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招平
(台州市路桥区成人中专,浙江台州318050)
中职就业现状及促进优质就业的对策
——以台州市为例
陈招平
(台州市路桥区成人中专,浙江台州318050)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为导向”要求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此,通过对台州市近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着重探讨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一些对策,以其进一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中职教育;就业率;就业质量
当前,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及资金投入达到空前水平,我国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利好政策面前,我市积极推行职普比1∶1招生政策,对中职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等,进一步促进了我市中职教育规模的扩张与人数的增长,中职就业率也一路飙升。国家教育部连续五年数据显示中职就业率达到95%以上,我市中职就业率也达到了国家平均水平。数据反映了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说明了中职教育近年的发展态势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然而中职就业情况并非如此乐观。我们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更需关注中职就业质量与稳定性。只有实现中职就业率与优质率的双高,中职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应体现就业率与优质率两方面,既要让学生“好就业”,又要让学生“就好业”。就业率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晴雨表”,关系着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与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优质率反映着职校的培养质量与“产出”水平。笔者通过几年来参与我市一些职校中学生就业推荐工作经历,对中职就业情况大致概括如下:
1.近年来我市中职就业情况
(1)招生、就业人数:近年来从我市招生情况看,2009年,全市中职招生29 546人;2010年28 163人;2011年27 584人。对应的就业人数(含升学数)2009年23 750人;2010年25 708人;2011年27 781人。几年来的中职就业率已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维持在98%左右。
(2)就业去向:就业人数中约65%进入我市各级各类民营企业;20%进入个体私营企业;5%左右回到家中帮扶或待业;10%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其中,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数占绝对比例,约占总数的95%以上。
(3)容易就业的专业:加工制造类、土木类、信息技术类专业较容易就业,其中加工制造类占绝对优势;另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与群众生活的改善,对物流、营销、旅游、酒店管理、化妆摄影等专业需求量较大。
(4)专业对口情况:首次就业时,近一半毕业生存在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现象。其中加工制造类专业对口率较高,但女生90%会选择转岗;另财会类、信息类、营销类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就存在专业不对口,再次就业时专业对口率更低。
(5)平均工资水平:顶岗实习期大部分工资水平(包括加班工资及其他福利)约在1 000~1 500元;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大部分工资维持在1 500~3 000元水平;在后续两至三年中,工资最大增涨幅度约在500~1 000元水平内。
(6)劳动保障情况:80%中职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用人单位未替其交纳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大部分未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环境及生活环境也较差,有的甚至缺乏基本劳动防护措施。
(7)就业稳定性:20%中职生在试用期内辞职或被工作单位辞退;一半以上中职生在首次工作一至两年内多次更换工作。
(8)就业推荐渠道: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学校、家人、中介等渠道推荐就业,其中80%学生是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其次是靠家里亲戚朋友推荐就业。
(9)较受青睐的中职生特点: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吃苦肯干、遵纪守规的中职生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其工作稳定性与工资水平会高一层次。
2.高就业率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尽管我市中职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数据背后隐藏着几大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是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存在质疑。目前,很多职校为了政绩工程、任务工程和效益工程,盲目追求就业率,在统计数据时,认为将学生送出去就算就业,吹嘘100%就业率,忽视了就业反弹问题。部分中职生在首次就业一两个月内就辞职或被辞退回家待岗,存在“被就业”现象。
二是社会认同感低,就业层次低。目前社会上还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教育的观念。多数人眼里,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中职生是“淘汰产品”。尽管大量能实现就业,但用人单位对其技术含量或素质要求较低,一般安排从事一线的、简单的、体力劳动密集岗位,充当低级“蓝领”,有的与农民工并无多大差别,职业地位普遍较低。
三是专业不对口,稳定性差。因用工方的低层次需求,学校的急于推销,学生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偏低,导致大部分学生“岗非所学”、“学非所用”,偏离了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向。另外,频繁换岗与跳槽,像浮萍与落叶一样飘忽不定,这既不利于企业长期用工,也不利于学生长期职业规划与价值的实现。
四是薪资报酬低,劳动保障缺失。薪资报酬与劳动保障水平是中职生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与农民工相差无几的待遇,使中职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也在挑战着中职教育意义与价值。
五是转岗与再就业能力低,晋升难。中职就业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特长,而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缺乏转岗就业、跨行就业和再就业的基础。有些虽能对口就业,但因其综合能力有限,长期职业规划缺失,后续职位晋升与加薪比较困难。
影响中职就业质量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学校、社会等诸方面因素。
1.学生方面
2.学校方面
表现在:一是就业指导片面。目前,大部分中职校仅开展择业前的技能培训,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职业指导,忽视学生的择业指导、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狭隘,手段单一,更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机构与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长期跟踪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不匹配,专业结构不甚合理,新兴专业发展不快、骨干专业优势不够明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养模式过死,教法呆板。硬件设施跟不上,课程开设偏离,教材陈旧,实用性不强。致使学校“产出”低下,“最终产品”质量欠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3.社会方面
表现在:一是企业用人标准、用工制度限制;二是社会收入分配制约;三是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等。
当前,我市提出要使中职就业优质率(指专业对口、稳定性高、劳动报酬优)达到60%的目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更应冷静思考与理性分析,找出解决措施,促进我市中职教育长期、持久发展。下面笔者主要从学校方面谈几点看法。
1.认清形势,正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控制电机使转盘以非常慢的速度旋转,验证只有当天线与LC谐振器处于正对位置时,读取天线端电压信号幅值达到最低值。系统中采用的开发板的晶振为50 MHz,当200 Hz脉冲激励驱动电机即电机转速为1 r/s,示波器与仿真读取天线端电压幅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当电压幅值达到最低值时,LC谐振器与天线处于正对位置,因此理论与实际相吻合。逐步改变电机旋转速度,对LC谐振器与天线进行耦合测试,验证该测量方法的可靠性。
中职学校在高就业率背后应看到职业教育的几大优势:一是职业缺口较大,市场供需不平衡。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结构中,中专及以上学历高技能型人才、初中以上学历低技能劳动力、初中及以下学历无技能高龄劳动力各占市场比例的30%∶30%∶40%;而社会需求比例却为50%∶40%∶10%,这反映出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二是国家的大力扶持。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资金投入、政策倾斜都是空前的,这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前景乐观。面临新形势,我市各中职学校更应分清利弊,坚信发展道路,正确定位。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职业道德。而普通教育是培养工作生产中理论型、学术型人才,使受教育者掌握某一领域的文化知识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对待,在发展思路、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是对学校的定位。市场上职业技能型人才呈梯队结构化形式,有掌握一般技能农民工、中职生、高职生等,他们在学历层次、职业技术、能力掌握的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别;培养的载体有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学院、中职校、高职高专学校等不同机构。因此,中职学校更应对自身职责与办学思路进行理性分析与定位,了解各层次技能人才特点,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三是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2.立足市场与学校实际,优化专业,提升人才与市场的适应度
专业设置关系到中职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服务地方经济水平,因此要慎之又慎。当前,我市经济已形成由“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基础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摩配件、模具塑料、医药化工、缝纫设备、家用电器、船舶制造等为主导,以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涌现出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其中加工制造业仍为我市基础产业。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中职校更应合理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新格局。
专业设置应注重调查研究,立足市场需求。中职校要围绕当前我市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新农村建设等领域,聘请我市企事业界的专家、经济理论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等,组成专业社会调查委员会,充分调查我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情况,社会职业分布特点,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职业与专业关系,对社会需求作出比较客观、科学的判断,适度超前预测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作好专业设置规划。
专业设置要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资源。职业教育投入成本较高,各中职校除了要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因素外,还用充分衡量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人与专业理论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合理开设专业。
专业设置应注重“创特色,扬优势”。各中职校应根据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及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精品专业思路,开设与发展各自重点专业,形成各自特色专业格局。
3.激发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教育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人才培养模式[1]。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解决了学校设备缺乏、陈旧的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成立由行业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和制定培养方案、招生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评价制度等,保证了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校企合作,实行“请进来”、“走出去”人才交流模式,即将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技术工人请到学校当客座教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同时派中职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实践,既解决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难题,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2]。实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建立动态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当前,各职校更应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与吸收更多企业与其合作,并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双赢。建立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教育和监管。
4.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各中职校更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一是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坚持“能力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对学生以遵纪守法为重点的行为规范教育和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课程设置应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基础性表现为综合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职校应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写作、社交能力、职业道德、组织纪律等的学习,加强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结构、岗位职责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用性表现为专业岗位技能的学习,内容上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尽量运用企业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三是教学方法上应灵活选择,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与手段进行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做到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多开展一些寓教于乐课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软硬件投入。中职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知识更新,加大聘请非师范类社会人才。另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加强学校专业性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验条件,更新教学设备等。
5.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构建全程就业服务体系
广义的就业指导应包括择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针对当前中职校普遍实施的仅对学生就业前的技能培训现象。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作用与意义,确立其地位和任务,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与就业质量的提高[3]。
根据就业指导内容,采取分阶段实施的办法。一年级应加强学生专业认识、职业岗位认识,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与要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职业心理;二年级加强自身认识,充分认识自己个性特点与专业特长,查找个体能力水平与职业岗位的差距,不断改进提高;三年级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加强就业前的方法与技巧训练,帮助学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等。
改进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改变临毕业时“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灌输”式教育模式,开设全程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全程中,动员全员参与;另改变传统就业指导课以政治教师或是班主任兼任的模式,挑选具有就业指导资格的教师任教[4]。
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职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就业指导服务网络,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组织人才交流,提供就业政策、职业咨询等个性化指导服务;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跟踪及统计公告制度,对毕业两至三年学生进行跟踪服务,为其提供再就业机会。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统计,并将结果公告社会,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中职就业状况,为各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6.加大鼓励与帮扶力度,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
台州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是股份制经济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创业土壤与氛围,中职校应进一步激发中职生的创业热情。一是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创业工作室,激发中职创业热情,跟踪创业过程中的服务指导,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与创业艰辛,同时也感受创业的快乐,增强创业的信心。二是对创业的鼓励。学校要广泛宣传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的典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有创业热情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资金援助。三是建立“师徒”结对制度。学校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与有创业意向学生结成“师徒”对子,使学生能够较快地走上自主创业的轨道。
[1]徐学飞.浅谈校企合作[J].职教论谈,2003,(18).
[2]刘欣.高职产学研结合特色定位与运作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3]杨百梅.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
[4]韩莉莉.当前中专教育的班级管理误区及对策浅析[J].文教资料,2006,(5).
Current Statu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Employment and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Good Quality Employment——Case Study of Taizhou
CHEN Zhao-ping
(Adult Secondary Education of Luqiao District,Taizhou 318050,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mployment-oriented,which requires we make increasing employment rate and employment quality as the goal,the quality market expects of talents as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goal.Therefore,this paper analyzes Taizhou's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employment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feat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employment rate and employment quality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employment rate;employment quality
G718.3
A
1001-7836(2012)05-0022-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09
2012-04-09
陈招平(1961-),男,浙江台州人,校长,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职教育研究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