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艳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介词的发展及其教学研究
高永艳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为了对介词有个系统的认识,通过将八卷本《搜神记》与同时代文献《朱子语类》,以及其他两个本子的《搜神记》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介词的发展、继承。
介词;《搜神记》;《朱子语类》
1.从语法功能来说,八卷本《搜神记》中出现的介词一律不能充当谓语,它与其所介引的宾语可以位于动词前做状语,也可位于动词后做补语。也可以出现悬空情况,省略其介引的宾语,这些被省略的宾语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补出来。其介引宾语多为体词性宾语,以及少数的谓词性宾语。
2.从语义功能来说,八卷本中介词的语义功能已较为完备,可以引进时间、处所方向、对象、依据凭借、原因、范围等。其中引进时间的分别为:於、至、及、在、自、到、经、当、从、迨、临;引进处所方向的分别为:於、至、在、自、到、经、当、从、往、由、投、朝、著、乎;引进对象的分别为:以、於、为、与、及、经、被、向、由、共、并、连;引进依据凭借的分别为:以、将、依、凭;引进原因的分别为:以、为、由;引进范围的分别为:至、自。
纵观各个介词的用法,引进处所、对象、时间类的介词数量最多,分别为16、14、11个;其次为引进依据凭借、原因的介词,各为4个和3个;最后是引进范围的介词有2个。有的介词只表示一类语法意义,如迨、临、乎等,有的可兼表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意义,如於、与、以、到等(八卷本即《稗海》本和敦煌本《搜神记》,据《搜神后记》所附,中华书局,1981年)。
朱熹是名教育家,是生活在宋朝时期的一名著名学者,字元晦,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死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生平绝大多数时间都从事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朱子语类》中的语言是朱熹和他人的问答语录,也就是在他从事教育事业期间的师生之间问答对话的一种记录,一种保存。在他生前这些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私自传抄,各自保存的。在朱熹死后,他的学生才把朱熹讲学的语录进行汇编总结起来的,其中综合了九十多家记载的朱熹语录。书中语言大都是当时人们通俗易懂的口语,全书长达230万字(据中华书局1986年版《朱子语类》版权页记载),内容繁多,篇幅巨大,涵盖了当时人们丰富的语言现象。
王克荔在其《朱子语类》介词研究硕士毕业论文中,对《朱子语类》中的介词作了详细调查分析,现将八卷本介词系统与其进行比较如下:
《朱子语类》[1]共出现61个介词,把这些介词逐一按语法功能分入五大类:“处所时间方向介词、对象范围介词、工具方式介词、凭借依据介词、原因介词”。兼表多种语法功能、语法意义的介词,就可以同时归入多项类别。
根据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2],王克荔把《朱子语类》的介词分为五大类:处所时间方向介词(20个)、对象范围介词(22个)、凭借依据介词(11个)、工具方式介词(4个)、原因介词(3个),得出《朱子语类》介词的总数为60个(包括重复词条);《朱子语类》中介词各项用法都以动词前的介词占大多数。《语类》60个介词中,有14个介词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后,约占介词总数的23%,有45个介词只能位于动词前,约占介词总数的75%,只有1个介词只能位于动词后;各项用法中,引进原因的最少,只有3个,占介词总数的5%;引进处所时间方向的次之,共20个,占介词总数的33.3%;引进对象范围的介词最多,共22个,占介词总数的36.7%。八卷本《搜神记》的介词系统,共出现26个介词,全部为单音节介词,没有出现双音节介词,其中有21个介词的语法位置只能出现于动词前,约占介词总数的75%,根据语义特征和功能特征可以划分为六大类: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类的介词数量最多,分别为16、14、11;其次为引进依据凭借、原因的介词,各为4和3;最后是引进范围的介词,2个。
在绝对数量上,《朱子语类》的介词总量为八卷本介词总量的2倍多。其实这正符合实际使用情况,因为篇幅不足2万字的八卷本能出现26个介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证明八卷本在介词使用上已经较为成熟。而《朱子语类》字数长达230万字,出现60个介词,这也不足为奇。所以它们之间在绝对数量上存在差距也是符合语言事实的。但是相对来看,《语类》的介词使用和八卷本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从介词语法位置来看,两者位于动词前的介词均占75%,其中《语类》只有1个介词只能出现于动词后,而八卷本有2个只能出现于动词后,可见从语法位置看,在这两类文献中,介词及其宾语前置(的用法)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介宾结构在汉语句法结构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谓语动词之后”逐渐变为以“位于动词之前”为主,介宾结构位置大约是在唐五代时期基本固定的,在宋元明时期时介宾语序进一步完善,在那个历史时期介宾结构语序的完善程度就与现代汉语基本相似了,从《语类》和八卷本的介词语法位置看,介宾结构绝大多数位于动词前,其次从语义功能来看,二者之间也存在相似点,引进对象和处所类介词占多数,再从具体新出现的介词来看,《语类》和八卷本中出现的介词,除了从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继承沿用而来的,还产生一部分新的介词。如“往”、“连”、“并”、“朝”,虽然八卷本中用例不是很多,说明它们正处在语法化的前期,从以上几点分析来看,对于八卷本产生的年代,前贤的论断是可信的。
有关二十卷本与敦煌本的基本情况,笔者在前面已经详述过,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二十卷本的介词统计数据采用刘秀芬硕士学位论文《搜神记介词系统及其定位》,敦煌本介词数据则为笔者自己统计,由于在介词与动词、连词之间的划界存在着问题,学界各家标准不同,因此在具体归类的过程中,在其所属类别和每类介词的数量上,笔者得出的结论可能与目前已有研究成果有所出入。
1.从三个本子的比较中,我们看出二十卷本出现47个介词;八卷本共出现28个介词;敦煌本共出现28个介词,众所周知,从上古、中古,再到近代汉语,介词数量总体呈现出由少到多的增长趋势。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很明显,二十卷本介词总量远远高于八卷本和敦煌本,在介词数量上八卷本和敦煌本相同,均出现了28个,二十卷本大大超过了前两者。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学界的一个论点,八卷本和敦煌本的成书年代应该早于二十卷本。
2.从三个本子比较中,我们得知二十卷本47个介词中,有43个单音节介词,4个复音词“至於、至于、及至、由乎”[3];八卷本共出现28个介词,没有复音词;敦煌本共出现28个介词,其中有1个复音词,即“至於”。通过以上数据对比,三个版本的《搜神记》都以单音节介词为主。汉语词汇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化发展的过程。介词作为虚词语法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双音化也不会脱离这一趋势。双音节介词从上古、中古,到近代文献中,数量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二十卷本出现了4个复音词,而八卷本没有出现,敦煌本也仅仅出现1例,从这个相差的数量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前人的观点,八卷本和敦煌本应该出自一个系统,而二十卷本则应该是另一个系统,二十卷本成书年代要晚于八卷本和敦煌本。
3.从语法位置上看,这三个版本的介词绝大多数用于动语前。在语法位置上,这三者是相近的。
4.从语法意义功能角度比较,总体上三个版本介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已较为完备,可以引进时间、处所方向、对象、依据凭借、原因,其中八卷本和二十卷本还可以引进范围。但在每个类别中所包括的具体词数上存在差异,其中引进时间:二十卷本出现26个词数,八卷本出现11个词数,敦煌本出现8个词数;引进处所方向:八卷本出现15个词数,二十卷本出现18个词数,敦煌本出现14个词数;引进对象:八卷本出现14个词数,二十卷本出现17个词数,敦煌本出现13个词数;引进依据凭借:二十卷本出现15个词数,敦煌本出现5个词数,八卷本出现4个词数;引进原因:二十卷本出现9个词数,敦煌本出现4个词数,八卷本出现3个词数;引进范围:二十卷本出现3个词数,八卷本出现2个词数。其中引进时间、引进依据凭借,二十卷本在使用介词的频率上远远高于八卷本和敦煌本。
纵观各个介词的各种用法,二十卷本引进时间、处所数量最多,而八卷本引进处所、对象最多,敦煌本引进处所、对象介词数量最多。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克荔.《朱子语类》介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干宝,撰,绍楹,校注.《搜神记》二十卷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9.
H193
A
1001-7836(2012)10-0151-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0.061
2012-09-05
高永艳(1983-),女,山西晋中人,助教,硕士,从事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