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041000)闫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但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其病死率不断下降,约1%~18%。
1.1 一般资料 DKA患者17例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分型,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5~81岁,平均51.7岁,>60岁者l0例(55.5%)。
1.2 诱因及表现 8例有感染史,l0例自行停服降糖药,3例输注葡萄糖过多,l例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及甜饮料。全部急诊入院,初期均有烦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11例,腹痛13例,呼吸急促伴低血压2例,低体温、尿量减少3例,昏迷5例。
1.3 实验室检查 17例尿糖均在(++)以上,尿酮(++~+++),血糖平均23.8(16.7~52.3)mmol/L,血钠134(119~170)mmol/L,血钾3.7(2.5~6.0)mmol/L,尿素氮7.4(5.6~29.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7.6(6~24)mmol/L,血白细胞数12×109(7.8~2.0)/L。
1.4 方法 全部补液,均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辅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在治疗后4~12h血糖明显下降,酮症酸中毒得以纠正,一般2d后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
本组17例中好转出院16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
目前认为,DKA是一种“双激素病”。治疗时给予静点小剂量胰岛素降糖,并及时补充葡萄糖。一般按胰岛素:葡萄糖=1:4~6给药,直至酮体消失,尿糖(+)。
3.1 补液是本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输液量及速度要根据患者年龄、失水程度及心肾功能的情况决定。成人DKA一般失水4~6L,如心功能正常,原则上4h补足失水量1/3~1/2以纠正细胞外脱水及高渗状态。最初4h为500ml/h,后4h为250ml/h,余液24h内输完。开始一般补给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应使用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3.2 纠正电解质紊乱 通过输入生理盐水,使血容量增加、肾功能好转、尿量增加而增加排钾;应用胰岛素后,糖原开始积累,更需要钾。而DKA时,细胞内钾外溢,由肾排泄;治疗开始后,大量输液引起血钾稀释且因酸中毒被纠正,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等,均可引起低钾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故原则上治疗一开始即应补钾,一般以20%~30%浓度(1.0~1.5g/500ml),24h补钾6~8g,神志清醒者亦可口服补钾。如伴有肾衰或尿量<30ml/h应先纠正肾衰,尿量增多后开始补钾。常规补钾后4h给予25%硫酸镁5ml肌注或静滴,如补钾后血清钾仍不升则提示低镁,应及时给予硫酸镁静滴。
3.3 纠正酸中毒 DKA酸中毒为继发性酸中毒,在补液和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代谢性酸中毒可随代谢好转而得以改善和纠正,如血pH低于7.1或血碳酸氢根低于5mmol/L,应给予碳酸氢钠50mmol/L(约5%SB 84m1)稀释至等渗液(1.25%)后滴注,先快后慢。但血碳酸氢根浓度不宜超过10mmol/L。血pH骤升使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上升,而红细胞2,3—DPG升高和Gtlb含量下降则较慢,因而加重组织缺氧,可诱发和加重血糖进一步升高。同时脂肪代谢紊乱,分解加速,给酮体产生提供了大量前体,最终形成酮症酸中毒。
3.4 持续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早期合理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若血糖>18mmol/L,则在生理盐水(若血钠高于平衡盐液)内加胰岛素静滴,按4~6U/h速度静滴。如2~4h后血糖值下降大于静滴前30%,则按原剂量持续滴注;如4h后血糖下降<30% ,则增加胰岛素用量30%~100%。待血糖下降至13.9mmol/L时,应将胰岛素用量减至0.5U/h。
3.5 吸氧及支持治疗 急症时吸入氧气,有利于糖的代谢;补足维生素B族,尤其是神经系统病变时尤为重要。
3.6 其他 去除诱因,治疗各种感染与并发症,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抗心衰、抗休克、降颅压等综合措施。
3.7 积极预防DKA的发生 本组中有10例因突然停用降糖药而诱发DKA,尤其是幼年型糖尿病患者,故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常识,对防止DKA的发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