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东莱(新疆日报社)
作为北疆畜牧大县(市)的阿勒泰、富蕴和奇台,在发展传统畜牧产业中走着几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多元发展、提质增效;改良品种、优化结构;粮畜互动、农畜双赢。虽然路径不同,做法各异,但他们的目标却相似的一致,那就是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做大做强畜牧业,使其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同新疆其他地方一样,近年来,阿勒泰市面临着草场退化的问题。从2011年到2015年,阿勒泰市将禁牧封育267万亩草场,有605万亩草场被列入了草畜平衡计划。而该市可利用草场总面积不过1100万亩。禁牧后全市2.24万牧民吃什么?当地政府提出了“减畜不减收,禁牧不禁养”的畜牧业发展战略。
不同于新疆其他很多地方,这里的牧民们有着相对强烈的商品意识,他们积极融入市场,因为当地政府为牧民进入市场提供了多种途径。该市通过定居兴牧工程和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的施行,将牧民逐步引导上现代化养殖之路。
对于定居的牧民,如果愿意将棚圈由标准的80平方米扩大到150平方米,可得到2万元补助,这笔资金为牧民们扩大养殖规模提供了基础条件,很多人由此而走上了育肥致富的道路。如果一年之内可以育肥出达到标准的200只羊,他们还将额外得到2万元的补助。对于那些生产规模小的牧民而言,他们需要联合体的力量来达到享受政府补贴的目标。
在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中,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推广。以前,牧民们并不重视冬羔生产,羊羔多在春秋接羔点出生,在夏牧场长大,结果羊肉市场只有在12月供应才比较充足。这给龙头企业进驻阿勒泰造成顾虑。从2011年开始,市畜牧局动员各级力量,引导牧民加强冬羔生产,由此,育肥在冬窝子或者山下的定居点就可以进行了,这时产下的羊羔到了5月就可出栏,此时出栏的幼羔,政府每只羊羔补贴50元。牧民不仅得到了好处,幼羔出售后,羊群数量得到了控制,牧民收入却没有下降,同时草场的负担也得以减轻。
品种改良是该市在牧民中开展的另一项工作。通过有序引导,牧民们将手中的小、弱、病畜出售,换成大畜来饲养。奶牛养殖由此成为了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从2002年起,市里就提出奶业富民工程,至2011年,全市已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荷斯坦奶牛的推广。目前该市已有良种奶牛3万余头。2008年年底开始的奶业危机一度将养殖户与入驻阿勒泰的3家奶粉企业推入绝境,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奶牛养殖大户与企业已渡过难关。目前全市培育20头以上的优质奶牛养殖大户187户,去年,奶农累计提供商品奶1.95万吨。在红墩镇、一牧场等奶牛养殖区,8座新建于2011年的标准化生鲜乳收购站,解决了860余户奶农卖奶难和企业收奶难的问题。而奶牛保险的工作也在推进中,经过政府补贴,现在农牧民为每头奶牛缴纳的保费已降低至42元。
在距离该市50公里的红墩镇开勒铁开依村,一队队巨大的骆驼悠闲地走在戈壁上,咀嚼着那些牛羊从不问津的食物。这个村在发展奶牛业的同时,将目光集中在骆驼养殖上。目前,每千克驼奶的收购价格已经到了12~14元,福海旺源公司的入驻解决了驼奶的收购问题,开勒铁开依村的骆驼养殖由此可以迅速扩大规模,2011年年末,该村已有骆驼360峰,而整个阿勒泰市的骆驼数量已达到6000峰,赛力克·艾买提正是因为驼奶的下游收购有了着落,所以放心地扩展了自己的养殖规模,他现在有骆驼67峰,其中产奶的为20峰,一天有40千克的产量。另外,赛力克也在谋划着成立合作社的事情。
之所以养殖骆驼,除了驼奶价格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骆驼并不与牛羊争草场,两者的食物谱系不同,饲养它们不需要多大的成本。有效地利用荒野是阿勒泰市在禁牧过程中一直注意的问题。不仅骆驼漫步在戈壁滩上,夏季,蝗虫漫天的严重退化草场里,现在游走着大群幸福的鸡,它们在这里大快朵颐,鸡粪继而又滋养了草场。4个月后,每只鸡的售价在当地就可达到60~70元。在政府的补贴下,鸡苗由专业的合作社培育,当它们长到30天,经过4次防疫,已经具备抗病能力的时候,牧民以一只4元的价格购买鸡苗,上山放养,其间只需要少量的玉米来补饲。每只鸡的利润至少在20元,如果牧民养殖规模在500只以上,当地畜牧部门还会有5000元的奖励。2011年,全市牧鸡投放量为5万只,防治退化草场面积达17万亩。
从育肥到奶业,再到骆驼和牧鸡的养殖,从农区畜牧业的拓展,到传统畜牧业的提升,该市为牧民提供了丰富的增收途径,在这里,牧民们退的是草场,增加的是收入。
富蕴曾是新疆三大畜牧县之一,至今,这里依然是北疆地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2011年,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为100.97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仍占大农业总产值的62%以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转换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对富蕴来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畜牧业都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那如何在向现代文明转变过程中,让牧民们有一个渐进的变化呢?当地政府将眼光对准了这里最著名的一种动物:阿勒泰大尾羊。
2011年,在100.97万头只的牲畜中,阿勒泰大尾羊的数目为71万只。经过哈萨克族牧民千百年来的驯化调养,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品种的羊比大尾羊更加适合阿勒泰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游牧方式。在发展畜牧业中,该县没有盲目引进外来品种,而是将心思用在了本地品种的改良上,并将这一品种的繁育过程推向了商品流通环节。
以前,种公羊只是零散地买卖,并且多是被作为普通羊卖掉的。政府经过多年努力,开始将种公羊的概念从其他类型的大尾羊中分离出来。逐渐地,种公羊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品种在牲畜市场上流通。
畜牧部门对全县自留和后备种公羊进行达标鉴定,坚决淘汰不合格种公羊。经过严格把关,本地种公羊的合格率已超过80%。同时,县里还积极引导牧民进行生产母羊核心群的建设,为品种改良创造基础。防疫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环节。除兽医站技术人员外,村级防疫员也达到196人。随着县财政能力的增加,县财政每月给这些村级防疫员补贴1000元,加上国家的补贴,2011年,全县村防人员的月收入为1620元,居全疆前列。
质量需要行业标准,市场推广也需要一个专业组织,阿勒泰羊繁育协会由此应运而生。“从繁育到市场推广,协会都发挥着主导作用。”繁育协会副会长于国良告诉笔者。从2009年初成立至今,协会以其自身申办种羊场,并被畜牧厅颁发了自治区级种畜经营许可证,由此,该县的阿勒泰种公羊被纳入了国家良种补贴计划,每只羊可以获得800元的补贴。目前,通过协会新建的阿勒泰羊核心群已达到376群,鉴定阿勒泰种羊7048只,达标率87%。被纳入国家良种补贴的种公羊,一只售价可达2300元,去年,经此渠道售出的种公羊数目为3892只。
由于集中掌握着种公羊的信息,协会如今是种公羊购置的最重要平台。在早先推广种公羊概念时,该县开办了一项至今已连续12年的重要赛事:赛畜会。会上,牧民们将自己最中意的牲畜拿来评比,谁得奖了,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十里八乡。随着其影响的不断扩大,阿勒泰地区也于4年前开办类似的比赛,优良种畜的影响由此扩展到了整个地区。协会一直积极参加此类活动。目前,富蕴种公羊早已成为阿勒泰种公羊的象征。去年,协会组织外销的阿勒泰种公羔达1.02万只。
商业推广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就是:该县正在成为阿勒泰地区乃至北疆大尾羊代际改良的输出源,它的客户来自整个北疆和东疆地区。从伊犁到巴里坤,到处都有富蕴种公羊的行迹。与此同时,协会密切与政府合作,成为在整个县域内调配优质种公羊的主要力量。通过这一平台,牧民们可以有效地了解优质种公羊的地区分布,从而以交换或者购买的方式来加强自己羊群的质量。这又从整体上提高了富蕴大尾羊的质量。围绕着协会,众多的牧民开始将种公羊繁育作为主要的产业来开拓。以喀拉布勒根乡加木克村村民木黑提·沙尔合拜为代表的繁育户遍布富蕴各个乡镇,他们正在以合作社的形式相互支撑着走向市场。木黑提组织的阿乌乐阿勒泰羊扩繁选育专业合作社去年繁育、收购了974只种公羊,而今年他们的计划是1500只。上游繁育的有序竞争必然相应促进阿勒泰大尾羊在县域内整体质量与数量的提升。2011年年末,富蕴大尾羊存栏41.27万只,数量、质量均居全疆第一。富洋公司正是受惠于此,它生产的小包装羊肉瞄准高端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乌鲁木齐、上海、郑州等地,并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清真肉类供应商之一。作为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富洋并不是一个巨型公司,但它是富蕴大尾羊进入高端肉类市场的开始。由于基本上是游牧式放养,这里羊肉纯天然,为其进入高端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路还很长,当富蕴阿勒泰大尾羊的种公羊越来越红火地向周边扩散时,并没有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对种公羊的生产繁育进行整合。目前这一产业的发展还依靠着各个合作社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和投入。
对很多地区而言,奇台县有一个让人羡慕的优势:在发展畜牧业之前,他们就已有了非常悠久的种植业传统。处于北纬38度的奇台地区,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每年都超过百万亩。
另外,该县在人口统计方面的数据也与新疆很多地方有着明显的不同:全县25万人中,76%是汉族。在自家院子里养几头(只)牲畜,向来是农村汉族人的习惯,当现代畜牧业来临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扩大养殖规模,而不用像游牧民族那样经历从放养到舍饲圈养的并不舒适的转变。此外,汉族人口居多的现象也造成了养殖业在结构上与其他畜牧大县的重要区别:生猪是这里的重要产品。2011年,该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330.37万头只,其中生猪为117.75万头,占据了牲畜总量的1/3强。
该县畜牧业在发展的源头大大受惠于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提供的丰富原料。由于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畜牧业更是发达,每个乡镇都有加工麸皮等农业废弃物的工厂,它们将粮食行业的残留物与养殖业的饲料供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养殖户并不需要为牲畜的口粮发愁,他们往往不出村子,就把这事儿解决了。西地镇桥子村的养殖大户热扎克·艾塞都里每年都包下周边西地、东地村的所有粮食残料,这里面有麦草、秸秆、麸皮、玉米等。在很多地方,养殖户的饲料花费占据了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在奇台,这种现象要少得多。用粮食残料喂养牲畜比混合饲料更为环保,无论小麦还是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化肥量都很低,主要集中在早期。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甜菜也是如此,因此对牲畜健康影响很小。
对农户而言,收割后的残余作物也需要清理,甜菜尤其如此。故而每年甜菜收获后,种植户们又多了一项收入,他们以每亩35元的价格将菜叶卖给了养殖户,后者赶起羊就进了地。可别小瞧这一项收入,西地镇的种植大户李兵茂有4000亩甜菜,仅此一项,他就可以获得14万元的收入,而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在奇台比比皆是。
正是靠着种植业在原料供应方面奠定的强大基础,奇台的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到该县大农业产值的57%以上。热扎克·艾塞都里每年的育肥羊都在5000只左右。另外,奶业成为了热扎克的另一项收入,他拥有100头荷斯坦奶牛,并且有着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棚圈和一座挤奶厅,每天可以产奶2吨,按每千克2.8元的奶价,热扎克在这一项上的日收入就达5600元。热扎克还直接联系着石河子的乳品企业,他不仅为自己,也为向他靠拢的散户们提供了更多保障和收入。
而对那些暂时缺乏大户的地区,另有一股力量在改变着传统的盈利模式。五马场乡在近几年中承载了大量从山上搬下来的牧民。2007年开始,106户牧民从山上搬到五马场乡半截泉村。乡政府为了将他们引入现代农区畜牧业,联系了县里的奶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无息贷款5000元,给牧民们买奶牛。在这里,政府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以发放补贴的方式和审核机制为杠杆,调解着游牧民养殖方式的转变。在另一方面,五马场乡副乡长阿布都拉·乌拉依汗不辞辛苦地带领着下山的牧民到处参观现代化的养殖场,使得牧民树立起了对农区养殖的信心。他们开始将弱畜劣畜变卖,依靠合作社贷款和政府发放的养殖补贴,在乡兽医站技术人员的陪同下购进合格的奶牛,开始进行圈养。牧民除了自己的草料地外,将很多耕地承包给种植户,在获取承包费的同时,他们可以免费得到农田里的作物残料,降低了成本。
无论哪种模式,政府都是重要的支撑平台。主管粮食和畜牧多年的县委常委范吉军告诉笔者,政府通过饲料加工机械补贴、青储玉米收割机补助、培育大户、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诸多环节来促成奇台县养殖业的专业化和健康发展。
目前,该县的牛羊大多是以活畜形式销售,县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招商引资,补上畜产品深加工这一做强畜牧产业的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