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勇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甘肃合作747000)
自古以来,历史教育承载着唤醒国民意识,激发爱国情怀,铸造民族精神和积淀民族情感的社会功能。大学历史教育是对青年一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这一主旨正应和了现代教学制度所倡导的“学生的充分、全面发展是现代学校制度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目标”。[1]其内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历史教育无所不在,大学历史教育更应担负起培养青年学生情感、态度、意识和价值观的责任,使他们能够通过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凝练和总结规律性认识,从而形成理解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进而内化为个人和群体的情感和理念。同时,在历史教育中重视和贯彻宽容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宽容历史的品质,避免历史在仇恨中的传意,完善学生主体性人格。
历史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历史过程的成果的积淀。它涵盖了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涉及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历史通过历史学逐步展现,历史学通过人类的参与进入历史进程,影响历史的发展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认识、鉴别,帮助人们掌握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发展变化的历程,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从而深刻地理解现实,理性地展望未来。罗素在《论历史》中说:“它从过去的生活中选择出来种种重要而有意义的成分;它用光辉的范例,它用渴望着要比无所傍依的思考所可能发现的更加伟大得多的目标来充实我们的思想;它把当前联系到过去,从而也就把未来联系到当前;它使得各个民族的成长和伟大,成为活生生的、历历可见的东西,使我们能把自己的希望伸展到我们自己一生的跨度之外。”[2]可见,历史学解释过去,启迪现实,昭示未来,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它以研究人类过去的社会为起点,以服务于当今的时代为归宿。
关于历史意识的内涵,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国外有学者将历史意识界定为“交织着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网”[3]。瞿林东先生认为:“所谓历史意识,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4]徐兆仁教授认为:“历史意识是由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演化的背景、差异、过程等历史知识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历史意识的价值在于形成维系、强化群体组织的内聚力,建立起文化上、种族上的归属感,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激发探索与发现的学术动力,加深对现实社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5]可见,历史意识是在对历史现象进行认知、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内化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和态度。其基本内涵主要有:
(一)历史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们通过解读复杂的历史现象,在思想和观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内化性思维,并成为主体认识、观察和处理客观世界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二)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历史意识植根于历史,尊重历史却不拘于历史,能够超越时空界限,探究人生、社会和世界,形成一种审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维观念和方式。人们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后,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对历史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在思想观念中积淀和凝练,最终升华为人们认识历史和现实,探究人生和世界时的眼光、气度、精神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历史意识体现历史观和价值观。人们在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进行鉴别和判断,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历史规律及其独特的历史形式,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历史态度和历史意识明确地表达出来,即历史观。它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性看法,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历史意识含有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判断也表达出来,即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动地反映了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对各种生产、生活和文化的认同及行为导向,有助于人们深刻洞察历史进程,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学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为历史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最基础,最本质的材料。历史学知识中的历史背景拓展了主体认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历史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历史经验则催发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人们通过解读历史,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自觉意识和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凝练和升华为思想、情感,且表达出一定的价值观。在历史意识中,智慧、信仰、道德、艺术等因素的形成及相应心理、精神状况的产生,既取决于历史学自身的发展状况,也取决于人们对待历史学知识的态度和所形成的素养。大学历史教育是要引导大学生群体通过认识历史,获得知识,以他们这一特定的年龄段所具有的个性和心理,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独立自主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来领略和体悟历史独特的美感,客观地看待问题,了解和认识世界,通过把握世界的发展潮流进而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史为鉴,培育历史意识,在更深的层面上思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深对现实的审视和洞察,丰富对未来的企望和憧憬。通过学习历史,培育历史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从而赋予他们为社会、为民族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历史意识,不仅使他们以史鉴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理性地判断是非,从而增进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历史学内容纷繁复杂,世界历史本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冲突与交融的发展历史,其中关于王朝更迭,个人命运起伏的历史事件比比皆是,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更是充斥着矛盾和斗争。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他们宽容历史的品质,强调大学生在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中持有宽容的态度,积极了解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等,平等对待历史上对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民族,体验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经受的艰辛和磨难,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认识宽容、和谐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这是历史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主旨所在。
宽容历来被认为是人类崇高的美德。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宽容内涵的阐述也不尽相同。英文中,宽容(tolerance)的概念是从宗教宽容(toleration)发展起来的,它最初的含义仅限于宗教领域,意味着对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容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宽容定义为:“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6]《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把宽容解释为:“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利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宽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所谓不赞同既可以是道义上的,也可以是与道义无关的(即不喜欢)。……宽容常常是一个事关程度的问题,它要求做出正确的、给不同意见留有余地的判断。”从英文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宽容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尊重与宽容,即尊重和容忍与自己不同的思想、言论或行为。英文中的“宽容”是建立在对人的自由尊重的基础上的。现代汉语中,将宽容解释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这种释义强调的是人的一种气度,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过错、他人对自己的冒犯等不良言行予以容忍。《辞海》将宽容界定为宽恕,能容忍。有学者指出:“宽容是具有普遍价值向度的道德态度和文化态度,即在人格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之上,以理解、宽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容忍、宽恕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与行为。”[7]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释义中,宽容多指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态度或心态,尤其是指对他人的缺点、过错等不良言行的包容。总体来说,宽容之于个体,是人的一种个性品质,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宽容之于民族,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宽容之于人类,是一种普世价值,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宽容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但历史教育中包含很多关于宽容教育的内容,大学历史教育更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宽容品质的重任。宽容教育对于主体人格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宽容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化解矛盾、实现人与人良好共处、合理交往、友好互动、走向和谐的最有效方法。当前社会,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们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宽以待人,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个人诉求得以表达,人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得以完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民族利益诉求和文化价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要保证民族团结和统一,必须要有宽容的心态,保持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协调和处理民族之间的冲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历史教育中强调宽容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宽容的态度,体验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受的磨难,认识宽容、和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宽容的意识和品质,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对待历史的宽容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彰显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正确的历史观必然包含着对待历史的宽容态度。宽容历史是为了正视历史,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类的过去,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是历史教育的功能所在。宽容历史的品质是在读史、学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意识,不仅需要通过广博的知识来提高对它的认识,更需要活动和交往为其提供实践性认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交往中切实实践宽容的理念和行为,感受宽容的交往智慧及其带来的课堂生活的愉悦感。因此,历史教育中所提倡的体验性和探究性学习,对于大学生宽容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历史意识和宽容品质在大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各大院校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历史公共课程,目的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宽容品质,一是使他们通过接受历史教育,获得历史感悟,深化历史认识,逐步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客观、理性地审视现实和展望未来;二是培养他们对待历史的宽容态度,在尊重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宽容地对待历史上的人和事,通过历史教育贯彻宽容理念,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民族和世界,建立起沟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桥梁,进而形成宽容的品质。
(一)具备广博而丰富的历史知识。培育学生的历史意识,首先需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历史知识越丰富,历史意识越深刻,历史思维越敏捷。在历史教育中,通过讲授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意义等基础性知识,使学生理解概念或理论的涵义,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从而使他们能够透过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规律,察往知来,蓄德明道,激发其对待现实世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进对本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解和宽容。
(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历史意识是一种内化性思维,将深刻地植根于人们的心理,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种种联系,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寻找治理之道和未来发展模式,推动社会发展。以史为鉴,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能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减少盲目性,避免历史悲剧和灾难的重演。
(三)充分挖掘历史中宽容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宽容历史的认知。历史教育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人类的过去进行完整的认识。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其所包含的广博的历史知识为学生理解人类的宽容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是培养学生宽容意识的天然阵地。了解本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培养历史意识,在了解和交往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以宽容、和谐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倘若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抱有偏见,漠视他国或他民族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都有碍于对历史的认知,更不利于学生交往智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
(四)重视学生宽容历史的情感体验。大学历史教育应培养学生体验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会人类发展的艰辛,感受宽容与和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精神品质。如果历史教育失去了宽容的态度,历史会成为最容易传播仇恨的介质。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我们对近代百年历史的审视和认识上,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我们有意无意地传达着对“西方列强”刻骨铭心的仇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也因为仇恨而失去理性和公允。
当然,我们应该明确,宽容历史的态度是相对的,宽容不应该被理解为无止境、无原则的。因为“无限制的容忍必定导致容忍的消失,如果我们把无限制的宽容甚至扩大到那些不宽容者身上,如果我们不准备保卫宽容的社会,使之免遭不容忍者的侵犯,那么,容忍者就会被消灭,容忍亦随之不复存在。”[8]因此,宽容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是有价值的,才值得在主体性教育中予以培育。它需要有一个原则和限度,即正义和公正,无限度的宽容等于承认违反人性行为的合法性,与人类追求的自由、民主、正义、和平等相抵制。无原则的宽容必然是姑息养奸,是对善的违背。也正是因为有了宽容的限度,宽容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效力。
大学生历史意识和宽容品质的培养,除了在历史教育这个广义的范围内进行外,更具体的是要体现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大学历史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大学历史教育是在理解历史逻辑的层次上的学习,不应被记忆和背诵占据,更不应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当历史的学习从死记硬背回到理解、思考与启迪的时候,学生才会对历史学产生兴趣和愉悦。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设问启智、释疑解惑,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如问题探讨法,包括:开放式讨论,演讲问答式,辩论式;独立研究法,包括:人物、事件或组织的个案研究,访谈调研,实地考察;合作互动法,包括:和持有不同见解的人互动学习、交流,体会宽容;体验法,包括:学生自己角色扮演,置身历史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历史;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等。
历史学广博而丰富的内容为大学历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知识,青年一代通过接受历史教育,认识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内化更高层次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青年学生运用历史意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内化性思维活动转化为实践能力,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其自身的思想资源和综合素质,深刻地理解历史,理性地审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以宽容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民族和世界,在更深的层次上思索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激发其对待现实世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进对本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各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当前大学历史教育的主旨,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1] “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J].人民教育,2004(17):2 -7.
[2] 〔英〕罗素.论历史[M].何兆武,肖巍,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22.
[4] 瞿林东.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6.
[5] 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和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108-110.
[6] 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2.
[7]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08.
[8]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杜汝楫,戴雅民,译.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