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使用冰毯机与常规物理降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012-09-30 06:19陈纪娥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冰袋冰块降温

陈纪娥

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及意外致伤致死的患者已高达10万人,而更多的人因重型颅脑损伤而住院。笔者所在的科室每年收治的脑损伤不少于150例,其中重型需手术治疗的占20% ~30%。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实施了冰毯机降温,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GCS≤8分)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0~68岁。受伤原因:交通意外损伤35例,高处坠落伤5例。广泛挫裂伤10例,继发性脑干损伤伴脑疝10例,颅内血肿20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入院后因脑损伤伴脑疝需急诊手术治疗者10例,需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20例,需去骨瓣减压及脑挫伤脑组织清除术者10例。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防止感染及预防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冰毯机降温,即颅脑手术后患者回到脑ICU就使用冰毯机行头部降温处理,方法:准备1台冰毯机,检查其性能,连接好电源,备好冰帽及冰毯保持水温控档4~10℃,体温控档33~34℃,治疗时间30 min~3 d。一般头部使用颅脑降温治疗仪(冰帽)直接作用于脑部,必要时加用冰毯机(冰毯上铺1~2层薄单已免患者直接接触冰毯表面感到过凉不适而引起寒颤),部分患者加用冬眠合剂镇静药物治疗,并行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1]。对照组患者局部应用冰袋降温,即准备好保温袋,从冰箱中取出或上街买大块冰块来医院再用小锤敲出一小块一小块装进袋中,封上袋口外套一布套应用,当冰块化成水后要及时更换。必要时腋窝、腹股沟加用冰块降温,同时注意变换放置位置,以免冻伤局部皮肤。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的体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后的体温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比较(℃,±s)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体温 治疗24 h后体温观察组20 40.00±0.33 37.00±0.23 20 40.12±0.32 38.30±0.46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头部置冰帽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加用冰毯者极少见冻伤及压疮。

3 护理

3.1 积极进行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反复抽取血标本、留置导尿管后的不适等原因,会引起患者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而心情舒畅能促进体内激素分泌平衡,使机体抵抗力增加,因此要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知识,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

3.2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进入脑ICU,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特征变化,监测意识、瞳孔、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2 h 1次。护士立即准备好床单元,抬高床头15°~30°。准备1台冰毯机,检查其性能,连接好电源,备好冰帽放于枕头上铺平。打开电源开关,选择水温控档保持在4~10℃,体温控档保持在33~34℃的低温档上。将冰帽固定在患者头部并扎起形成一个帽子,同时特别要注意头部引流管放置妥当,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折叠、挤压、扭曲。将体温探测仪放于患者靠仪器一侧的腋窝下(最好剃掉腋毛),用输液贴固定于患者腋窝皮肤上,随时观察冰毯机降温效果。每2 h监测体温1次并记录。若体温持续过高,腋温超过39℃以上,立即汇报医师进行处理。若腋温超过39.5~40℃以上,需加用冰毯降温(即冰毯铺于患者大单下,其上再铺1~2层薄单,已免患者直接接触冰毯表面感到过凉不适而引起寒颤)。使用冰毯降温时应注意体温探测仪勿贴近冰毯,以防监测的温度不准。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选择在患者的腋窝处。若患者体温过低,发生肌颤,需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冬眠合剂。当患者体温下降至39℃以下,应停用冰毯,渐渐停掉冬眠合剂,使体温处于正常偏低,治疗时间30 min~3 d左右,以保护脑细胞、脑组织,降低脑水肿。烦躁的患者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或使用约束带,定时观察使用情况。遵医嘱应用脱水、降压、抗炎、止血、营养脑细胞药物。

3.3 切口与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各种引流管要妥善固定,严防滑脱。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注意引流袋的高度,勿过高或过低。

3.4 加强基础护理 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者应在术后第2 d或第3 d给予鼻饲,多饮水,并做好口腔护理,2次/d。保持床单和衣服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及被服。应用气垫床,定时翻身、叩背,防止压疮的发生。留置尿管者,保证每日尿量在1000 ml以上,做好会阴护理,2次/d,保持会阴部清洁,以避免泌尿系感染。

3.5 压疮及冻伤的预防 翻身、叩背每2 h 1次(每次翻身后取平卧位,增加冰毯接触面积,保证降温效果)。观察局部皮肤受压情况,骨突部位应用气圈保护(手圈、脚圈的应用),使用气垫床。冰毯置于患者躯干部、背部、臀部,毯面最低温度为7℃,血液循环减慢,患者易发生冻伤和压疮,应做到早期预防、及早处理,有效地预防压疮及冻伤的发生。

4 讨论

4.1 使用冰毯机及时、方便 常规头部置冰袋,先要准备好保温袋,当患者需要时,要从冰箱中取出再用小锤敲出一小块一小块装进袋中,封上袋口外套一布套应用,当冰块化成水后要及时更换。冰毯机只需开始时设定好温度控挡,冰帽放置患者头部可以扎起当成一个帽子,不易移动及掉落,使用方便。

4.2 节省护士大量的时间、精力 常规冰袋经常移动部位,患者头枕冰块高低不平,感觉不舒适,需要护士经常观察并复位,更换冰袋时要先倒掉余水重新敲打冰块放入。经常冰块化成水后漏出浸湿枕头、被单、衣服,要及时更换,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而冰毯机不会漏水,护士只需经常观察机器运转情况,随时调整帽子的松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精力、时间。

4.3 便于动态观察体温变化 常规冰袋每2 h测腋温1次,当患者高热加用腋窝、腹股沟置冰块时需要定时测肛温。使用冰毯机可24 h动态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温控仪24 h监测腋温或肛温。

4.4 疗效稳定、有效 体温控制在35~36℃,脑部温度每降低1℃,脑代谢可降低6.7%,颅内压下降5.5%,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大大减少,安全系数提高[3]。临床上应用冰袋降温一般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温度往往降不下来,需要加用腹股沟、腋窝置冰块,使用温水擦浴、药物降温等。而应用冰毯机可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3~35℃水平,有效地阻断高热带来的恶性循环,对整个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可有很大帮助,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物理降温,而且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适当时程的亚低温治疗,尽可能地减少脑温升高带来的严重后果。

4.5 消毒、清洗、保养方便 冰袋使用时间长会胶化,需要重新更换。冰毯机用完后把冰帽上的布套消毒清洗晾干备用,冰毯机用消毒毛巾擦拭干净后,放置指定地点待用,并有专业人士定时上门保养。

5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由于手术损伤脑细胞,脑组织的损害致脑水肿加重,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术后患者中枢性发热不可避免。一般术后2~72 h为发热高峰期,体温可达到40℃以上。为防止患者的脑细胞大量死亡,临床上应用冰毯机进行降温。研究已证实冰毯机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高热降温是最理想的脑保护措施,能明显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4]。

冰毯机用于各类高热患者的降温处理,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治疗高热、控制体温最有效的工具。冰毯机降温原理是通过调节变温毯中循环水的温度,来降低皮肤温度,增加皮肤散热,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5]。冰毯机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有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脑温升高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

[1] 冯 杰,张 辉,杨晓明.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12):1111 -1114.

[2] 周 荣.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3):33 -34.

[3] 章粉连,王丽前.降温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疗效观察[J].天津护理,2006,14(6):318 -319.

[4] 肖进群,王丽华.冰毯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高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083 -7084.

[5] 杨 霞.降温毯不同预设温度降温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6,20(5A):1172 -1174.

猜你喜欢
冰袋冰块降温
细绳“钓”冰块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家里多余的冰袋怎么处理
动物降温有妙招
保鲜冰袋安全吗? 用完之后怎么扔?
小小冰袋作用大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页岩气开发降温
当热水遇到冰块
使用一次性治疗巾制作个性化冰袋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