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1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便于保持,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时,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生活小实验、趣味性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绪言”课的教学时,通过小实验,来创设情境:实验1,将一张滤纸张贴在黑板上,对着滤纸喷上无色液体。白色滤纸上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字迹(事先用酚酞在滤纸上书写上“化学”两个字,然后用稀碱液喷)。实验时,学生们屏住呼吸,仔细观察上述实验后异常兴奋。此时问他们:“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大声地回答“想”。师说“请随我走进化学世界”。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再提出“同学们想不想亲自见证奇迹?”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2“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上述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的情境,学生看到实验产生的奇妙化学现象,又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愉悦、轻松地“走进化学世界”,感知“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传说、化学小故事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笔者在第四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以“死狗洞之谜”这个小故事作为素材来创设情境,课堂上放映死狗洞的动画故事:意大利有个那不勒斯山谷,狗只要进入山洞中就会突然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人们长期不得其解,认为洞中住着一个“屠狗妖”,后来科学家才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观看投影后,学生很入迷,也很好奇。此时抛出问题一:洞里是什么物质导致狗死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根据猜测可能是二氧化碳。问题二:为什么人和狗同时进入洞内,人安然无恙而狗会死掉?生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狗的位置低,人高。上述利用传说故事,创设了一个自由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引导,学生们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一物理性质跟神秘的“死狗洞”的故事联系起来,谜底揭开,使新知识得以很好地消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展示图片、播报视频等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教学气氛活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越王勾践青铜剑、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的破冰斧柄、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从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到高分子合成材料器皿系列、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等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气污染及防治、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低温现象:液氮的应用”等视频影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南极臭氧空洞形成机理、粉尘爆炸实验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上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情境素材,增大了信息的传输量,新奇的现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增强了知识可信度,使枯燥的问题具体、鲜活;增加了视听刺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中。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和科学精神。
如笔者在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理论后,用下述化学史料创设情境进行知识反馈。两位科学家的“争论”: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容器内燃烧金属锡,发现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封容器内燃烧金属锡,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然后经过大量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当初波义耳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学生结合已掌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思考,得出答案。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然后继续介绍史实: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利用天平精确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也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之和。1777年后这个重要定律才获得世界公认。上述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情境,不仅对所学知识作了适时反馈,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质量守恒定律理论的形成是科学家长期不断探索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体味科学精神。
利用生活常识、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这类问题因涉及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生来说就在他自己生活世界中,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所以,当教师提出这类问题时,让他们“出乎意料”,进而跃跃欲试,激发学生参与化学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笔者在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的条件”教学时,创设了下述情境作为引入:“同学们,俗语说水火不容,到底水火能相容吗?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进行如下实验:将白磷放在热水中,并通入氧气。学生观察到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时,发出“哇”的惊奇声,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接着再进行对比实验:将白磷放入冰水中,通入氧气,观察现象;将白磷放入热水中,不通入氧气,观察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小结:物质燃烧的条件。上述创设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利用了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
又如笔者在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时,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坏境的影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燃料是什么?走在路上,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然后观看本市环境污染状况的图片,指出酸雨的危害等问题,唤起学生内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同时激发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渴望。上述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巧妙生动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觉到原来化学知识是这么的有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教学情境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选择的情境素材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情境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将情境中的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复杂的问题,超越学生认知能力,使学生感到力不能及,失去学习兴趣,都达不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这就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及不同的内容,考虑到所创设的情境中的问题不仅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又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成为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
化学学科本身与生产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要真实具体。情境越真实,学生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经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笔者感受到创设情境对增强学习针对性、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增添了化学课堂的魅力,使学习更有效、教学更高效。在教学中也不能简单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或者是创设了无效“情境”,要遵循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精心创设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现实相符的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在良好的情境中展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杨冬丽.例说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科学教育,2009,(6):44-45
[4] 周恩芳.化学教学的创新重在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88
[5] 谷莹莹.化学课始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0,(2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