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孔学民 缪冬梅
执行│采编部
指导│全国畜牧总站办公室
三十年来,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和带领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在畜牧、兽医、草原、饲料等领域,在行业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督、资源保护、防疫检疫及政策法规贯彻执行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科技进步和推广体系建设,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本次专题,将全国畜牧总站的风采展现给读者,并摘选部分地方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成果,希望给读者以启示和引导。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题词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 题词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 题词
◎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 题词
◎农业部兽医局局长张仲秋 题词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成立。2006年,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更名为全国畜牧总站,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设办事机构合署办公。自成立至今,全国畜牧总站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三十年来,全国畜牧总站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经历初建、独立运行和合署办公等阶段,由最初的4个处室发展到现在的18个处室(中心)、14家企业,队伍越来越壮大。由成立之初负责归口管理全国各级畜牧兽医站、配种站、品种改良站、冷冻精液站、防疫检疫站、草原站的业务工作,组织开展畜牧业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为农牧民科学养畜服务。发展成为承担全国畜牧业(包括饲料、草业、奶业)良种和技术推广,畜禽、牧草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畜牧业质量管理与认证,草地改良与生物灾害防治等工作的国家级技术支撑机构,在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年来,全国畜牧总站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与地方各级畜牧部门一道,在行业管理的技术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资源保护、动物防检疫、信息服务、科技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发展成为畜牧业科技进步的主要载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主导力量、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支撑。
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畜牧业调结构、增效益,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畜牧业产业发展也会面临诸多挑战。全国畜牧总站作为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龙头,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全国畜牧总站将继续做好畜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发挥连接科技和生产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回顾过去,全国畜牧总站不辱使命,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促进畜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祝愿全国畜牧总站在农业部党组和农业部领导的领导下,在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和带领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以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机遇,创造现代畜牧业新的辉煌。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对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三十周年表示祝贺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致辞
6月6日,全国畜牧总站在北京庆祝三十华诞。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巡视员陈伟生,兽医局局长张仲秋,财务司巡视员邓庆海,办公厅副主任方军,人事劳动司副司长周清,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李昌健,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向青云,农垦局副局长叶长冮,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李希荣、党委书记何新天、副站长郑友民、沙玉圣、孔亮,草原监理中心主任马有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冯广军、副主任钱洪源,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党委书记徐百万,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李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副所长杨劲松等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畜牧、草原、饲料、奶业技术推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全国畜牧总站在职职工与离退休干部以及农民日报、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畜牧兽医报、中国畜牧业的新闻媒体记者等近260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三十周年。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代表农业部党组对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三十周年表示祝贺。他对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三十年来,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目前的畜牧业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化过程中。而全国畜牧总站与其带领的整个畜牧业技术推广系统在这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的、卓越的贡献。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代表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向全国畜牧总站表示祝贺,他指出,全国畜牧总站围绕畜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真抓实干,充分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为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畜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希望全国畜牧总站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为促进我国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业部兽医局局长张仲秋代表农业部兽医局致辞。他高度评价了全国畜牧总站为提升产业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做出的积极贡献,指出农业部兽医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全国畜牧总站的工作,为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供应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冯广军代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愿与全国畜牧总站继续加强交流、深化合作、相互支撑、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畜牧兽医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马有祥回顾了草原监理中心与全国畜牧总站相互支持、密切联系,建立的良好工作关系,表示愿与全国畜牧总站继续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落实草原新政和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共同谱写大美草原、锦绣华章。
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娄佑武代表各省(区、市)畜牧技术支撑体系致辞。他表示,全国畜牧总站引领全国各级畜牧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开拓创新,强化职能,长期以来指导和帮助省级站在有位、有为方面做了大量可观、可见且成效显著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既是领导,又是朋友,更是亲人。
◎农业部兽医局局长张仲秋致辞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李希荣作工作报告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冯广军致辞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马有祥致辞
◎郭式健代表全国畜牧总站离退休领导致辞
◎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娄佑武代表全国各地省站站长致辞
◎欢聚一堂,共庆盛会
郭式健代表畜牧业技术推广岗位的离退休老同志对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三十周年表示祝贺;对正在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新人”表达了殷切的希望;对畜牧技术推广事业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李希荣主持了庆典活动。他简要介绍了全国畜牧总站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三十年前,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成立。先后经历初建、独立运行、与主管部门合署办公、再次独立运行等阶段。2003年,草原监理职能从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剥离,划归新成立的草原监理中心。2006年,农业部成立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更名为全国畜牧总站,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合署办公。
李希荣指出,三十年来,全国畜牧总站职能不断完善,手段不断强化,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为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业部党组的正确领导,离不开行政司局和兄弟单位的关心帮助,离不开全国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他代表全国畜牧总站感谢农业部领导、有关司局和兄弟单位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确立了全国畜牧总站今天的地位和作用;感谢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的辛勤付出,夯实了全国畜牧总站快速发展的基础;感谢广大畜牧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密切配合,成就了全国畜牧总站今天的自信与辉煌。
庆典活动最后,李希荣表示,全国畜牧总站会将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对全国畜牧总站的殷切希望牢记在心,继续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做好畜牧业支撑与服务工作,为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十年来,全国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全国畜牧总站的组织和带领下,积极应对挑战,切实履行职责,为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本刊特将北京、陕西、吉林、河北、河南等五个省市在畜牧技术推广方面的具体做法予以推介,供全国各地同行交流和参考。
“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手段,但“推而不广、推而不长”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注重的是技术本身,解决的是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对人的能力培养不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造成有推广人员在时,技术就能够得到应用;一旦推广人员离开,所推广的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就得不到很好的运用,甚至停止了应用,这是“最后一公里”问题难解决的关键。另一方面,推广的技术与农民真正的需求结合不紧密,农民难以应用或难以掌握,这也是最后一公里”问题难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市种植业从2005年引入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与推广模式,并从2006年开始,将这种模式扩展到畜牧业。农民田间学校是为农民开办的,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户,没有固定校园、专用教材、专职教师的学校。它在培训理念上提倡“以人为本、能力为先、自下而上”;在培训内容设计上以农民需要为导向;在培训方法上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培训方式;在培训特点上,以实践为手段,以田间为课堂,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民田间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农民为中心,引导不同产业的农民组成团队,激发其获取新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自学能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带动产业的发展。田间学校的学员均由农民组成,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员担任辅导员。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推广过程中,辅导员通过组织活动,手把手地教,让农民参与试验、动手实践,使农民真正掌握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并直接应用于生产,有效实现了技术的落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共培养畜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356人,建立畜牧农民田间学校325所,其中,生猪田间学校127所,家禽田间学校115所,奶牛田间学校60所,其他畜种学校23所,共有1万余名养殖户得到了系统培训。调查显示,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柴蛋鸡养殖户通过采用合理混配日粮、分群管理等技术,产蛋率提高20%,每户增收1.5万~2.0万元。生猪养殖户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使母猪配种年成本由每头190元降到15.2元。母猪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仔猪成活率由66%提高到90%,百头母猪养殖场多成活仔猪400头,年增收约6万元。通过科学配方,每100千克生猪节约饲料20千克,万头养殖场年节约饲料48万元。
实践证明,农民田间学校一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方法。围绕农民的需求设计问题和组织活动,培训内容有针对性;鼓励和激发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解决方案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不断培养和提高农民的自信心和集体观念,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新型农民和当地留得住的农民专家,解决农民的技术依赖性。二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新技术、新方法可以通过田间学校快速传播给农民,并有组织地在生产中进行应用,通过田间学校这一推广平台,实现技术—生产零距离,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难题。
2011年以来,陕西省各级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在技术推广工作中实现了“五大转变”,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由单纯引进示范逐步向引进和创新相结合转变。陕西省在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后,当即在武功县进行了示范、熟化和创新,通过9项适应性技术试验,实现了4个方面技术创新和整体改进,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一整套系统的技术规范;在技术推广工作中探索出了“行政支持、省县结合、省站直抓”的技术推广服务新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小区集中规模型、田间地头自由松散型、群众庄前屋后便捷型、家庭自繁自养型”4种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养殖模式。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发酵床246万平方米,累计保育仔猪197万头,育肥猪237万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使300多万吨粪便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该项技术已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二是由单项技术推广逐步向综合配套集成技术推广转变。在DHI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以DHI技术为核心,集成推广TMR、体型外貌鉴定、牛场管理软件综合配套技术,同时结合开展青贮玉米品种引种试验,筛选出了2个优质专用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大田推广2万亩,亩增产30%以上,大幅提升了当地饲草生产水平,积极推动饲料饲料基地配套建设,奶牛养殖综合集成技术不断完善,提质增效作用十分明显。
三是由传统的说教方式逐步转变为现场技能大比武推动方式。在猪人工授精技术示范推广中,探索出“三级式网络建设、规范化技术操作、物流化精液配送、品牌化市场营运、效益化质量监管”的猪人工授精网络建设新模式;在做好点上示范推广工作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陕西省首次猪人工授精技术大比武,引来了30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有力地推动了该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实现了技术推广方式的一次大创新。
四是由只抓养殖环节逐步转变为向前后两端综合一体化养殖全过程延伸。一是围绕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热潮,组织力量,在深入养殖场户、走访专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存栏100头的规模养猪户、600头商品代仔猪繁育场和1000头种猪扩繁场等三种类型猪场图纸设计工作,全面规范圈舍建设,力求在规模化猪场管理中实现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二是围绕畜禽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染问题,针对传统散养户,推广“堆积发酵就地利用模式”;针对适度规模养殖户,推广“畜—沼—果(菜)模式”;针对规模养殖场,推广“星光万吨有机肥加工模式”。畜牧业污染源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省新建万吨有机肥加工厂34个,175个部省级示范场基本都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
五是由只注重技术推广环节逐步向人才技术双重视转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合格的生产者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围绕这一理念,2008年,陕西省开始在商洛市开展畜牧兽医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准入,探索出了“加强政策宣传,依靠行政推动,突出规范管理,推行资格准入”的商洛模式,并逐步在全省推行。同时,全面启动“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选择合适工种入手开展试点,扭住关键环节狠下工夫拓展,针对该省实际,首先开展了“畜禽繁殖工”、“DHI报告解读员”两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将获得高技能人才证书的技术人员向社会推介,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畜牧业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吉林省在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进程中,畜牧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拓展职能,主动站位,畜牧技术支撑建设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发生了质的飞越。
一、健全机构,完善职能,主动站位谋发展
在健全机构、建立基本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确立较稳定的经费保障渠道的基础上,吉林省针对当代畜牧业发展趋势,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对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积极拓展和完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职能和任务。在保留原有较为单一的畜禽良种繁育职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畜牧业技术推广、畜产品质量安全两项重要职能,使吉林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职能增加到了三项。由于职能的进一步拓宽,使得整个体系在全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进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二、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努力开创新局面
1.大力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对畜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强化畜牧业技术培训。为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水平,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培训了畜禽良种繁育监管、种畜性能测定、无公害畜产品认定认证、畜产品质量监测采样、良种项目管理、畜禽养殖等技术。
深入开展科技入户行动。各地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养殖场户对接,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咨询等方式指导养殖场户科学饲养,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全省共组织1300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入户,对接养殖场户3000多家,示范带动2万多户。
大力开展了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各级畜牧站充分利用体系技术优势和网络优势,针对当前畜牧业生产,通过典型示范、技术指导、发放资料等形式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推进新技术转化。2011年由各级畜牧总站牵头主推了德系西门塔尔牛示范推广、猪牛羊良种扩繁技术、无公害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肉鸡生猪生态养殖技术等20多项实用技术,通过验收项目近10项,取得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主动协调沟通,先后用了2年多时间,成功争取到了1500万元世行投资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建设项目。白城市畜牧总站也于2010年争取到了世行项目白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1000万元的建设项目,使得吉林省在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面的硬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从2008年开始实施建立标准化实施示范园区行动,每年建立10个园区,通过技术人员入户包保形式,指导养殖场户从园区规划布局、生产管理、疫病防控、投入品引进和使用、排泄物处理等方面实施标准化,使其产地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标准,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指导其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在全省涌现出了一批标准化典型,有效促进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
4.及时启动全省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计划。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吉林省委一号文件都分别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吉林省积极响应中央的部署,及时制定了全省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计划实施方案。“345”行动计划,即省、市、县3级联动,用4年时间,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开展技术培训,实现畜禽养殖防疫制度化、饲养流程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化、粪污处理无害化5个阶段性目标。目前,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在全国畜牧总站的关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河北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草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工作成效
一是积极探索“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带动+养殖户示范+大面积推广”的新型草业新技术推广模式。为加快草业新技术推广步伐,推动全省草业发展,2011年9月,河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配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联合举办了“草堂—衡水行”牧草生产技术培训会,为加快推广先进牧草生产技术,推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11年,开展了“植物源农药防治紫花苜蓿草地虫害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全省草原虫害防治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该项目投资5万元,选用0.3%印楝素乳油、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两种植物源农药对黄骅、南皮、深州、景县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发生的苜蓿蓟马进行了交叉用药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受到农民一致好评。
二是加大草原虫鼠害生物防治力度,“绿色植保”理念不断增强。2011年河北省对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重点推广了牧鸡治蝗、招引喜鹊、乌鸦为主的天敌治蝗及选择绿僵菌、印楝素等生物制剂治虫,对草原鼠害生物防治技术重点推广了草原招鹰灭鼠及C、D型肉毒素灭鼠,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完成草原虫鼠害防治852.6万亩,超额完成农业部下达计划470万亩的81.4%,完成生物防治408.9万亩,生物防治比例达到47.4%。蝗虫、草地螟幼虫及害鼠严重危害区域得到了全面防治,未发生严重的鼠虫害破坏草原事件,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草原害鼠不暴发成灾,入境蝗虫、草地螟不迁移越境进京”的目标,使鼠虫害暴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加大飞播种草增产菌根瘤菌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提高飞播种草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承担了2011年飞播种草项目。完成飞播种草2万亩,增产菌根瘤菌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0%,任务完成率100%。
二、经验做法
1.创新机制,保障成果。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地建设项目中,对建设草地设计出每亩2元的鼠虫害治理费,确保了治理草地建设成果。
二是创新预测预报机制。自2007年以来,改变过去单纯由各级测报技术人员进行鼠虫害测报调查,而是将当地乡、村两级中有一定文化、责任心强的干部、党员或群众发展成农牧民测报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充当县级测报站的信息员、参谋,遇到异常情况随时上报县级测报站。目前,全省拥有草原鼠虫害农牧民测报员109名,分布在丰宁、张北等县的草原鼠虫害常发区,实现了农业部要求的“每10万亩鼠虫常发区有1名农牧民测报员”的目标,确保害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三是创新应急防治机制。虫害发生防治期间,省、市、县三级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各级指定专人每周三使用全国畜牧总站开发的“草原生物灾害监测与治理信息统计分析系统”软件逐级上报虫情,重大灾情随时上报,并按照《河北省草原重大虫灾应急防治预案》做好应急防治工作。
2.转变作风,促进发展。为确保飞播种草作业安全及质量,深入播区精心踏查、整地。积极与气象部门联络,掌握天气发展趋势,并做好通讯联络,信号指挥、种子装机等工作。飞播作业时,对播幅、落种位置、落种密度等进行实时测定,对存在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改进,并适时对漏草地进行补播。
为促进河北省草业健康快速发展,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草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2010年以来先后进行了草原生态区如何发展高效草地畜牧业调研、草原鼠虫害长期固定监测调研及京津风沙源治理草业项目效益情况调研等。
河南省通过投入机制的创新、优惠政策的制定、项目的倾斜、品牌的创立等方面的努力,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地方品种开发利用的强烈关注,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开发利用促地方品种保护的新路子。
一、以宣传凝聚共识,促领导重视引社会关注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地方畜禽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认知和理解,引起了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以政策带动,促优势转变引行业升级
河南省以各种政策措施的带动,促进地方品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2011年,启动了优质高档牛肉的生产开发工作,出台了《河南省优质高档牛肉生产开发指导性意见》,提出了三个生产高档牛肉的产业体系,仅地方品种的开发区域就涵盖了三个市十个县。目前,该省优质猪肉生产开发工作部署已提上日程。另外,在南阳牛、郏县红牛、卢氏鸡、正阳三黄鸡、固始鸡等品种的开发利用上,当地政府都出台了优惠政策和扶持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提高了企业对地方品种开发利用的积极性,推动了畜禽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促机制创新引良性发展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选育工作。河南省以市场为导向,在豫南黑猪的培育中大胆导入杜洛克62.5%的血统,在选育过程中基本保持地方猪种原有优点;固始鸡选育出了肉用、蛋用两个品系,迎合了市场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卢氏鸡育种核心群产绿壳蛋的比例由3.6%提高到了95%以上,迎合了市场对绿色健康的需求。
二是创新投入机制。河南省力求打破全部依赖政府投资保种的壁垒,以土地、金融、技术支撑等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实现以开发利用促地方品种保护的良性循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已成为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方式。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河南三高集团投身于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以来,通过开发模式和服务措施的创新,使固始鸡的产业化开发取得了“农民增收、龙头增强、产业壮大”的显著成效。固始恒歌公司为推进固始鹅的产业发展,联合种鹅饲养户、商品鹅养殖大户、鹅业经纪人及成鹅宰杀大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订单”方式与养殖户签订种蛋、商品鹅保护价回收合同,形成了一条龙生产经营格局。另外,该省还推广了固始鸡生态放养模式、固始鹅种草养殖模式、豫南黑猪生态养殖模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养殖场户的普遍欢迎。
四是创新技术支撑机制。近年来,河南省畜禽改良站充分发挥好技术推广体系上联政府、下联企业的桥梁作用,积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采用生产、教学、科研、企业横向联合实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模式。
四、以品牌战略,促效益提升引百姓消费
河南省在地方品种的开发中,通过品牌战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竞争力。南阳市注册了“十二黑”商标,打响了皮南牛品牌;三门峡市对卢氏鸡进行了地理标志认定,形成了100万羽规模的绿壳蛋鸡开发产业集聚区;固始县注册了“固始鸡”、“固始鸡蛋”等商标,并双双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标记”认证及“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固始县还注册了“豫南黑猪”商标,创造社会效益约3亿元;固始恒歌鹅业有限公司注册的“恒歌”商标,有力带动了固始鹅的消费,提高了固始鹅及其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知名品牌的打造,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提高了百姓对产品的认可度,对地方品种的保护意识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