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要让学生的脑、手、口都动起来

2012-04-13 20:29王荣标
化学教与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化学科学情境

王荣标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级中学 江苏盐城 22404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让其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既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教学的定向很重要,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至关重要。

一、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1.激发求知欲,培养和增强学生思维的自发性

学生是否能自发、喜欢动脑筋,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对他们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巧妙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拥有思考的空间。并多方面、多层次引导学生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脑筋动起来。启发学生思维的途径是多种的,例如课堂上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必要时作一些点拨;也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典例,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电子演示稿,让学习更为轻松,更有趣味性。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很大的关联,而问题情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假设,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问题进行推理和验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带着问题钻研教材,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教材中去。另外,作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实际中来,例如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涉及到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当熄灭蜡烛后,可以观察到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而当点燃白烟,为什么蜡烛又可以重新点燃?通过这个探究实验的现象,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继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假设的内容。通过同学间相互探讨,最后达成共识,之所以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时是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由液态转化成气态,而后燃烧,我们所点燃的白烟实质上是气态下的蜡烛,因此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点燃蜡烛。

3.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假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处于被动状态,那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学生如果能变被动为主动,一步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从本质上真正学到知识。原先我们教学对实验的要求只停留在识记方面,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步骤,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而现在彻底打破传统模式,对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向,通过必要构思,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出结论。可见,从某一层次上来说,这对学生的要求确实上了另一台阶。一方面,探究性实验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同时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习惯;另一方面,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除上述三点外,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直觉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计算题方面,发散思维可以通过针对一题多解,提高解题能力。而一些类型的计算题,有一定的规律,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常规运算,只要抓住规律,往往能事半功倍,在考试中赢得时效。当然,前提是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新教材中总共设计了53个实验,其中活动与探究共29个,53个实验中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空间。而在53个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简单化、微型化、生活化、趣味化,很多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如对蜡烛及燃烧的探究中,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稍微得到教师的引导,每位学生都可以相对独立完成。通过课本增设的探究实验,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认为“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由此可见,化学的科研离不开实验室。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充分结合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点,发挥学科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理论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前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比较简单、生活化及较富趣味性的实验必须让学生独立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探究活动经验。而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通过探究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化学的学科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这就说明了科学探究可以作为学习化学的途径,彻底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教学模式。而科学探究必须切合实际,从实际出发。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真正的科学探究是建立在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基础上的有效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通过大胆猜想和假设,依据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经过认真讨论和周密思考,对提出的问题作初步结论。继而制订科学探究计划,设计合理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用品,同时要注意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即必须有较周密的实验计划。一切实验准备完毕后,便可以根据实验计划中的步骤进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并注意认真思考,与实验前的猜想作对比,从中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可以首先通过对同一实验的成员进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其次可以与不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存同求异,再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以便达成共识。还要注重反思,对实验现象存在的不同之处,要认真聆听别人的意见及具体建议,以便在今后的探究活动中有所促进,真正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只有通过正确的探究途径,才有利于化学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在传统教学中,鉴于初中化学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掌握的内容也不少,而学生真正能体验的实验不多,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太喜欢提问题,即使有疑问,也缺乏代表性。而现在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实验,增加了问题情境,这一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抓住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到让学生勤问、多问、巧问。

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进行必要鼓励,而在回答问题中,要方式、方法得当。防止打击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多加提问。通过提供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质疑,从而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教学内容。在探究实验中,也要让学生发现问题。现在的实验已不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而是要求学生对实验探究,发现问题,通过对实验探究以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另外,也可适当制造悬念。“逼使”学生产生疑问。悬念的设置将会引导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对悬念作一番思考,继而动口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总之,我们要适应21世纪的教育方向,教学要进行彻底改革,抛开传统教学理念,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先驱者,教学应更深刻体会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使学生掌握化学技能,更好为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服务。

[1] 国家教育部制订.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胡美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的设计思想和特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 王祖浩.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J].化学教育,2002,(7-8)

猜你喜欢
化学科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护患情境会话
奇妙的化学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