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萍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吴爱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17)
上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要科学把握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把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抓住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避免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交叉和重复;要着力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体会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全国普通高校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根据新课程方案,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合并为一门课,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根据教育部15号文件的精神,该课程名称又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从我校情况看,该课程开设已近四个学年。作为一名“概论”课教师,笔者认为“概论”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讲好这门课,需要统筹安排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笔者这些年来“概论”课教学改革的经历,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是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概论”课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讲授学时中理解并掌握这一科学体系呢?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是关键。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体系,不是一些观点、看法的简单堆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如此,也具有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它们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同属于一个大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它们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有自己特殊的理论构架,也是一个小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照顾到这种系统性。不能因为课时有限,再加上讨论、看教学资料片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影响,只是有选择地讲一下或是点到为止,忽略理论内在的、体系上的联系,从而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把握,影响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理论成果的体系及内在逻辑关系的讲授,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在把握“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这两大理论成果又各有侧重点。其中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贡献主要是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贡献则在于坚持理论创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要思想。
理论教学是“概论”课教学的根本所在。笔者的体会是,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要进行针对性讲解,把重点难点问题讲透、讲明白。相对理论教学而言,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前者是目的,案例必须为理论教学服务,以此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使用上不能喧宾夺主,要选择好案例使用的时机和方式。
在案例的使用上,一定要紧扣理论教学的内容,在讲授重点、难点问题时配合使用。在案例的选择上,则要真实、客观、有针对性,并且要有一定深度,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聚焦大学生感兴趣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以利于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积极地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概论”课第二章的教学中,在说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恢复发展时,可以选择“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案例进行讲解;在第四章的教学中,在谈到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和失误时,可以选择使用“大跃进”的案例;在第七章的教学中,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时,可以介绍海尔的发展历程,并播放“首席执行官”的视频资料等等。这些案例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有较强的针对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时,也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要使命,这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互相促进。知识传授是依托和桥梁,通过知识传授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反过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也会促进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概论”课的性质,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之中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指引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利益观以及由此引伸出来的相关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渠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科学理论,对这些理论如果不掌握,就谈不上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更谈不上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综观当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大部分来自考研的压力(当然不排除部分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真正爱好)。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网络的发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和渗入我国的某些西方腐朽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的民主制度如多党制、三权分立制度,信奉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原则淡化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后的新课程方案包括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内容上看,四门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要抓住重点,避免交叉重复。尤其是在“概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近现代的国情分不开的,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侧重史的角度,而“概论”课则侧重于论的角度,“概论”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在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历程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实践教学环节是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使学生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真实社会、认知社会、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笔者曾经组织部分学生前往参观位于北京大兴区的留民营生态农场进行参观学习。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和座谈,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分析现实社会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取得实效,一定要在事前进行精心的组织、安排和总体设计,要预先选定目标,明确主题,而且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从具体形式上看,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G642.0
A
1001-7836(2012)05-0040-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16
2012-04-09
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PHR201008359)
吴爱萍(1971-),女,安徽宿松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近代政治法律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