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梦”的思考

2012-04-18 03:3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刘 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分校,吉林市 132002)

关于“美国梦”的思考

刘 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分校,吉林市 132002)

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种“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本文试图以马丁·伊登、杰·盖茨比以及现代社会的美国人为例分析“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美国梦”;成功;失败;幻灭

只要翻开最近媒体的报道,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美国正迅速刮起了一股“林旋风”——美国人狂热崇拜NBA历史上首位华裔球星林书豪。林书豪——一个华裔哈佛高材生,他从NBA选秀落选,到多次遭球队裁员,到下放低级联盟,再到奇迹崛起并在短时间内蹿红,成为全美最热门话题的焦点,而且以林书豪事迹为蓝本的电影已经开始制作,林书豪的哈佛校友,亿万富豪facebook的老板有望在电影中客串。所有这一切改变都是在短期内迅速发酵,演变成为现代版神话。林书豪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一段传奇式的佳话,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正中美国传统价值观的靶心——美国梦。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的那样——这个故事已经“超越了这项运动的本身”。因此“美国梦”这个字眼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

所谓的“美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对此深信不疑,三百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梦”是美国精神和文化的基础,历来是不同时代作家共同探索的主题。早期的文学作品对“美国梦”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们不断地歌颂赞美他,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梦”幻灭的主题便出现在不同形式的作品中,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主人公都经历了很多挫折,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之后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成功之后又感受到了梦想的幻灭和无法摆脱的痛苦。在这类作品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两部几乎是同一时期的小说: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发表于1909年,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于劳动阶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命运。《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当代最深刻的一部美国小说,发表于1925年,写的是青年盖茨比和上流社会姑娘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两部小说内容的对比,人们很容易发现两者的主题基本一致,都描写了年轻一代对于美国梦的幻灭所感到的悲哀,而且两个主人公都经历了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生曲线:起初都编织着自己的“美国梦”,并为之奋斗,马丁·伊登和盖茨比二人的发展都伴随着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上升,即从贫穷到富有,而且促使他们发展的动力都是来源于与一位上流社会漂亮小姐的恋爱。然后二人都取得了成功,马丁终于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而且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名誉,地位,金钱以及爱情,实现了他自己的“美国梦”。盖茨比发奋赚钱,短短几年里,便通过走私等非法买卖发了财,成了有钱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当马丁和盖茨比终于获得成功、名利双收之后,两人都感到了失望。在爬上社会上层之后的马丁悲哀地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腐朽,而且他痛苦地发现罗斯根本不是他想像中的“安琪儿”,而是一个目光短浅、庸俗的资产阶级小姐。本来他可以退回去,退到生他养他的阶级中去,但他这时已和劳动人民离得太远,他不愿也没有勇气回到人民中来。盖茨比也是如此,成为有钱人之后,当他再次见到黛西的时候发现他面前的这个女人并不是他理想中的对象,或许是对她期望太高了,他能够感觉到她的粗俗浅薄和空虚。“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盖茨比突然意识到他重温旧梦的重要性已经荡然无存了。这个梦距离他实在是太近了,好像用手就可以触摸到,可它毕竟是梦,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他感到了无比的失望。最终马丁和盖茨比在失望之余陷入了绝望,二人的“美国梦”均宣告失败,并以两人的死亡而告终,两位主人公的死标志着“美国梦”的幻灭。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杰克·伦敦和菲茨杰拉德两位作家的身上就有他们小说中主人公的影子。《马丁·伊登》是杰克 伦敦的自传体小说。1911年杰克·伦敦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的泥潭,他的生活也充满了堕落气息,在购置游船、建造豪华别墅中,打发着内心的无聊。而这无聊增长到极限,死亡便成了唯一的选择。杰克·伦敦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他40岁的生命。这一结局,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是对空虚生活的一种否定。他可以忍受痛苦和磨难,却不能面对快乐和舒适。《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天堂的这一边》的出版让不到24岁的菲茨杰拉德一夜之间成为了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一个星期后,他与泽尔达在纽约结了婚。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年轻,迷人,拥有金钱和名望,是一对令人艳羡的金童玉女。他们活跃于纽约的社交界,纵情地享受爱情、年轻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欢乐,过着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的生活,由于他本人也热情洋溢地投身到这个时代的灯红酒绿之中,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时代对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华背后的空虚和无奈,并在他的作品中把这些情绪传神地反映出来,后来他选择了长年在欧洲居住,但由于讲究排场,挥霍无度,他们的生活渐渐捉襟见肘。泽尔达因精神病多次发作被送进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恶习。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为心脏病突发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不但可以享受到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可以领略到一代文学天才闪烁的灵感和高超的技艺。他们伴随着自己梦想的消失而消失,他们的英年早逝曾经引起世人无尽的叹息。①

300 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美国梦”曾经激励起无数人的信心,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是随着美国在世界上经济的日益强大,人们越来越注重商业和利润,物质方面的梦想很容易而且很快就会实现,迅速超越了精神方面的梦想,因此人就会变得物质富有而精神空虚。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梦”背后的真正动力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成功上所占的比重,而且美国社会风气在这几十年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美国人提倡的是“诚实和勤奋”来致富,今天则是越来越热衷于寻求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就能快速致富的新途径,这一切都表明美国社会正在逐渐丧失勤奋劳动的动力。而且近年来,美国凭借自身的经济和军事优势,穷兵黩武,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曾经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霸权地位和独断专行,使不少外国人一提及“美国”这个词就充满反感,“美国梦”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此外美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疲软甚至是衰退的过程中,由于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生活上的高支出,同生产上的低收入形成了矛盾。各种矛盾的激化从而演变成尖锐的社会矛盾,美国最近就进行着“占领华尔街”的示威游行活动。随着美国经济和政治问题的集中显现,很多人心中的“美国梦”正在破碎,经济的泡沫化使普通人永远害怕自己的财富突然消失。曾经,大多数美国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国梦”:拥有一辆车、一栋房,退休后有足够的钱在国内外旅行。然而今天,这样的梦想似乎已经破灭了。2011年11月美国“雅虎财经”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1%的受访美国民众表示,他们的“美国梦”已经失落;37%没有退休储蓄,38%计划老了靠社会救济生活; 63%的人认为未来经济形势会更坏。另有52%的受访者称,完全没有为子女储蓄大学学费,在有储蓄者中,22%的人把钱用做其他用途,如购买食品杂货,或付房贷房租。62%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可能不保;91%的人为下一代的前景担心。还有美国媒体报道称,过去美国人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富有,然而今天景象不同了,如今美国一代更比一代“穷”。数据显示,眼下年轻和年长美国人的财富差距为历年最大,根据人口普查局2011年11月初公布的资料,户主年龄在65岁以上的家庭,其家庭财富净值是户主年龄在35岁以下家庭的47倍。20岁至30岁的美国人中,超过五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6岁至30岁年轻成人的就业率只有55.3%。②

由此可见“美国梦”这一美国文化的精髓,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曾经有一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说“美国梦”正在大街上慢慢死去,那么“美国梦”最终走向衰退的真正原因就是一个很值得人深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首先是领袖欺骗了国民,发动了不该发动的战争致使政府破产,背上了13万亿美元的债务。其次是银行家和企业家同样欺骗国民,将美国拖入了次贷危机。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平台期或者说是下降期,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会有其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当社会处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就会给人们提供大量机会,而人们只要抓住了机会就会获得成功。相反,当资本主义社会的鼎盛时期过去,社会处于一个下降通道时,这个梦就很难实现,因为他所提供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所以“美国梦”的降温是迟早的事。曾经美国人是何等的乐观和自信,但现在他们的幸福指数都远远不及中国,足以说明“美国梦”好景不再。林书豪在这个时候的出现无疑是给美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林书豪的成长经历太过曲折、复杂和传奇,他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满足好莱坞塑造“美国梦”的元素,特别是林书豪的故事励志性特别强,把他当作激励所有美国人重拾进取精神的一本教材是再适合不过了,这也是电影制片人决定将他的故事改编为电影的原因。但是以林书豪一己之力是否能够做到提振所有美国人的信心,从而力挽狂澜,阻止一个超级大国在经济上的日渐衰退呢?

注 释:

①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百度百科baike.baidu. com/view/427099.htm 2011-12-24

②美国调查:四成人“美国梦”破灭一代比一代穷??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11-23/3481811. shtml

[1]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杰克·伦敦,《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张礼龙.美国梦的演变与破灭[J].外国文学研究,1998,(2).

[4]李淑言.杰克·伦敦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D640

A

1008-7508(2012)09-0058-03

2012-06-25

刘军(1972~),女,吉林市人,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处副教授,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