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儒家思想对鲁迅及其创作的影响①
王 宇
(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为传统中国人在语言上、行为上甚至思想上划定界限和制定规范,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近代鲁迅作为倡导思想解放的先锋人物,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但作为一个生活在传统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其思想必然受到儒学的影响,本文以鲁迅的部分作品为据,分析传统儒家思想对鲁迅的影响。
鲁迅;文学作品;儒学思想;影响
鲁迅,伟大的无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鲁迅的作品大多将矛头指向旧制度,旧思想和旧的腐朽文化,由于其通常以尖锐的语言直接发起攻击,因而称其作品为“匕首、投枪”。[1]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为传统中国人在语言上、行为上甚至思想上划定界限和制定规范,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上是“有教无类”。儒家思想形成之初,在规范人们的道德和社会秩序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外来思想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的中国人思想的觉醒,儒家思想中陈旧迂腐的部分渐渐开始成为阻碍中国民众思想解放的绊脚石。鲁迅正是将儒家的陈旧思想和落后观念作为批判对象进行尖锐地抨击,以期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但鲁迅毕竟出生在19世纪中国传统官僚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儒学必然是其最早接触的文化,因此,纵使鲁迅在后期作品中如何对儒家思想进行抨击或批判,都不能说明鲁迅敌视儒家思想,鲁迅与他同时代的“理念人”一样,有一种源于儒学正见的道义担当,一种现代士大夫精神[1]。因此,儒学的精华早已深入鲁迅的思维之中,成为其创作的思想基础。本文重点以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的影响和“仁”为例,探究儒家思想对于鲁迅的影响。
“民本”一词,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可见在那个时代,儒家思想者已经认识到君主不必一定要,已经知道君主制一定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对那些为民造福的就称为“圣君”,那些暴虐无道的就称为“独夫”,大家应该去反抗他。民本思想在儒学的流传过程中虽然几经沉浮,但最终流传至清末民初。以致至今“民本”便是民权,是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历史根源。因此民本思想也是鲁迅时代自由知识分子倡导的重要思想。鲁迅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其祖父周福清同治年间考中进士并成为翰林,后任内阁中书。其父周伯宜与母亲鲁瑞皆是书香门第出身,因而鲁迅自幼接触儒家正统思想。“民本”作为儒学大家孟子的经典思想,必然成为鲁迅学习的重点,久之,也就成为鲁迅作品的思想核心。
首先,鲁迅对“民本”思想的继承着重体现在他的“国民性批判”之中。鲁迅抛开传统的描写对象,将笔锋指向广大民众,试图从民众的思想领域探究中国人“劣根性”的来源。鲁迅一改之前作家试图从精英阶层出发研究中国问题的做法,第一次将普通群众作为描写、塑造的对象。鲁迅在笔下塑造了一个个的“普通人”形象,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出自普通民众之中,鲁迅对他们的描写与批判也无一不是朝向广大普通人的。普通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鲁迅在文学作品中抛开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层津津乐道的资本主义民主和自由思潮,拨开虚伪的革命投机者给社会设下的“民主”、“进步”层层迷雾,将探索的视角直接深入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2]。在深刻体现鲁迅作品“源自民众,警醒民众”的创作理念的同时也显示其“民本”思想。
鲁迅对当权者和伪君子所抱的深恶痛绝态度也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鲁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普通民众的同时指向这些人,但二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可以说,鲁迅指向普通民众的矛头在于批判其“国民性弱点”,表达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鲁迅批判他们是由于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但指向当权者和伪君子的矛头则不同,鲁迅对他们的批判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憎恶,例如对《阿Q正传》中赵太爷的批判,鲁迅对他的本性揭露和批判得深入骨髓,欲除之而后快。
鲁迅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因此,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言行是普通人的言行。无论是不自立、自尊、自强的“劣根性”的底层阿Q们,还是有着自私、虚伪、冷酷的“劣根性”的鲁四老爷们,但却在这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写出了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鲁迅以“普通人”为对象进行创作,所体现的其实是其“民本思想”。
鲁迅作为“打倒孔家店”的先锋,在对儒家“仁”、“义”、“礼”的批判上无人可比。他的《狂人日记》,是“五四”反封建文化革命的第一声春雷。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篇著名的讨孔檄文,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深刻揭示了孔家店的阶级本质,分析了它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的反动作用,对孔家店作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3]。但实际上,鲁迅作为传统的中国文人,依旧无法摆脱儒家传统思想对其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鲁迅批判假“仁义”,创作目的在于创建现代社会的真“仁义”。批判的原因只是由于儒家的“仁”是统治阶级的“仁”,而非覆盖于整个社会的“仁”[4]。鲁迅试图通过文章来批判假“仁”,塑造真“仁”,依然没有脱离仁义这一概念的束缚。在阶级社会里,所谓“德性”、“美德”,都有具体的阶级内容。孔子的“仁”,也就是后来儒家大吹大擂的“王道”、“仁政”。这些东西,不过是封建暴力统治的一块遮羞布,骨子里其实就是“霸道”、“暴政”,就是剥削阶级的专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鼓吹和宣扬孔子的“仁”,就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服务。鲁迅在“四·一二”大屠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现在常为受机关枪拥护的仁义所治理”。国民党反动派在“仁义道德”的掩护下,疯狂地镇压革命人民。在《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之中鲁迅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底层民众和受迫害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怜悯与同情中所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仁”。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所不满的在于儒家思想中的假仁假义,而并非反对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仁义”,鲁迅的思维中“仁”的思想依然处于重要地位,鲁迅仍然希望统治阶级对普通民众多一点关怀,在施政上多一点怀柔,在其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所表现的便是鲁迅希望政府“施仁政,顾大局”的思想。因此,鲁迅笔下对社会小人物和普通弱势群体的关怀依旧体现出他对于“仁”这一观点的认同性,只是这里的“仁”与封建传统认识上的“仁”是存在本质差别的。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儒学批判的先锋人物,以语言的尖锐性和直接性著称,但作为一个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的中国读书人,他的作品思想上无法完全摆脱儒学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同时依然对其传承,只是在批判对象方面有了改变。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儒家思想对于鲁迅的影响是及其深刻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又左右着鲁迅作品的方向和风格,鲁迅又在探究传统思想的同时阐发出自己的思想,进而影响到了整个中国文学的思想发展方向。
[1]管希雄.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1).
[2]倪墨炎.鲁迅后期思想研究[J].人民文学,1984,(8).
[3]房向东.鲁迅:最受污蔑的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I210.97
A
1007-9882(2012)04-0101-02
2012-05-22
王宇(198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黄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