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2012-04-14 00:51
关键词:合肥市民生活

翟 星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

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翟 星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

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状况反映公众文化精神状态,也反映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本文通过对合肥市民休闲生活方式、公共文化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对合肥市的市民文化生活状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状况及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体系、提升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文化设施;服务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有了更多、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为目标,通过提供服务与产品,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搭乘中部崛起政策,安徽省近几年发展迅速。省会合肥作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各项事业都走在全省的前列。这样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中部省会城市中,市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如何?市民对于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怎样?为了解上述问题,2011年夏,我们对合肥市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所说的文化生活包括公共文化生活和个体性的文化生活,涉及合肥市民文化生活现状与公共文化服务诉求。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市民文化生活现状、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及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并基于市民文化生活诉求,提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建议。

(一)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按照合肥市区划分,在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和包河区,分别选取部分居民区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各层次、各行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4份。

(二)样本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464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8.92%,女性占51.08%;学历结构为:小学占5.39%,初中占10.78%,高中占14.87%,高职/大专占14.01%,大学本科占45.26%,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8.84%;年龄结构为:15岁以下占4.09%,16—25岁的占27.59%,26—35岁的占40.95%,36—45岁的占14.01%,46—55岁的占7.97%,56—65岁的占3.23%,66岁以上的占1.51%;职业结构为:学生占15%,公务员占5%,事业单位人员占18%,企业员工35%,个体及私营企业主5%,离退休人员5%,农民2%,外来务工人员4%,其他9%,还有5人未选择此项。

参照合肥市民结构状况,学生、企业员工、事业单位人员占据相当份额,各群体的收入情况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调查显示,没有收入者占15%(学生及部分待业人员),500元以内的占1%,500—1 000元的占5%、1 000— 1 500元的占11%,1 500—2 000元的占17%,2 000—3 000元的占26%,3 000—5 000元的占20%,5 000元以上的占5%。

二、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也广泛开展。合肥市民对闲暇时间如何安排?市民的文化生活诉求有哪些?合肥市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如何?调查发现,合肥市市民文化消费呈现下列特点:

(一)市民文化生活方式多样。

闲暇时间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满意感的重要来源。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有了更多样的休闲方式和更多彩的休闲生活。本次调查显示:上网、看电视、读书、看报分列合肥市民休闲方式的前4位,其中,选择上网的占54%、喜爱看电视的占40%、想要读书的占31%、爱好看报的占23%。还有旅游、体育锻炼、去影院、交友、文艺活动及其他等多种休闲方式被市民不同程度地提起。

进一步分析发现,合肥市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同时,人们的休闲方式仍是以静态、独立、个体化为主——上网、看电视、读书、看报等方式颇受欢迎,且时间相对较长。调查中得知,42%的受访者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一个小时,6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一小时,31%的受访者表示平均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超过一小时。当然,不同年龄、职业的受访者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不同,我们在下面会谈到。

(二)公共性、交互性、创造性的文化消费需求占有相当比例。

由休闲方式调查可以看出,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同时,具有一定公共性、交互性、创造性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增加,且具有一定成长性。本次调查中,在回答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时,受访者选择旅游的占26%、喜爱参加体育锻炼的占21%、偏爱去影院的占20%、喜欢交友的占9%、乐于参加文艺活动的占7%。毫无疑问,基于市民公共文化需求现状,相应的公共体育、文化消费设施与服务必须跟进。

(三)不同学历的市民,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不同。

相比较而言,高学历者文化生活方式多样、主动、向上;低学历者则单一、被动、缺乏创造性,需要很好的引导。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在休闲娱乐项目的选择上最为多样、各项比例也最为平稳;具有本科学历的人群钟爱上网、读书和旅游;具有高中学历的人群钟爱网络、电视和报刊;具有初中学历的人群偏爱电视和报刊;具有高职/大专学历者最爱网络。

(四)不同年龄的市民,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不同

将休闲娱乐方式与年龄交叉分析,会发现:15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受访者的文化生活较为单一,前者忙于“读书”,后者热衷于看电视。16—25岁、26—3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娱乐休闲方式多样,且钟爱部分项目如上网、读书、旅游、去影院等。青少年的成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必须高度关注。尤其是老人居家看电视,缺乏走出家门的开放性的、互动性的、创造性的娱乐休闲活动,会严重影响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五)不同职业的市民,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不同。

将休闲娱乐方式和职业两项交叉分析,会发现一部分人群如农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这样一群人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文化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也势必拉大他们与所在城市的距离。与此相对应,事业单位人员在休闲娱乐项目选择上最为多样、全面,各项比例相对平稳,他们偏爱上网、旅游、去影院,在参与文艺活动的人群中比例最大;学生群体与事业单位人员在娱乐休闲方式的选择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去影院、读报刊和旅游方面均低于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群体钟爱上网、旅游和体育锻炼。

(六)不同收入群体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不同。

将休闲娱乐方式与收入两项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收入在500元以下和5 000元以上的群体对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曲线最为平稳,前者相对集中于看电视,后者在读书、去影院、上网、体育锻炼和旅游等项目中相对集中,但是总体都比较平稳;收入为500—1 000元、1 000—1 500元的两个区间的群体在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极为相似,看报、看电视和上网是他们的主要休闲方式,所有项目比较,整体平稳;没有收入、2 000—3 000元、3 000—5 000元这三个区间的人群在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比较相似,某些项目的密集度较大,如上网、旅游和读书;收入在1 500—2 000元之间的群体在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集中于上网和看电视,对读书和旅游这两个项目的偏爱程度远低于收入在2 000—5 000元或者没有收入的群体。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收入”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学生,他们年轻、上进、有活力,经济方面除了家长提供以外,现在很多的大中专学生都会在假期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兼职,在获取实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相应劳动报酬。所以这个群体进行大量的休闲娱乐活动如旅游等完全可以理解。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合肥市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共文化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公共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样。这种变化,既有利于提高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然而,进一步分析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市民公共文化生活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文化资源供给需增加。

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公益性场馆的免费开放更是点燃了市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生活水平。据报道:公益性场馆免费开放以后,进馆人数大幅增加,日均进馆人数由开放前的700—800人增至为1 200—1 500人,峰值由开放前的1 500人增至3 000人;图书借阅率大幅提高[2]。几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市民公共文化需求旺盛,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顺应民心。本次调查中,不少受访者表示期待更多的公益性场馆免费开放。毋庸置疑,解决市民公共文化需求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值得欣慰的是,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合肥市也加大了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全社会文化投资达45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9倍,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占GDP比重达5.6%;另有一批公益性、经营性文化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3]。已陆续建成合肥图书馆、赖少其艺术馆、合肥大剧院、合肥广电中心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美术(创新)馆等大型文化设施也即将建成开放[4]。

(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要改进。

综合分析来看,个人化的、静态的休闲方式远远多于交互性的、动态的休闲活动,前者如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后者如交友、文艺活动、旅游、体育锻炼等。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市民生活休闲方式和工作生活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公共文化设施和配置有一定关系。在回答“您是否去省(市)图书馆”这个问题时,34%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从来不去”,29%的被访者选择“偶尔”,仅有9%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借阅或休闲)”。

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资料显示:美国总共有16 549个公共图书馆和分馆,其数量超过了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数量;在美国,59%的成年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证;美国人去学校、公共和学术图书馆的次数,几乎是它们去电影院次数的三倍;美国人每人每年为公共图书馆支付的费用为34.95美元;每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从公共图书馆借出7本以上的书籍[5]。

将是否去省(市)图书馆与职业两项交叉分析,会发现:经常去省(市)图书馆的人群中,学生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企业员工;因交通不便而很少去的人群集中于学生、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学生和公务员群体中“偶尔”去图书馆的人数远远大于“经常”、“很少去”或者“从来不去”的人,相反,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员工、离退休人员、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人群中“从来不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不论何种原因,这些人没有享受到省(市)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足够的服务。

(三)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应创新。

为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近几年,合肥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十一五”以来,相继举办了“绿都之春”、“新春文化庙会”、“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走向文明文艺巡演”、“合肥市合唱节”、“千场电影下基层”、“快乐周末”、“休闲娱乐文化节”等各类演出活动近万场次。各区、街道、社居委以及基层文艺团队组织的群众性广场演出活动,每年不少于300场。形式新颖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新安读书月”活动则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自2009年开始,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主办、以“阅读·分享·进步”为主题的“新安读书月”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四年,活动旨在推动全民读书,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为推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和“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精神文明创建,提供舆论支持。读书月活动形式多样,有国内众多知名嘉宾参与的“新安读书论坛”已经成为一个品牌。王蒙、苏童、毕淑敏、陈丹青、梁文道、鲍鹏山、叶兆言、阿来、周国平、钟伟、阎崇年等知名人士先后作为嘉宾与广大合肥市民讲述读书心得、人生感悟,为合肥市民奉献了30多场文化盛宴。

然而,本次调查统计分析发现:43%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45%的被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是没有参与”,6%的被访者表示“知道,希望继续举办”,仅有3%的被调查者参与了这项活动,还有1%的被访者表示“知道,没什么意义,不办也罢”。

由此看来,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引起合肥市民的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积极促进市民阅读,且点燃一部分人的阅读热情;同时,也应注意到还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新安读书月活动,更多的人听说过、没有参与,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这项活动没有意义——显然,很多市民对这项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强。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并充分发挥媒体的沟通功能,引导市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将对新安读书月活动的了解情况与年龄两项交叉分析,可以看出:知道并参与新安读书月相关活动的人群相对平均地分布于5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25岁以下及55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听说过”新安读书月活动的人少于“没听说过”,26—55岁之间的受访者中“听说过,但没参与”的多于“没听说过”的;对新安读书月活动持肯定和反对意见的人都相对集中于26—35岁之间的受访者中,其实两种意见都是建立在关注、了解的基础上。这部分市民有经济基础、文化素养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可以说他们是值得关注的对象,而且会进一步影响下一代的阅读习惯培养。因此,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创新,以期对市民阅读及文化生活产生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的影响。

(四)市民公共文明习惯待养成。

事实上,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结果,也是市民文明素质的综合展现。很多时候,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举手投足之间。然而,调查显示,合肥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不理想,在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方面表现欠佳。据报道:2011年11月全市测评总分为77.73分,小餐饮店、小型娱乐场所等五小行业得分最低;主要道路交口摩托车、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严重,路人回答陌生人询问也不热情;农贸市场内占道经营大量存在,乱张贴、乱涂写较多;小区卫生环境还有待整改[6]。

免费开放公益性场馆行动之初也暴露了市民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如公益场馆中展览物品损坏严重(合肥科技馆免费开放之初,展品损坏率达20%,另有自由进出、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场馆环境破坏严重等,给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带来巨大压力[7]。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旨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同时,高质量的城市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塑造文明市民。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发展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全方位提升公民素质。

四、结论与建议

已经公布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增强合肥的城市文化实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让合肥市民更好地享受文化权益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8]。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合肥市民个体性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基于上述分析与思考,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理布局,积极筹建公共文化设施。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需要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必须建立有相当服务能力的基础设施,使得市民有条件接受相应服务。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目前已经进入向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阶段,除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合肥还要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确保市民能够享有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综合素质,推进城市文明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筹集资金,建立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例如,2010年8月,合肥市图书馆燃气集团分馆开馆,使职工足不出户就可阅览到合肥市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燃气集团上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倡导职工“读书、爱书、用书”的健康生活方式,促使职工在阅读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2011年6月30日公布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要求:合肥市各级政府将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还将研究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当中提取出1%的资金,用于补贴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健全。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会越来越多。

(二)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机制。

相应的公共服务机构免费开放带来了很大的接待压力,公共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公共服务机构对公众的吸引力,与开放服务机构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高效运行,除了资金投入之外,还有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标准及持续推动力量等问题。例如,这些公益性场馆的服务问题可以考虑以场馆工作人员为主体力量,以大学生或者社区志愿者为辅助力量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组织,且保证高效运行。再如,在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与服务项目方面,可以采纳各方意见和建议,以市民喜爱的内容和形式牢牢抓住市民的眼球,才能形成品牌。由新安晚报和安徽省图书馆联合打造的大型公益讲座活动——“新安百姓讲堂”在5年多的时间里,成功推出400多场各种类型的讲座,听众累计超过15万人次[9]。新安百姓讲堂始终坚持以百姓为核心,讲百姓感兴趣的、关心的话题,成为一所面向公众的、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城市学校。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合肥市民文化生活,并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不仅有政府及相关公共服务部门的主导,也有媒体的广泛参与,且有部分市民的积极响应——此三者的良性互动为丰富市民公共文化生活打下基础。

(三)建立全面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区域文化中心。

质量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公共服务机构提升质量意识,加强自律,更需要政府及相应组织的监督、制约。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并公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可以提供质量监督依据;将市民满意度与资金投入联系起来可以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新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应该努力成为区域文化和教育中心——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运行的基础。图书馆需要深入走进当地的社区,获知该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还有哪些服务是和该社区需求相匹配的。

(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实现文化成果人人共享,须遵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多样性五大原则。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则是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政府在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丰富内容创作生产、组织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同时,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推进文化产品供给、文化设施管理运行和文化活动开展等。

只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者多元并存,竞争发展,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才能实现政府以较少资源与较低成本为公众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创新文化产品市场机制,就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扶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公共文化建设多元化主体格局。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宁波市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和范围,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托管制、特许经营制和项目招标竞争机制,在保持政府宏观管理公共文化的同时,发挥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促进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团体、文化行业协会及海外文化机构等社会团体的培育与发展;进一步探索政府文化采购的种类、管理方式,形成公益性文化项目的社会联动机制[10]。

(五)鼓励创新,开发市民喜爱的文化产品。

调查显示,快速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无法满足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需求;市民对一些公共文化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二者相较,颇为尴尬。上文分析可知,必须贴近百姓生活,才能走近市民。对于老合肥人来说,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取其精华,不断推陈出新必能赢得掌声;对于外来人员,则需提供舞台和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包容之心迎四海之宾,方能成就自身繁荣。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事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2009年以来,省委宣传部、合肥市各拨100万元,用于发展庐剧事业,积极引进优秀庐剧人才,加快培养庐剧新人,不断创新庐剧剧目,使古老的庐剧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六)培育公民精神,提高市民素质,加快城市文明建设步伐。

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市民素质与城市文明的密切关系。公民精神是公共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是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秉持和坚守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水准,包括对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权利、法制、秩序和公德等价值的信念与践行,体现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对公共秩序的遵从与维护,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与奉献等方面[11]。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民素质——大多数公民一方面享受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文明共建事业。只有不断提高市民素质,使得市民积极、健康、理性、科学地享受文明成果,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才能持续、健康、高效地运行。在新安百姓讲堂五周年庆典上,主办方策划了一个特殊的颁奖环节:首先是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而颁奖的嘉宾正是他们的服务对象——8位最忠实听众代表;而为最忠实听众颁奖的则是由听众们自己评选出的新安百姓讲堂2010年度最喜爱的6位主讲人。此举充分肯定了现代社会中公民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为,他们的存在或者积极参与促进公共活动顺利开展,进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培养、育化文明市民。

[1] 中国新闻网.中央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民众文化权益[EB/OL].(2011-10-25)[2012-01-2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25/3414070.shtml.

[2] 合肥市财政局.免费开放公益性场馆 提升城市“软实力”[EB/OL].(2011-09-13)[2012-01-20].http://news.hefei.cc/2011/0913/020110120.

[3] 宗合,吴军.合肥市乘势而上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强市新跨越[N].合肥日报,2011-07-01(1).

[4] 舒陶,袁礼存.合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城乡[EB/OL].(2011-04-21)[2011-11-10].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1/04/21/003962873.

[5] C·M·鲁宾.重塑公共图书馆的社区文化地位[EB/OL].郑珍宇,编译.(2012-04-16)[2012-05-10].http://www.bookdao.com/article/36894/?term=206&ismail=9.

[6] 束芳.合肥市通报11月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情况[N].合肥日报,2011-11-28.

[7] 邵伟.合肥科技馆免费开放数日“人如井喷”[N].江淮晨报,2011-08-17.

[8] 程姝雯.合肥将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EB/OL].(2011-07-05)[2012-09-10].http://news.cntv.cn/20110705/115068.shtml.

[9] 向凯,彭玲.“新安百姓讲堂”五周年纪念活动将举行“最喜爱的主讲人”评选[N].新安晚报,2011-06-22.

[10] 谢安良.宁波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宁波日报,2012-01-04.

[11] 黄建荣.公共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35.

G123

A

1007-8444(2012)06-0805-06

2012-09-22

合肥市民阅读现状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SK2012B243)。

翟星(1979-),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新闻出版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孙义清

猜你喜欢
合肥市民生活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