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平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民以食为天”,每个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土家族也不例外。[1]土家族现有人口802万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和24个土家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土家族平常一日三餐或两餐,农忙时节在早餐前先吃点汤圆或绿豆粉等,称之为“过早”。节日饮食也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土家族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有些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有些却在变异中得到传承。作为土家族地区发展的“活化石”,土家族饮食文化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土家族其它文化因素之间密切联系,并且发挥着客观效用。
土家族常常利用饮食习俗来对下一代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帮助人们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2-4]
社饭即在“过社”时吃的特殊饭食。土家人十分看重“过社”,立春过后的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家家户户都做香喷喷的社饭,以祭祀先人。社饭的原料是白米和野菜,因野菜有苦味,所以又称之为“忆苦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寓意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土家族通过吃社饭教育人们要忆苦思甜,珍惜美好的幸福生活。另有称之为“赦饭”,相传“社日”正逢唐代驸马新婚之喜,皇上下诏大赦天下,囚犯赦免回家,穷人免除赋税,百姓制作“赦饭”与此同乐。[5]土家族人先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青蒿嫩枝、车前草、野芹菜、雀雀菜等野菜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并焙干;然后把腊肉和豆腐切成丁炒熟,将核桃仁、花生仁、黄豆炒香待用;再以三分糯米和一分粘米(粳米的一种)的比例将大米煮得半熟,用筲箕将米汤沥净,把野菜以及其它材料放锅底,将半熟的米饭盖到上面,用阴火焖熟。揭开锅盖,搅拌均匀,香气盈室、妙不可言。社饭的腊肉香味浓郁,米饭油而不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据说还有提神健脑之功效。逢社日,人们都以吃社饭邀约亲朋好友聚会。特别是有新坟的人家,尤以吃社饭约请朋友一起去扫墓,且人越多越好。每每此时,四周山上,人头攒动,香烟袅绕,鞭炮连天,呈现出浓重的祭吊气氛。
土家族有过年打糍粑的习俗。糍粑的种类有白色的糯米粑、黄色的小米粑、紫色的高粱粑等。土家人一般在腊月二十几开始打糍粑,头天晚上将糯米、高粱、小米等分别洗净,泡上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将其滤干,用甑子蒸熟,然后放在杵臼里面,几个壮汉用丁字形的棒槌你来我往地揉打,直到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打成泥状并不见颗粒时,打粑的男人用棒槌将其挑起,妇女则伸出手接住放在抹了菜油的桌上,将其扯成球形小坨并均匀整齐地摆放,然后盖上一张同样大小的桌子(或门板)后,几个人站在上面用力踩压。这时候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他们在桌子上一边踩压一边快乐地大笑。几分钟后,人们将桌子揭开,一个个大小均匀、色泽漂亮的圆糍粑就做好了。每个圆糍粑直径约7cm、厚约1cm,然后将其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后放入干净的器具里,七八天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可吃至农历三四月间。以前,每户农家至少要做约50kg米的糍粑,多则有做150~250kg米的糍粑。
糍粑的吃法多样,可用油煎、炸,或在炭火上烤来吃,也可切成小块加上醪糟煮成糍粑汤圆,或切成条加上土家特制的腊肉炒成糍粑回锅肉等,风味各不相同。大年初一早上,主妇们早早起床,先将糍粑煎好,点上香烛敬奉祖先,等家人起床后大家一起用糍粑蘸着白糖吃,寓意全家人新的一年甜蜜幸福。小孩起床后往往没开口说第一句话,就已经被母亲塞了一口的白糖糍粑。传说是用白糖糍粑粘着嘴巴,人们就不会乱说话,也就不会祸从口出了。土家人过年图吉利,初一早上人们要互相拜年,大家吃着白糖糍粑,互相祝愿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事事顺心。
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过赶年时全家人要围坐一起吃“合菜”,俗称“团年菜”。其制作方法是将萝卜、豆腐、白菜、葱、猪肉、肉片、粉丝、海带、红辣椒条等原料合成一锅煮,即“合菜”,祝福全家合乐、万事合顺。
“合菜”还有一个别名叫“贺菜”,有祝贺打胜仗之意,反映土家人不忘祖先功德的传统。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都惨败告终。年关将近,土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事宜,土司王突然接到朝廷一道圣旨,令其调集土家族士兵赶赴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根据行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也就无法过年了。为了让官兵与亲人能一起过年,土司王决定提前过年,于是下令:“蒸甑子饭,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因时间紧,来不及做许多菜,就将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土家壮士上前线后,英勇杀敌,一举大败倭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合菜”中粉丝和海带这两样原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粉丝是本地特产,代表土家族;而海带生长在大海里,代表当年土家壮士杀敌的地方,也是为了纪念当年抗击倭寇的土家壮士凯旋归来。此后,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过年,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过赶年的习俗。
土家族人善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蕴含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教育后代注意日常生活的细节。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土家人潜移默化地将美好的伦理道德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培养人们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土家族有一句俗话说:“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晚辈吃饭的时候如果坐姿不雅,甚至是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必遭到长辈的严词训斥。长辈经常会告诫晚辈不能浪费粮食,要讲规矩,否则长大后不会有出息。吃饭的习惯与长大以后的成才虽无直接关系,但土家人却相信“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欲成大器必先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做起,而吃饭的规矩首当其冲。土家人在烧火做饭时,家长常告诉帮忙添柴火的小孩:“人要真心,火要空心。”其实道理很简单,烧“空心火”可加大氧气的进入量,使燃烧更为充分。
在年节宴会上,人们入席时先要找好自己的座位,让长辈和尊贵的客人先坐,否则会出洋相。土家族村寨常用方桌,正对大门(或背靠堂屋香火)一方为尊,称为“上席”“上八位”等,一般留给长辈或贵客坐;两边的位置主要是给客人和陪客的坐;下方则是辈份小的人或次要的人。一般情况下,主人要提前到达,在靠门位置等待,为来宾安座。如果你是客人,就应该听从主人安排入座。如果是十分尊贵的客人,主人还会将其引到上座。主家若有辈长年高的老人,一般也要让出上座。在土家族的村寨作客,最忌讳的是冒冒失失地坐到上席,会使主宾十分尴尬。
土家人在宴席上有不少忌讳。如在同一碗盘中吃菜,要在靠自己一方夹菜,倘若去对方面前夹菜,称为“过河菜”,视为不懂礼貌。吃菜要让老年人先夹,颇有尊老爱幼之风。不共吃汤菜,每人一碗,吃过的菜不能夹给别人,必须吃完,有“剩饭不剩菜”之规。添饭时要右手持瓢,向左侧(左为大)正向倒入客人碗中,向右侧倒入则是对客人极大的不敬。吃饭时如有客人来,必须请客人进门后再舀饭菜,不能将饭菜递出门外,认为那是打发叫化子的做法。吃饱后筷子要放在饭桌上,不能放在碗上,或者将筷子一头放在桌子上、一头搭在碗口边上,其意是“大家慢吃,我等着哩”。如果谁先吃完喊一声“慢慢吃”,正在吃的人要应答“你好斯文(吃得少),要吃饱哦”“你吃那点儿,看挨饿噢”。最后吃完饭的人,要双手握筷对未离席的人说“相宾礼”,以示歉意。
土家族日常生活中注重礼尚往来,平日里如果哪家有好吃的东西,必与邻里四舍一起分享。遇红白喜事,整个村寨的人都齐心协力,互相帮助。这种帮助不需要金钱的回报,一方面土家人喜欢人多热闹,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人情的积攒和劳力的互换。有趣的是,土家族的红白喜事宴席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帮忙的。以前经济条件差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家庭比较贫困的人家,有时连婚丧宴席都是你家一斤米、我家一斤肉凑出来的。
土家族人民生活俭朴,同时也热情好客、省己待客,尽显爽直豪气。同治《巴东县志》记载:“惟后里人客至,则系豚开酒坛泡之以为敬,……献之,谓之脚宝,特以奉尊客,切肉方三寸许,谓之拳肉。酒以碗酌,非此不为敬。”土家族人以前生活穷困时候,如有酒、肉、蛋类,也必留给客人食用。同治《来凤县志》记载:“邑中风气,乡村厚于城市,过客不裹粮,投宿寻饭无不应者。入山愈深,其俗愈厚。”过了冬至,土家人会选一个红煞日杀年猪,据说来年可以养大猪。宰杀年猪有胜过节,气氛热烈。土家有“鱼吃跳,猪吃叫”的说法,认为刚杀的年猪比其他什么时候的肉吃起来都要香,要遍请左邻右舍,毫不吝啬,称其为吃“杀猪饭”或“刨汤”。平日客至,土家人必敬上好土烟(叶子烟),泡上等好茶,邀吃家常饭,以礼相待。[6]土家族过年走亲戚拜年,背篓里面大多装有腊肉、面条、糍粑、油粑粑等礼物。被拜的人家在客人回去时,一定要在其背篓里放一些礼物以示礼尚往来,而且不能把客人送的礼物原样返还,否则会被认为看不起礼物,很不礼貌。
总之,人们与饮食民俗的关系,就象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叟不可离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土家族的饮食文化起到了教育下一代,维护社会稳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让生活变得丰富有趣的作用。土家族靠口头和行为方式将饮食民俗代代相传,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人们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等美德,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怀。
[1]李绍明.川东酉水人家[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2]钟敬文.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4]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冉光大.巴渝古镇——龙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6]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