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诗文会稿》校注商榷

2012-04-13 23:34:53李彩霞
关键词:弱水白衣

李彩霞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由丘濬著,朱逸辉、劳定贵、陈多余、朱逸勇、张昌礼校注的《琼台诗文会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校勘精严,注释宏瞻,是研究丘濬著作及其思想的重要读本。然书中校注似有可商榷者,兹录出以求证于方家。

1.《送广东夏廉宪(天顺癸未)》:“当宁念远氓,涂炭日以极。诏柬在廷臣,往振风纪职。佥曰御史某,秉德刚且直。属耳按江右,风声甚辉赫。……天语重丁宁,纶命光舄奕。百僚无间言,相见咸唶唶。……惟兹东广地,富丽自古昔。秦初已内附,治后益广斥。……贾父每来晚,谢令去不亟。由来非一朝,往者何嗟及。……”[1]49

注:佥,“佥押”、“署名”或“签字”,在文件上由负责者自书其名以为凭证。按:“佥”此处应作副词,为“全,都”之义,表示人多。《说文》:“佥,皆也。”《书·尧典》:“佥曰:‘于,鲧哉!’”《广雅·释诂三》:“佥,多也。”故而“佥”应释为“全、都”,“佥曰”意为“众人皆云,众人都说”。

注:谢令,谢安,晋阳夏人,官至尚书仆射,领中书令,故称谢令。按:原注称谢令为谢安,韩林元《丘浚诗六百首》则释为谢石。“谢令,疑即谢石,晋阳夏人,曾任南康郡公、尚书令、为人聚敛无厌,取讥当世。”[2]这里的谢令非指谢安或谢石。《晋书·邓攸传》载吴地歌谣:“铣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3]2340晋时吴郡太守邓攸,因廉洁自守,大公无私,离任时人们挽留他,不让他离去。而前任谢姓太守非常贪财,希望他早点离开。谢安虽曾出任吴兴太守,但为人秉直,百姓安居乐业,民谣中所讥之人并非他。谢石虽有聚贪之名,却未曾出任吴郡太守之职。《晋书·谢安传》:“(谢)石字石奴。初拜秘书郎,累迁尚书仆射。征句难,以勋封兴平县伯。淮肥之役,诏石解仆射,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与兄子玄、琰破苻坚。……迁中军将军、尚书令,更封南康郡公。……兄安薨,石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3]2088

可见,歌谣中的“谢令”亦非谢石。故而“谢令”指吴郡太守谢姓官员,而不是指谢安或谢石。《后汉书·贾琮传》又载民谣:“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4]丘浚诗中“贾父每来晚,谢令去不亟。”化用两首民谣,勉励朋友清正廉洁,忠于职守,继续做吏治清明,让官员不敢贪赃枉法的御史。

2.《湘江曲》:“沿江两岸竹低垂,斑斑尽是英皇泪。”[1]98

注:英皇泪,不详。按:“英皇”指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娥皇、女英姐妹俩同嫁舜为妻,也称“皇英”。“英皇泪”指娥皇和女英的眼泪。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舜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亦死于湘水之间。陈霆《蝶恋花·斑竹》:“春雨冥迷云委地,节节琅玕,滴滴英皇泪。”

3.《登高丘而望远海》:“岂不欲,鼓枻登瀛洲,却愁弱水难胜芥。”[1]100

注:弱水,难以估量的海水。弱,数不足。按:“弱水”一词,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毕沅注《山海经》等。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故称这样的河流为弱水。《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郭璞云:“其水不胜鸿毛。”[5]鲁迅《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弱水之名“弱”者以此。原注中释“弱”为“数不足”,又释“弱水”为“难以估量的海水”,自相矛盾。故“弱水”应释为“水弱不能载舟”。

4.《唐马篇》:“岂是三郎旧所乘,录功别养当时平。诏令画史为图形,千年神骏还如生。”[1]113

注:三郎,官名。《汉书·百官表》云:“有议郎、中郎、散郎,又有左右三将,谓郎中、车郎、户郎。”按:此处“三郎”应指唐玄宗,因其排行第三,故小字“三郎”。郑嵎《津阳门诗》:“三郎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羈雌。”自注:“内中皆以上为三郎。”马永卿《懒真子》亦云:“‘三郎’谓明皇也。明皇兄弟六人,一人早亡,故明皇为太子时,号‘五王宅’。宁王、薛王,明皇兄也;申王、岐王,明皇弟也,故谓之‘三郎’。”[6]屠隆《彩毫记·为国荐贤》:“一自三郎度曲后,许多天乐在人间。”况且篇名是《唐马篇》,诗中“开元”、“渔阳”、“蜀山”、“哥舒”、“九折坂”等,通篇写唐玄宗间事,应指唐玄宗。

5.《明妃图三首》(三):“功德施夷夏,声名播古今。人言汉恩浅,妾感汉恩深。”[1]173

注:夷夏,古称四方边境未开化之民族,东曰夷。又晋时匈奴赫勃勃据统万城自立,国号夏,又称大夏,为十六国之一。夏,此指匈奴。按:国号称大夏的的匈奴,时在晋朝,汉时的王昭君怎会得知?这里的“夏”指汉族,功德施夷夏,是说昭君的和亲,使匈奴和中原皆得安定,功绩施于少数民族和中原大地。

6.《九日有怀》:“寂寞重阳节,篱边菊未开。倚门空怅望,不见白衣来。”[1]182

注:白衣,古未仕者著白衣,后因以为无功名者之称。《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弦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按,东汉郑昀,拜议郎告归,赐尚书禄,时称白衣尚书,是既仕而告归者,亦可称为白衣。按,此处“白衣”指送酒的吏人。高适《重阳》:“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司马光《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沈畯《九日》:“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都指的是送酒的吏人。东晋王弘遣“白衣送酒”酌陶潜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7]诗中“倚门空怅望,不见白衣来”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盼望友人赠酒问候的情绪。

7.《闲居杂咏》:“鼎鼎百年间,谁人未老闲。古心惟自得,尘事少相关。风定一花落,帘开双燕还。箪瓢随处有,不是故晞颜。”[1]191

注:晞,干,燥。见《说文》。按:扬雄著、李轨注、汪荣宝疏《法言义疏》“学行卷第二”:“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8]“睎骥之马”一词,《说文》云:“睎,望也。”经传多作“希”。《晋书·虞溥传》引此作“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3]2140马总《意林》卷三引“睎”作“晞”,云:“晞颜之人,亦颜之徒;晞骥之马,亦骥之乘。”《文选》李萧远《运命论》,李注,“颜尝睎夫子矣。李轨曰:希,望也。言颜回尝望孔子也。”[9]可见,晞、睎、希三字,在古代通用,为希望、期望、仰望之义。晞颜,即仰慕顏淵,颜渊为孔子最贤能的弟子,“希颜”即仰慕贤者。《隋书·隐逸传·崔颐》:“本无意于希颜,岂有心于慕兰。”朱熹《教思堂作示诸同志》:“咏归同与点,坐忘庶希颜。”

8.《梅窗》:“疏影横窗似画,暗香指鼻如焚。天助梅花清趣,微风淡月黄昏。”[1]238

注:疏影,词牌名。《词谱》:“宋姜夔自度曲。张炎词咏荷花,易名《绿意》。”暗香:词牌名。《词谱》:“姜夔自度曲,咏梅花作也。张炎以此调咏荷花,更名《红情》。”按,影,是疏落有致的影子,指梅花的影子。暗香,是黯淡幽远的香味,指梅花的香味。二词出自宋代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9.《主一齐为陈敬作》:“沉沉天宇定生光,人得心齐已坐忘。学奕几曾思射鹄,挟书争肯更忘羊。”[1]324-325

注:鹄,射之的也。按:“鹄”指水鸟名,形状像鹅,体较鹅大,鸣声宏亮,善飞,吃植物、昆虫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鹄舫。”袁宏道《满井游记》:“脱笼之鹄。”《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庚桑楚》:“越鸡不能伏鹄卵。”嵇康《琴赋》:“王昭楚妃,千里别鹄。”文中“学奕(疑为弈之误)几曾思射鹄”一语,出自学弈时分心思射鹄的典故。《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0.《寄所知》:“晋人风度楚人骚,不为悲秋叹二毛。席地梦回云气湿,仰天歌罢月轮高。”[1]349

注:晋、楚,晋,山西省之简称。楚,湖南、湖北两省之通称。按:晋指晋朝,晋人风度指魏晋时期,知识分子所特别具有的精神风貌。魏晋时期,政权交替,民不聊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们,坚守道德情操和处世理想,不肯与统治者合作,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表现出知识分子贯有的精神与骨气,或逍遥于“正统”之外,这就是“魏晋风度”。因屈原为战国楚人,“楚人骚”代指屈原《离骚》所表达的哀怨情境。南朝梁裴子野《雕虫论》:“若悱恻芳芬,楚骚为之祖;靡漫容与,相如扣其音。”苏轼《次韵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之三:“词锋虽作楚骚寒,德意还同汉诏宽。”陈与义《连雨赋书事》诗之二:“老雁犹贪去,寒蝉遂不号。相悲更相识,满眼楚人骚。”丘濬另有《过采石吊李谪仙》:“岸芷汀兰无限意,临风三复楚骚文。”

11.《舟次直沽简彭彦实同寅》:“潞河澄澈卫河浑,二水交流下海门。直北回看龙阙近,极东遥望蜃楼昏。孤城近水舟多泊,列戍分耕野尽屯。我有好怀无处写,欲沽尊酒对君论。”[1]371

注:简,谏也。《左传》成八年:“是用大简”。《诗·大雅》简作谏。按:原注将“简”释为“谏”,即“进谏”之义。诗是丘濬写给友人彭华(字彦实)的。丘濬与彭华既为同年,又是同事。景泰五年(1454年),二人一同考上进士,又一起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任职于礼部。丘濬官至礼部尚书,彭华至礼部侍郎。且丘濬年长于彭华十岁,丘生于永乐十八年(1421年),彭生于明宣宗宣德八年(1432年)。进谏一词,主要用为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对于年轻自己十多岁的彭华,用“进谏”一词,并不合适。诗中所写,是外出时对友人的问候,及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友谊,与进谏无涉。“简”应为“书信”的动词用法,即“给……写信”。

12.《剡溪图》:“谁人写此沧州趣,邈出高人隐居处。千叠坡仙心上山,半壑丁公梦中树。”[1]492

注:沧州,后魏置,盖取沧海为名;隋废,唐复置,宋、金、元仍之,治在今河北省沧海县东南;明省青池县入州,移州治长芦故县,即今沧县治。明、清皆属直隶省天津府。按:这里的“沧州”并不是指河北沧州,诗题剡溪与沧州亦并无关联,而是指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州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杜甫《曲江对酒》:“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注:坡仙,宋人,无姓氏,太平兴国时,尝遇吕洞宾于君山,后隐抱黄洞,行灵龟吞吐之法,功成,自号潇湘子。按:原注所云潇湘子,应名“跛仙”,而非“坡仙”。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唐懿禧中,有轩辕弥明隐此年久,后复抱黄洞。太平兴国中,有跛仙遇吕洞宾於君山,后亦隐此行灵龟吞吐之法,功成回岳麓,自号潇湘子。”[10]明确提到“跛仙”原名李玄,李铁拐,号潇湘子。此处“坡仙”指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文才盖世,仰慕者称之为“坡仙”。“坡仙”一词,最早出自南宋戴复古《赤壁》:“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张矩《应天长》:“换桥渡舫,添柳护堤,坡仙旧迹今续。”元好问《奚官牧马图息轩画》:“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

注:丁公,汉薛人,名固,季布同母异父兄弟。为项羽将,窘逐高祖;高祖顾曰:“相贤岂相厄哉!”乃引兵还。项羽灭,丁公来谒,高祖斩之。按:这里的“丁公”并非汉初季布之弟丁固,而是指三国时吴国山阴人丁固。《三国志·吴志·卷十二》:“(山阴丁)览子固,字子贱,本名密,避滕密,改作固。固在襁褓中,阚泽见而异之,曰:‘此儿后必致公辅。’……历显位,孙休时固为左御史大夫,孙皓即位,迁司徒。”[10]《吴书》载,丁固任尚书时曾梦见松树生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果然官至大司徒。“丁公梦中树”寄寓人生必有所成的理想和目标。

13.《入阁辞任第三奏》:“臣按,礼经让之三也,象日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古人辞让以三为节。”[1]518

注:礼经,即《仪礼》。按:《礼经》汉代是指《仪礼》,但因《仪礼》中记载的仪式过于琐碎,后人无从效仿,宋以后《礼经》多指《礼记》。《礼记·曲礼》载:“退让以明礼。”《礼记·乡饮酒》亦云:“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与作者文中内容相符,故礼经应指《礼记》。

14.《拟贺耕籍田表》:“伏以王来万年,即田功以弘治本,帝籍千亩,躬稼事以为民先。当承天践祚之初,举敬天勤民之典。三推礼备,万姓欢腾。”[1]572

注:三推,三次推动前进。按,三推是古代帝王亲耕之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临藉田,扶耒耜往还三度,以示劝农,称三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张衡《东京赋》:“躬三推于天田,修帝藉之千亩。”梁武帝《藉田》:“一人慙百王,三推先亿兆。”黄庭坚《次韵曾子开舍人游藉田载荷花归》:“三推劝根本,百穀收阜坚。”

15.《世史正纲序》:“虽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必正,而后国定。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是故父有天下,必授之于子。子居大位,必受之于父。父非真尧舜,子非真朱均,必可以与舜禹。子非真武王,父非真西伯,必不可以舍伯邑考。隐摄相位不可也,宣传穆位不可也。父之所予必子,心之所安。子之所承必父,心之所愿。”[1]629

注:必不可以舍伯邑考,决不可抛弃父亲。舍,抛弃。考,父亲。按:这段话在“《世史正纲》丘浚序”中标点为,“子非真武王,父非真西伯,必不可以舍伯邑,考隐摄相位不可也,宣传穆位不可也。”[11]将“伯邑”与“考”,分属上下两句,亦非正解。伯邑考姓姬,名考,全名姬考,周文王长子,周武王之兄。“邑”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说是被封为“邑”这个官职。邑考在周文王诸子中排行老大,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故称“伯邑考”。《史记·管蔡世家》:“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12]

16.《宦途履历图时诗》:“公自登进士以来,凡三任,皆风宪也。夫仕进之途多矣,而莫荣于进士。历官之阶亦多矣,而莫要于风宪。世人之所以歆艳而爱慕之者,得其一,且以为荣,公乃兼而有之。”[1]688

注:风宪,风化法度。按:古代御史掌纠察百官,故称御史或监察部门为“风宪”。元结《辞监察御史表》:“臣自布衣,未逾数月,官忝风宪,任廉戎旅。”司马光《初除中丞上殿札子》:“臣蒙陛下圣恩,拔於众臣之中,委以风宪,天下细小之事,皆未足为陛下言之。”陈亮《谢张侍御启》:“风宪之地,执守是先;才智之渊,选抡不易。”李渔《怜香伴·冤褫》:“他怀恨教官,方才在门外相值,不分师长,开口就骂,挥拳就打,故此惊了风宪。”

[1]丘濬.琼台诗文会稿[M].朱逸辉,等,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韩林元.丘浚诗六百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52.

[3]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范晔,等.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12.

[5]袁轲.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07-408.

[6]马永卿,懒真子.肯綮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5.

[7]檀道鸾.续晋阳秋[M].上海:国学扶轮社,1915:57.

[8]汪荣宝,陈仲夫.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

[9]萧统,李善.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731.

[10]陈田夫.南岳总胜集[O].清光绪间叶德辉影宋刻本.

[1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23-1324.

[12]丘濬.世史正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11.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563.

猜你喜欢
弱水白衣
隐秘的弱水
牡丹(2023年3期)2023-02-20 14:31:05
白衣赞歌
轻音乐(2022年2期)2022-02-24 02:27:14
白衣英雄
黄河之声(2020年19期)2020-03-15 08:35:36
元:马背上也要白衣飘飘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0:44
池中荷
此情已然成追忆
编辑们的脱线思维
树干为何冬天穿『白衣』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8-21 13:42:54
恋恋桃花源
电影文学(2016年2期)2016-05-23 09:10:28
白衣渡我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