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市 200083)
我国学术图书的数字出版初探
苗 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市 200083)
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传统出版业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学术图书出版为传统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是我国相关传统出版社正在摸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大方面初步探讨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
学术图书的数字出版;必要性;可行性
早在2003年,比尔·盖茨就曾激昂地表示:“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激烈地反击称电脑屏幕永远也别想取代文学阅读。而如今,“电脑屏幕”和“文学阅读”早已不是矛盾体,昔日对数字阅读的敌意和排斥已然变为如今的认可甚至是追捧。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传统出版业乃至整个内容产业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数字出版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这已是出版界人士,乃至大众的共识。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业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数字出版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学术类图书应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更是令许多相关出版社茫然不知所措。本文将从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大方面初步探讨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
不得不说,学术图书是全世界出版界都是一个微妙的存在。一方面,作为记载和传播专业知识的重要媒介,学术图书在人类文明史中向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术图书,特别是质量上佳的学术图书,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历来为文化界乃至普通大众所公认。而其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说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则是大家往往略过不谈的话题。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市场化时代的来临,在各家出版社事业转企业的大背景下,出版学术图书的成本问题、经济效益问题也逐步被摆上台面。核心问题大致可归纳如下:
学术图书的价值毋庸置疑,经济效益往往不理想也是事实,而相关出版社首先要保证生存,然后才能考虑其他。既如此,如何在保证社会效益和争取经济效益之间达成平衡?如何以合理的成本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图书?如何保证学术图书出版后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传播、为尽可能多的读者所欢迎和接受?这些都成为学术图书出版者眼下必须考虑的问题。
传统学术出版有三难:出版难、发行难、读者购书难。
学术图书的出版难,此乃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术图书的出版门槛高,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必然是作者多年研究,积淀的结晶,往往是几番增删方能达到出版要求,其中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之处非一般人力所能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潮下,不少出版社出于自身生存考虑,重视经济效益,对经济回报不大的学术图书敬而远之;兼之数字化时代,低水平的重复、剽窃抄袭、拼凑、造假之作泛滥,导致少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出版社“稿满为患”,很大一部分上佳之作的出版之路愈加艰难。
学术图书出版后,鉴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受众面必然相对有限,销量与通俗畅销书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印数向来较小,相应的发行工作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无论是图书宣传,还是书店上架,或者针对特定读者推广的成本都较高,而销量往往只能依靠“细水长流”,点滴累积,批量销售几乎不可能实现(与教材配套的学术图书属于特例)。因此,出版社依靠学术图书实现赢利者少之又少。
另外,大多学术图书的印刷册数小,且重印率低,往往导致这种情况:图书上架,销量平平,书店退货后,出版社库存几年忍痛将之化纸浆;而有需要的读者却因购书渠道不畅等原因无书可买,更有读者在图书出版几年之后再想购买,多方寻觅方发现此书已绝版,不可谓不遗憾。
根据我国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各出版大国已率先迈入了数字出版的时代:早在2004年,谷歌已启动“数字图书馆”项目,向用户提供超过版权保护期图书的免费阅读和下载服务,此后,谷歌又上线“图书搜索”项目,由合作伙伴授权,在互联网上提供版权期内图书的有限内容;如今,苹果的iPad,亚马逊的 Kindle等各类手持阅读器俨然已在引领一种阅读时尚!美国2010年1-9月各出版公司的销售额平均下跌了75%,而同期电子书的销售额却上涨了188%;在日本,2010年被则称作“电子书元年”。近年来,美国和德国亚马逊、英国 Kobo公司、巴诺书店的 PubIt、自助出版平台lulu.com等已先后为作者搭建了自助出版平台,数位通过自助出版走红的百万版税作家已在美国诞生。
鉴于此,有关行业的人士不无乐观地指出,学者专家利用互联网平台个人出书,是迄今为止解决学术图书出版难、发行难、读者购书难的最佳途径,为教授们搭建自助出版平台以及相关按需印刷平台大有可为。
对于数字出版,我国政府采取大力鼓励、支持政策,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宽容、有利的环境。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确实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指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高达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2010年以来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在中国境内与i-Pad,Kindle平分秋色的汉王的电纸书、网络出版中的佼佼者盛大文学等均可谓在数字出版领域挖到第一桶金的先行者,近年来,京东、当当等亦开始尝试电子书业务,其中商机可见一斑。
数字出版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术图书出版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一方面,数字出版可以盘活内容资源,出版社有望通过按需印刷真正实现零库存。另一方面,按需印刷还能缩短人们购书的流程,而且还可以让绝版书“复活”。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发展,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直接进行按需印刷购买服务,完全有可能大规模实现。
另外,传统的学术图书出版社在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拥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具有独特的内容资源,且大多在相关行业内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无论新技术如何发展,内容始终是竞争的核心。学术类出版社所具备的资源是独特的,因此,学术图书的数字出版可行性非常强。
当然,我国学术图书的数字出版也面临种种限制。比如,由于涉及申请书号,内容审批等问题,中国图书都必须通过传统出版社面世后,才可以制成电子书进行二次销售。因此,寄希望于自助出版来解决学术图书出版难是行不通的。另外,数字出版业务还存在版权保护、内容传承、技术支持、赢利模式探索等种种问题,有待我国政府和各大出版社探索解决之道。
未来纸版书的规模必然缩小,真正具有产值的是数字出版。学术图书的数字出版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现时代大批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抢滩数字出版业,并陆续抢滩我国市场,这对我国数字出版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寻找突破口,推动学术图书向数字出版转型,在新时代求得生存与发展,是各大学术出版机构必须积极探索的重大命题。
[1]龙玉明.大学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问题探索[J].中国出版,2009(11下、12下合刊):87—89.
[2]宋洪川、张雅静.专业社应建什么样的数字平台[J].出版参考,2011(12上):22.
[3]苏莉.对传统发行企业经营转型的思考[J].中国民营书业,2011(11):4—5.
[4]赵舒静.数字出版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变与不变[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成立32周年出版发展战略论坛[C],2012.
[5]甄西.日本大学出版浅析(下)[J].出版参考,2011(12下):47—48.
G203
A
1008-7508(2012)09-0142-02
2012-06-20
苗杨(1982~),女,山东人,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现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