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2012-04-13 23:34:53陈连珠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

陈连珠,王 华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海南师范大学团委,海南海口571158)

一 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我们于2011年7月组成了“海南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课题组。课题组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以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200份,回收问卷5,4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684份,有效回收率为65.0%;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基本情况为:男生占52.7%,女生占47.2%;一年级学生占32.9%,二年级学生占25.7%,三年级学生占19.1%,四年级学生占22.3%;被调查对象中学生党员占14.8%,团员占74.5%,民主党派占3.3%;学生干部占37.0%,普通学生占63.0%。本次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问卷设计中的变量、指标涉及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内涵,问卷所反映的情况能基本体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整体面貌。

二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一)人生意义、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

1.人生意义。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大多数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持积极态度。如,76.9%的大学生认同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于担当社会责任”,64.6%的大学生认为“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品质之一”。有66.2%的大学生表示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67.1%的大学生选择“要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

2.人生目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显明。在回答“您最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遵纪守法的公民(94.2%)、忠诚的爱国者(87.2%)、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77.9%)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者(45.5%),而无明显人生目的的大学生仅占样本总数的5.2%。

3.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面貌。从数据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友情、爱情、金钱、利益、理想等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人生态度的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判断。如,83.6% 的大学生赞同“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76.4%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对“人世间没有真正的友情、爱情等,金钱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以及“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这两个选项的回答上,只有约两成的大学生表示“同意”。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虽然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对人生价值的具体内容却没有明确的看法或观点,部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不明确。如,有36.1%的被调查大学生崇尚“随遇而安”,还有14.9%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

(二)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

1.政治信仰。政治理论学习是政治理论素养养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关注度较高,5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自觉地“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对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原则问题,66.7%的大学生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指导作用”,77.5%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77.7%的大学生坚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以及“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发扬民主的最主要的方式”,66.8%的大学生坚持“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5.3%的大学生表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对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认识模糊或者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对于“社会主义终可以战胜资本主义”选项,有31%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楚”,有10.2%的大学生持否定意见;此外,还有59.9%的大学生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趋同”表示“同意”,28.8%的大学生认为“私有化是我国未来必然趋势”。

调查发现,虽然我省大部分学生对党组织及党员队伍的有着较好的评价,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的认知存在偏差。如,问及对“共产党员队伍的整体评价”,有26.2%的学生认为“较差”或“很差”;对“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有31.4%的大学生持否定或怀疑态度。入党是当代大学生积极政治行为的具体表现,调查结果显示,83.8%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现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态度,但在入党动机上却呈现出功利目的与信念追求共存的双重观念。如,在问及“对周围同学入党动机的判断”时,选择“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和“寻求政治上的归属感”的大学生占40.2%,选择“谋求仕途发展”和“有利于就业”的大学生占39.1%,而选择“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以及“党员是一种正面身份的标志”的仅2.4%。

2.宗教信仰。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占0.7%。在对“是否参加过宗教组织或宗教活动的调查”中,回答“有规律地参加宗教活动”的学生占0.9%,而表示“从未参加,以后也不会参加”的学生人数占样本总数的62.9%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不信仰宗教的。但是,宗教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至今仍对社会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在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调查中,表示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占23.2%,“偶尔参加”宗教活动的学生占5.4% 。有40.6% 的学生对高校师生信教与否持一种宽容态度,认为是个人的事情。大学生对宗教产生兴趣的原因,“在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哲学时产生兴趣”(占32.6%)和“感到孤独,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慰藉”(占25.3%)是主要因素,还有14.7%的大学生表示只是因为“好奇”。从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来看,“通过网络等媒体”(占23%)、“通过与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接触”(占31%)和“教会或教职人员散发的小册子、传单”(占23%)是主要途径。

(三)学习观、交友观、恋爱观和择业观

1.学习观。我省大学生仍以学习为主旋律,他们关注的热点多和学业有关,这点从学生日常讨论的话题可以看出,67.1%的大学生经常讨论的问题是“日常学习和工作问题”。从对自身学习生活的满意度来看,仅有30.5%的大学生表示“满意”,另有22.9%的表示“不满意”。大学生在学习上最苦恼的问题是“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占40.9%),“学习目标模糊”(占 26.3%)、“学习动力不足”(占14.6%)、“学习氛围不好”(占10.7%)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从大学生的需求结构来看,“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和技能”(占40.5%)或“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占36.8%)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占16.5%)更为迫切;除学习专业课程外,我省大学生普遍希望学校能在发展指导(占66.4%)、职业生涯规划(占57.6%)、社会实践(占 44.1%)和学业指导(占46.8%)方面提供资源和帮助,以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应对将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2.交友观。调查显示,25.4%的大学生交友是“因为寂寞”,46.3%的大学生认为“交友是生活中的一种方式”,27.1%的大学生交友是“为了恋爱”。大学生基本上是通过参加社团、学生会、网络来交友。“短消息”是大学生与朋友保持联系的首选方式,占总比例的48%,书信只有3%,电话占到了20%。对于交友对象,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将“有共同兴趣爱好”和“性格相同”作为交友的出发点,有近一半同学认为“处事风格”和“道德品质”是择友的必要因素,只有14.7%同学认为交友要考虑“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

3.恋爱观。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占46.7%),有15.5%的大学生表示迫切需要“谈一场恋爱”。在当代大学生爱情的理想因素中,选择“情感因素”、“真心诚意”、“心灵契合”这三个因素的占53.1%,选择“生活需要”和“经济条件”这两个因素的学生占22.5%,“相互承诺”(占0.4%)和“罗曼蒂克”(占 0.3%)似乎是大学生理想爱情中可以忽略的因素;在择偶条件调查中,我省大学生最看重的是对方的“人品”,占41.8%;其次是“性格”、“外貌”、“才能”和“经济条件”,比例分别是 20.7%、16.2%、12.3% 和 10%,“家庭背景”(占2.6%)和“地位”(占 0.7%)是大学生择偶条件中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两个因素。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我省大学生选择“同意”或“反对”的各占约1/3。

4.择业观。在就业择业方面,我省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就业前途表示乐观,但也有32%的学生表示“悲观”。对大学生择业时看重因素的顺序,排在首位的是发展前景(占 37%),其次是收入(占26%),个人发展机会(占15%)和兴趣爱好(占8%)分列第3、4位,从调查数据来看,我省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作舒适度(占2%)、地域(占5%)和社会声望(占1%)等因素并不看重。

对理想的工作单位,“国家机关”(占34%)是首选,“外资企业”(占24%)、“学校及科研单位”(占15%)和“国企”(占12%)也是热门的选择,选择“乡镇企业”的大学生最少,仅占2%。问及“毕业后从事基层工作的意向”,有34.2%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去偏远的中西部从事支教等服务工作”,愿意“当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占28.0%。当问及“您对就业中最担心的问题”时,“在就业竞争中遇到不公正对待”是我省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占30.7%,学校品牌(占10.5%)、专业不具优势(占25.7%),也是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主要原因,仅有5.3%的大学生会因为“自身能力问题”而感到担忧。调查表明,促进就业公正是当前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心理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大部分大学生身心健康,40.4%的被调查者心态平和或比较平和,58.9%的被调查者感到充实或比较充实,62.2%的被调查者身心愉快或比较愉快,51.9%的被调查者心情舒畅或比较舒畅。但同时,也有29.2%的大学生感到压抑、25.8%的大学生感到空虚、19.2%的大学生感到烦躁、烦恼。关于压力,“校内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占34.3%)是最大的压力来源,“上学费用高、经济压力大”(占33.3%)和“就业压力”(占21.9%)也是主要的压力来源,而“健康状况欠佳”(占0.9%)、“同学间经济状况相差很大”(占0.4%)和“人际关系紧张”(占0.3%)似乎对我省大学生无明显影响。我省大学生在遇到压力、烦恼时,多选择“自我调适”(占29.2%)或“和同学、朋友、老乡交流”(占29.8%),“网上交流”(占10.9%)或“求助家人”(占13.6%)也是重要的解压方式,而选择“心理咨询”(占4.2%)、“求助老师”(占4.7%)、“求助学生组织”(占4.5%)的相对要少得多,甚至有1.2%的大学生表示会“放弃调适的努力”。

(五)社会参与意识

1.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态度非常积极,超过九成的大学生希望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参加过的学生只占50.1%,有38.3%的被调查者表示“想参加没机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占52.7%)、锻炼自身能力(占49.8%)、认识了解社会(占47.9%)、得到物质报酬(占35.9%)。在工作场所方面,“校内”以及“学校周边”是主要的实践区域,多数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在社会实践(占44.1%)方面提供资源和帮助。

2.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我省大学生普遍对建设国际旅游岛持积极态度,有79.7%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利于海南的发展,有93.8%的被调查者愿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60.2%的被调查者毕业后愿意留在海南工作。这表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已对吸引与留住人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参与学生活动。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6.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共青团组织、学生组织举办活动”,另有13.3%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此外,我省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也偏低,为71.0%,文艺体育类社团和公益服务类社团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学生社团,而参加思想理论类社团和专业学术类社团的学生相对要少得多。

三 建议与引导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既要联系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回避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其次,要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开展,要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避免枯燥、单调、空洞的说教,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结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与学生实践教育教学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就业观。

(二)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社会实践渠道,积极推进大学生实践活动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教育部生均20元的思想政治经费及其他相关经费,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经费保证。高校要增加与地方的互动,积极推进“四进社区”活动,创造大学生生活体验机会。通过多种努力,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渠道,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为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感染和教育作用。调查表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等学生活动积极性高,期望通过社团活动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发展的社团活动,积极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发展,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生课表,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良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电影(2018年9期)2018-11-14 06:57:21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