,education must be instrumentalized and it will face degradation and distortion.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have educational conscience which shows that they have a sound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aning and ultimate end of education in their actions.With educational conscience they can form their belief in the ideal of education and they can awake their reflections and deliberations of their actions.Teachers ought to be the facilitator of social civilization,the protector of the cultural essential spirit,the educator of humanity,the promoter of social progress.It is due to the educational consciences of teachers who cherish and adhere to the ultimate values that the noble ethos of education is not forgotten and lost.
educational conscience;ultimate value of education;the instrumentalization of education;the healthy growth of human spiritedness
G451.6
A
1672-5905(2012)04-0001-06
2012-06-05
金生鈜 (1961-),甘肃榆中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