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实验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2-04-13 20:06宋广东
化学教与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溶解性铁丝化学

宋广东

(吴江市芦墟第二中学 江苏 吴江 215200)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化、社会化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它要求人们能够自主去获取、应用和创造新知识,因此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人的基本素质。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同样指出:要发挥学科优势,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地学会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验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鉴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学习动力主要是兴趣,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认真地观察、记忆、想象和思考。因此,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化学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地去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把第一节课设计成了趣味实验课(地点:实验室)。上课前我就交代学生不要带课本到实验室,这节课只要带好眼睛、耳朵、手和嘴巴就可以了。到了实验室后学生就看到讲台上放着美丽的 “水中花园”,来的学生都围着讲台在看。有些学生来问我这是什么,我也故作深沉,笑而不答。上课铃响了学生都依依不舍的走上了座位。我走上讲台问:这“水中花园”美丽吗?“美丽。”“有同学要试试怎么做吗?”上来两个同学顺利完成了“水中花园”。“来点酒庆祝一下吧。”我拿出两只预先装有硝酸银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高脚杯。又拿出一壶(玻璃)氯化铁溶液。我们就来“黄酒”吧,说着就加入两只高脚杯中。学生一片惊讶,怎么变成‘“牛奶”和“果汁”了。“中学生是不可以饮酒的哦,来点‘牛奶’和‘果汁’也不错哦。”“要不要尝尝‘牛奶’和‘果汁’的味道?”“要”接着对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室安全教育,告诉学生实验室的药品不能用手触摸,不能品尝,不能用鼻子直接去闻。“为了给大家一个补偿,我们来点汽水吧,不过需要大家自己动手哦。”学生此时的情绪高涨。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干净大可乐瓶、白砂糖、食盐、柠檬酸、香精以及一份制作方法发给每个小组。很快汽水做好了,很多学生都问:“这个能喝吗?”我拿出一个纸杯,倒了一些一口喝下去,并告诉学生这个是我从家里带来的,都是食品。接着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纸杯。让他们一品尝一下自己的杰作。很多同学喝了以后都说:和可乐差不多。我跟他们说:可乐的制作工艺和这个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它加了更多的食品添加剂,口感更好。如果你们愿意,自己可以不断地去尝试,你们也能做出比可乐更好的饮料。不过前提是你们要认真学好化学。有几个同学在下面小声的说: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我拿出一张白纸(用酚酞试液写了实验两个字)说:学好化学的关键就在这张纸上。下面同学叫起来了,“老师,纸上什么都没有啊。”“啊,怎么又跑了!又要我花力气把它请出来。”我拿出烧杯(涂有浓氨水)放在桌子上,纸片放在烧杯上,嘴中念念有词,当看到有红色出现时,大叫一声“出来”,纸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字“实验”学生都惊奇的看着我,甚至有的同学站了起来。我接着告诉同学们,学好化学就两个字“实验”,要认真观察实验,认真做实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学会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结论,学会实验探究。

很多实践证明,色彩明快、变化强烈、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学习的效果好,效率高。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开启自主学习之门

简单的说,化学就是实验。通过观察物质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形成化学知识。所以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开启化学学习之门的钥匙。

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我借鉴了别人“魔法手指”趣味实验。用纯碱、食醋、香油和食盐配制混合液。上课时用手指蘸取混合液品尝,一边品尝,一边赞许的点点头。然后,找来个学生也来品尝一下。表情是可想而知,其他学生不信,也跑到前面来试,结果也一样,有的同学都快呕吐了。这一下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当同学们争论得不可开交时,我请同学们重新观察我的操作,同学们立即明白了其中的原由:原来我品尝时,已经换了一根没有蘸过混合液的手指。通过实验,学生们明白了注意观察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当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周密系统的观察实验时,学习化学就能事半功倍,学生就能更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化学。

三、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比如,在学习氧气化学性质——助燃性时,只告诉学生这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当做到铁丝燃烧实验时,铁丝怎么也点燃不起来。此时,启发学生思考铁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怎样才能“点燃”铁丝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呢。通过讨论知道要在铁丝上系一根火柴。然后我和一位学生各拿一瓶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学生做的无明显现象。“为什么呢?”提示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有学生想到可能是集气瓶中的氧气太少了。“还能有什么原因呢?”然后我又演示了一遍铁丝上系火柴的过程,那时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在系火柴时把火柴掐掉了一部分。再如,铁生锈条件的探索,这个实验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自己在家完成这个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因为学生回家后都自己动手做了,认真记录、思考,所以本部分内容上课时只进行了逻辑上的分析、推理、判断,学生掌握得也很好。类似的如: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微粒间空隙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以及“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的试管实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推理判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把实验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包办,能由学生分析思考推断的问题教师就不要急于下结论,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如: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我先结合日常生活给出了以下几个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猜想物质溶解性与什么有关。

(1)糖和面粉放入水中,哪个更容易溶解,猜想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2)滴在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掉,而用汽油很容易洗掉,猜想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3)一般热的糖水往往比冷的糖水甜,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还与什么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像这样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研究和探索的方法。

再如,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装置,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知识分析:

(1)哪些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

(2)根据反应的条件难易、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反应速度快慢、产生的气体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分析比较,选择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3)根据选择原料的状态、反应的条件,选择合理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4)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溶解性和密度,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

还有像空气成分探究、根据燃烧的条件设计“水火相容”实验、设计实验证明降低温度也能灭火、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和反应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探究等。这样同学不仅明确了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也体会到了创新发现的乐趣,所以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状态去学习化学。

五、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课外和家庭小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研究的内容。如,在学习了过滤的操作后,我给每个学生发了点红糖,让他们制成白糖。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我问学生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可能是布、棉花、海绵等孔径太大了,无法把杂质过滤掉。虽然这个实验学生都没有成功,但学生知道可以用布、海绵、棉花等代替滤纸进行过滤;学生还会产生疑问“河水是通过什么方法处理后变成无色的自来水的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的兴趣会更加的浓厚,情趣会高涨,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还有像“鸡蛋放入白醋中”、“大理石真假鉴别”、“自制指示剂”、“自制米酒”这些直观、原汁原味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明白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也激发了学生设计实验的兴趣,探索科学的兴趣。

总之,化学学科的开放性、情景性、参与性、体验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溶解性铁丝化学
共沉淀引发的溶解性有机质在水铁矿/水界面的分子分馏特性*
铁丝有多长
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指纹特征
铁丝的幽默世界
两长两短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溶解性有机质对水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