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侧脑室穿刺引流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手术方式,它能够检测、调节颅内压,缓解或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脑积水等导致的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等病理过程[1]。当然,置管期有许多并发症,为了降低置管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加强置管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10年12月间行双侧脑室外引流的52例患者的护理治疗,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0~49岁16例,60~69岁32例,70岁以上4例。高血压并脑出血破入脑室29例,原发性脑出血10例,外伤并颅内血肿形成7例,动脉瘤破裂致脑室积血6例。CT提示:壳核出血28例,丘脑出血11例,脑叶出血13例。均破入脑室,侧脑室腔扩大,呈高密度铸型。出血至手术时间3~6 h 45例,12~24 h 6例,24 h后1例。
1.2 治疗经过 诊断明确后进行术前准备,在局麻下行双侧额角钻孔,“十”字切开硬脑膜,沿外耳孔方向插入多空脑室引流管并固定。每日以尿激酶或肝素溶于生理盐水注入脑室,夹闭2~3 h后开放,每日1~2次。术后常规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解除脑血管痉挛,缓解头痛。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引流液的量、颜色及CT复查结果决定何时拔除脑室外引流管。
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脑室内积血,疏通脑脊液循环,减轻颅高压和占位效应,促进血肿排除,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
2.1 观察生命体征 颅内出血后,极易发生脑疝,一方面积血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另一方面脑内血肿的急性占位,同时消化道出血、肺水肿及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导致再出血[2]。彭远强等[3]观察到尽早手术能清除脑室积血及脑内血肿,疏通脑脊液循环,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颅内高压和占位效应。所以,置管引流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意识、瞳孔、呼吸及是否头痛、呕吐,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引流,预防并发症。
2.2 严格无菌操作 置管期间,要使整个引流装置内与颅内形成一个无菌系统。无菌操作极为重要,它能有效地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定期更换引流切口敷料、更换引流瓶。更换敷料、引流瓶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皮肤细菌经引流切口或逆流感染。避免剧烈咳嗽及双侧引流速度不平衡,防止引流液逆流感染颅内。定期接取引流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3 保持引流通畅 通畅的引流是引流成功的必要条件。通畅引流时,可以观察到引流管内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如果波动幅度小或消失,提示引流不通畅。其中有很多原因,如引流管扭曲、脱出脑室、引流管口贴住脑室壁等,但根据临床护理观察到的最常见的情况是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口。此时,应在严格消毒条件下向脑室注入生理盐水并回抽,如果还没有通畅,可以用肝素盐水(含肝素钠50 U/ml)5 ml或尿激酶盐水(含尿激酶1~2万U)5ml注入脑室,夹闭2~3 h后开放,每天1 ~2 次,直至通畅[4]。
2.4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侧脑室引流过程中,术后24~48 h应密切观察引流物的量及颜色,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变化。王忠诚[5]指出,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00~150 ml,日分泌量在400~500 ml。术后24 h内,引流量会较多,呈血性液体,每日引流量300~600 ml[4],之后颜色逐渐变清亮、引流量减少。若术后24~48 h,引流量每日超过500 ml,呈血性或引流液颜色由清亮逐渐加深,提示颅内有活动性出血,要及时报告医师;若引流液清亮,提示脑脊液循环梗阻,这时要给予尿激酶冲洗;若脑脊液呈麻玻璃样或絮状,伴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提示颅内感染,这时要取脑脊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2.5 引流瓶的高度要求 侧脑室引流时,引流瓶的高度是由维持正常的颅内压的要求决定,同时受引流物的性状及量的影响。成人正常颅内压为7~20 cmH2O[6],我们一般使引流瓶最高点距侧脑室10~16 cm,维持正常颅内压。术后48 h内,出血较多,调低引流瓶高度,使血肿能够尽快排出,这对脑出血患者的恢复是有利的。保持引流瓶的适当高度,防止引流过快、过多造成颅内压过低,也是预防再出血的重要因素。Hickenbotfom SL[7]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死亡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脑室出血的多少,而与脑实质损害的程度有关。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压力远比颅内压高,造成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同时坏死组织的毒性损害能造成脑组织水肿、变性、出血,最终坏死。若颅内压降低,易导致继发性脑血管损伤、出血或脑皮质塌陷[8],此时,调高引流瓶的高度及补液,平衡颅内压;若出现颅内感染,调低引流瓶,使脑积液充分引流。
2.6 拔管护理 一般引流时间越短越好,但要待颅内出血停止、脑室积血完全排出为宜。本组患者均于术后7~9 d拔出引流管,脑室内积血及脑内血肿基本消失。我们的经验是术后第3,5,7,10 d 复查头颅 CT,当每日引流量少于50 ml/L,夹闭引流管12~24 h,若症状消失、引流物无色透明、压力正常、CT见血肿缩小、脑室未见积血,可以拔管。
本组52例患者,死亡5例,占9.62%,2例由于恶性高血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本组3例患者术后5~7 d患者出现精神不振,头痛,高热,颈项强直,脑脊液颜色浑浊,细菌培养证实细菌感染,给予敏感、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及局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8万U)持续冲洗及物理降温治疗后好转。本组15例患者最初引流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凝块堵塞,给予尿激酶盐水冲洗后,再通。1例患者由于引流瓶放置过低,导致引流液增加并呈血性,给予调整引流瓶高度及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他患者均于术后拔管病情稳定后出院。
回顾52例患者的治疗护理经过,我们体会到在侧脑室外引流护理中,特别要注意如下几点:(1)护理过程的整体观念。(2)严格无菌操作。(3)密切观察引流物的性质与量,及时调整引流瓶的高度,保持引流通畅、充分。(4)掌握合适的拔管时间。它们有助降低置管期的并发症,使患者顺利度过置管期。
[1] 彭艳梅,戴翠萍,钟金兰.两种脑室外引流器应用效果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 上半月版):30.
[2] 许宏伟,唐北沙,杨期东,等.双侧脑室置管交替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32(4):223 -225.
[3] 彭远强,陈善因.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6:622 -623.
[4] 关宪生.颅脑外科术后引流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7,16(3):105 -106.
[5] 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8-449.
[6]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8-249.
[7] Hickenbotfom SL,Grotta JC,et al.Nuclear factor- KappaBell Cleath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J].Strock,1999,30:2472 -2477.
[8] 陈淑兰,鄂紫娟,刘颖晖,等.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7例报告[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5):275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