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
——以浙江省为例①

2012-04-18 03:03:33谭娟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同辈理想信念理想

谭娟晖

(浙江农林大学学工部,浙江临安311300)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
——以浙江省为例①

谭娟晖

(浙江农林大学学工部,浙江临安311300)

通过对浙江省12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总体上呈正向,但也不乏令人忧虑的地方,矛盾、功利、迷茫、扭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自我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入同辈群体参与其中,家庭和社会也应做好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教育对策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都很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摸清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引领,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浙江省的大学生进行了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浙江省理、农、工、文、医等各类别八所高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141份,回收率95.08%。主要内容包括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认识、人生的追求、对共产党的认识、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来源、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认识、学校现有思政课程教学的认识、同伴参与理想信念的看法等方面,根据调查的结果,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改进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由调查得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总体上呈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趋势,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执着的追求,强烈的成才愿望,坚信党的领导,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同辈群体对自己的影响。但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多种思潮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多元文化的冲击等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存在功利、矛盾、扭曲的现象[1]。

(一)明确理想信念的选择

对理想信念的选择上,想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的占73.7%,“忠诚的爱国者”的占41.5%,“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占36.3%,“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占15.5%。对于“是否对自己的理想信念有明确认知”这一题中,认为“有明确认知”的为78.3%,“不太明确”的为19.9%,还有1.8%的“从未考虑过”。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令人担忧,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可以战胜资本主义”(16.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逐步融合”(35.6%),“私有化是我国未来的必然趋势”(4.7%),“无所谓,只要民富国强就行”(42.7%)。大部分学生在理论层面上对理想信念的选择体现了较高的素质,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尽人意,有一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立场不够坚定,这反映理想与现实在大学生身上存在冲突。

(二)信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所调查群体中,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占50.5%,“中国共产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的占49.6%,“虽然当今社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相信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科学发展”的占57.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成功”的占25.9%。大部分的同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坚信不疑,相信党能带领人民把国家发展得更好,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现实是最好的佐证,这让大学生们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在大学期间,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这一题中,“迫切希望”(25.8%),“希望”(46.0%),“无所谓”(20.6%),“不愿意”(7.5%)。“在读大学期间,是否已递交或打算递交入党申请书?”这一题中,选“是”的占77.4%,选“否”的占22.6%。已递交或打算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主要原因是,“完全是主动自愿的”(61.4%),“应学校的要求”(23.2%),“周围同学都交了,所以我也交一份”(15.4%)。希望加入共产党的主要理由,“入党后能更好的约束和锻炼自己”(21.8%),“成为优秀人才,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29.8%),“为考公务员、就业做准备或是为将来积累政治资本”(42.1%),“入党后感觉好,可以让别的同学羡慕”(1.7%),“一直以来的梦想”(3.2%)。认为身边的党员同学,“比较优秀,综合素质高”(44.5%),“社会活动能力强,是老师的好帮手”(41.8%),“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15.5%),“只会做表面文章,素质低”(23.5%)。这组数据说明绝大部分同学要求加入共产党,但其加入的目的不乏功利性,大学生对大部分的学生党员持肯定态度,但也对一些入党后放松要求的党员表示反感。

(三)注重同辈群体的影响

认为大学期间对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较大的有,“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或网友”(50.9%),“同宿舍或班上的同学”(50.1%),“教师或家长”(40.8%),“学校相关课程的教育”(31.8%),“社会和媒体”(39%)。大学生活中,认为最能带来成就感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45.1%),“学到扎实的技能”(32.3%),“好的学习成绩”(11.6%),“入党”(2.5%),“一段美好的爱情”(6.7%),“老师的器重”(1.6%)。同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俗语的占80.7%,不同意的占19.3%。在大学期间已加入或准备加入社团的占72.8%,选否的为27.2%。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烦恼时,最乐意选择的倾诉对象是,“好朋友”(73%),“妈妈”(16.2%),“爸爸或其他家人”(6.9%),“辅导员或信任的老师”(3.9%)。认为自己所在的班集体,“凝聚力强,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33.2%),“凝聚力一般”(44.1%),“组织比较涣散,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22.7%)。认为在读大学期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需要同辈的同学或朋友参与的占97.1%,选否的占2.7%,无所谓的占0.2%。大学生迫切需要融入一定的集体,把人际关系的好坏以及朋友等同辈群体特别看重,认为其对理想信念的形成影响很大。

(四)重视个人理想的追求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社会理想高于个人理想”(37.4%),“只有实现了个人理想才能实现社会理想”(51.8%),“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没有任何关系”(10.8%)。对于人生的追求,认为“人活着就是要为社会做贡献”(27.0%),“人活着应该为所在的集体谋利益”(15.4%),“人只有在满足了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满足他人利益”(32.2%),“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25.4%)。大学生有较高的理想,也认同集体的利益,但在实际行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实现个人理想是实现集体理想的前提,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五)挑战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

大学政治理论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为“课程内容太枯燥,没有与时俱进”(52.0%),“教学形式太单一,说教味太浓”(76.5%),“学习此课程没有用”(22.2%),“学生对此课程没有兴趣”(51.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有效的方式为: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占90.8%,自我教育的占74.6%,家人的影响的占70.0%,选择政治理论类课程的占56.9%,网友的影响的占37.2%,按重要性顺序选择依次为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自我教育,家人的影响,政治理论类课程和网友的影响。比较多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的思政教材内容乏味、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比较认同同学等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以及自我教育。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成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上存在偏差和缺失的原因很多,根据文献综述、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对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处在特殊阶段

当代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到二十二岁之间,正处在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处于不完全成熟到真正成熟的阶段。他们内心丰富、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喜欢新事物,社会认识敏锐但肤浅,情感丰富但欠稳定,心理变化激烈,由学业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带来的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他们,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倾向,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对新事物有更强的接受能力,个体间的差异也更大,故而心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对外部的事物大多持包容的态度,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同时大学生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被人打扰,另一方面他们中大多数仍处在生活依附期,对父母的依赖较大,进入大学之后,与人分享以及合作能力相对较差,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不会换位思考,总认为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一样,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追求个性自由,对于学校及社会的准则,往往不易深刻体会,从而在思想行为上容易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产生冲突。

(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尚待改进

近年来,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上发挥了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但同时也有着一些尚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部分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内容太过陈旧。当前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现象,这比较难引起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太单一,创新性不够。如今的大学生已明显带有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时代烙印,思维更活跃,反映更敏捷,但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不强[2]。再次,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有待拓宽。不可否认,通过一系列思政课程的学习后,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由于思政类的实践课程较少开设,课程教学以外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第二、三课堂更是被忽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切身体会正确理想信念的机会。

(三)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多子女家庭转变为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也发生了新变化,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加以关注。家庭作为社会化的起源地,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意义重大,转型期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现的偏差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重保护或教育的缺失。当前的大学生有一部分是从“倒金字塔型”的家庭中被庞大的家长队伍“抱大”的,过多照顾、过度保护、过分爱护等现象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独立生活能力差,人格能否得到健全发展可想而知[3]。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家长迫于经济压力或其他因素而难以实施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失衡的教育方式容易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偏差[4]。二是过高的期望值。在功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上存在焦虑和强迫倾向,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的重智轻德倾向使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这种错位期望的潜移默化也容易造成孩子的急功近利。三是父母自身过多的追求权利和利益。有的家长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和行为约束不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也不强,无形中便成为了子女的“反面教材”,也使他们认为个人理想比社会理想更重要,个人的利益高于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四)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种不良思潮和一些负面信息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冲击。当今社会的确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也存在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的现象,同时也不乏少数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以及热门的“富二代”、“官二代”等消极社会现象,这给很多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迷惘和疑惑。另外,部分社会媒介舆论的导向出现一定的偏差。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时代,部分网站为追求高点击率,刻意求新猎奇,过多或夸张地渲染报道一些负面信息,甚至传播一些谣言和腐朽信息,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而部分电视媒体,为追求高收视率,节目娱乐化、低俗化、背离主流价值观,久而久之,大学生就出现了个人理想信念扭曲以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被弱化的现象[5]。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更是终生努力的目标。古人说得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养性”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即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行动,知行并重。大学生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与生活,使生活有规律,学习有效率。学会自我调节,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平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融入集体生活,树立集体观念。其次,大学生还应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正确认识挫折,在挫折面前冷静镇定,理智的应对,凡事多考虑积极面,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潮的影响。

(二)拓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

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尽量与实际结合,与时俱进,根据当前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教学。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须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者队伍,在组织上为其提供强大的保证。努力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帮助解决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情绪与情感、就业与创业等问题,科学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5]。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为主的隐性课程,开展党团培训、重温红色经典、开设励志讲座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三)构建同辈群体的参与模式

在调查中,有97.1%的学生希望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有同辈的同学或朋友参与,同辈群体成员间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内聚力、彼此之间关系基本平等、交往密切、联系内容广泛等特点也决定了其参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将同辈群体纳入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范围中,可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引入同辈群体,同辈群体间相互影响,以同辈群体去影响班级、党团组织等正式群体,将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可行选择[6]。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功能

家长应根据子女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寄予子女合理的期望,避免不切实际的期望给子女带来不良影响,鼓励子女向为祖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学习,积极引导其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结合。家长还应适时地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让其投入到社会中经受锻炼,经历自立的酸甜苦辣,从而客观地看待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以后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经受住考验。当然,家长也应做好榜样,身体力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努力,积极引导大学生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成自觉行动。

(五)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社会教育也应充分发挥其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积极功能。一方面,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公正公平、诚实守信、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局面,科学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媒体舆论。社会媒体应多报道一些健康、光明、向上的正面新闻,积极倡导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可以利用当代大学生热衷于使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特点,因势利导,开设大学生感兴趣、倡导积极理念的论坛、博客、网站等,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2]游学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0).

[3]黄国波.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家庭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4]马和民.从“仁”到“人”——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1.

[5]钟发亮.“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6]谭娟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同辈群体的参与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2,(1).

G641

A

1007-9882(2012)04-0054-03

2012-05-10

浙江省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同辈群体的参与模式研究”(浙社科规[2011]6号)

谭娟晖(1976-),女,湖南邵东人,浙江农林大学学工部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高登辉]

猜你喜欢
同辈理想信念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消失吧!同辈
2021款理想ONE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人人健康(2020年19期)2020-12-03 00:14:45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中国德育(2018年13期)2018-11-30 09:27:22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