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赵逸民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南海击波 丝路论道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张 华,赵逸民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始于汉代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是南海区域各国间友好交往的纽带,在中外关系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与陆上丝绸之路研究相比,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相对来说人员较少,而且比较分散。2011年4月25日-26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海南省海洋文化学会共同主办,海南师范大学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1年南海文化学术论坛: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四十余篇,还邀请了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南炳文先生作了关于明朝对外政策的报告。围绕“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会议代表思想活跃,讨论深入。这次会议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讨论主题突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与会代表关注的重点。在会议所收到论文中,有二十篇左右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张一平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影响》系统论述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在整个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与重要性。阎根齐的《论南海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深入分析了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指出“海南岛是古代中国人向南海航行探索的首站”。张朔人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变迁及其对海南影响》,根据海流的特点,充分讨论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航线的变化及其对于海南开发的影响。邢寒冬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南华侨的分布》一文,通过对海南人出国的线路、海南华侨分布的分析,指出海南华侨多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南洋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发展关系密切。郝思德的《试探西沙北礁水下文物所揭示的历史信息》,通过对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及出水文物的文化特征、时代等问题的分析,指出北礁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遗存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丘刚的《从海南岛出土文物看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从考古的角度肯定了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讨论范围广泛。本次研讨的范围主要以海南及南海区域为中心,有些论文探讨海南与南海周边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胡素萍、朱军舟的《琼海关与近代海南社会变迁》一文详细介绍了1876年琼海关设立后对海南社会经济、海口的城市化以及对海南近代化的影响。王超杰的《论海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分析了当今海南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法律保护问题。谢贵安的《从<清实录>看海南的海运与海盗问题》,通过《清实录》对清代海南的海运与海防所作的记载,探讨了从清初到清末海南的海盗问题以及清朝军队的各种剿匪行动,史料翔实丰富。赵全鹏的《我国历代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的活动》一文,介绍了自古以来我国渔民在南海诸岛的活动情况,指出南海诸岛所发现的一些渔具甚至可以上溯到史前时代。袁澍的《民国时期的南海》,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所采取的种种措施。许全胜的《与时俱进,掉臂独行——论中国南海学的开拓者沈曾植》一文,介绍了晚清民初的学者沈曾植,以及他对南海史地的研究为我国早期南海研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施雪琴的《郑和形象建构与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一文,探讨了郑和形象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分析了东南亚华族的文化特点,进而探讨了当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问题。张一平的另一篇文章《清朝前期海南与越南大米贸易的背景及其影响》,以鸦片战争前海南和越南之间的大米贸易为例,探讨了大米贸易对促进双方贸易发展、维护南海区域多边贸易正常化、推动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张天政的《1940年法国扣留我外运矿砂事件述评》,详细论述了抗战时期法印支当局扣留我外运矿砂所引起的交涉事件,这起事件从侧面揭示了1940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对于当前南海问题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些论文涉及到了中国的其他海区和地区。徐晓望的《隋唐宋流球与台湾北部的十三行文化》,研究了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琉球,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认为唐宋时的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王慕民的《新航路开辟后宁波双屿港的勃兴与南海东海贸易圈的沟通》,指出新航路开辟之后,由于欧洲人的东来,使宁波与南海的商贸联系加强,宁波沿海的双屿港一度成为中国与南海诸国海上贸易的中心。薛正昌的《丝绸之路与固原》,介绍了宁夏固原的陆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及保护情况。
有几篇文章是围绕着海外华侨展开的。蒲晶和甘奇的《吧城华人社会中的女性——以<公案簿>为中心的个案探究》,依据吧城公堂所保存的档案文献,指出在清代的吧城华侨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要高于中国国内。严春宝的《海外华人林文庆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考察新加坡华侨林文庆与孙中山的关系,唐若玲的《海南华侨与宋耀如》分析了文昌华侨宋耀如与孙中山的特殊关系,两篇论文都说明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体现多角度、跨学科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多角度和跨学科的交流。晁中辰的《明成祖为满剌加封山勒铭史事考论》,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出发,对《明太宗实录》中的一段碑文进行了考释,为我们揭示了明朝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林敏的《义净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书名变迁之小考》,以不同的版本为依据,考证了记载7—8世纪印度、南亚、南海区域历史的义净著作的流传以及书名的演变过程,并且对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提出了异议。李青会等人的《中国出土的古代钾硅酸盐玻璃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则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分析了从战国到汉唐时代中国各地出土的玻璃器,指出其中有不少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陆芸的《墓碑与历史》根据福建泉州等地发现的古代穆斯林墓碑的特点,深入探讨了海南岛发现的穆斯林墓碑,提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邹振环的《〈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则通过分析《西洋记》这部二三流晚明小说的刊刻情况,探讨了清代中国海防危机中“郑和意识”的复活,将古代文学、中外关系、社会心理等不同的领域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还有几位学者的研究视角比较独特。万明的《晚明东砂西珍考:海上贸易结构变化探折》,从晚明人的东西洋概念变化着手,通过晚明与明初商品结构的比较分析,认为西洋贸易结构变化不大,东洋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白银的大规模输入。该文进而认为,这种变化与明代白银货币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指出,在全球化开端的时候,中国社会变化与世界变革是紧密相连的。龚缨晏的《早期欧洲地图上的海南》,以欧洲人所绘的大量早期地图为例,指出马可·波罗是最早把海南岛介绍到欧洲的人;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是最早标出海南岛的地图,进而考察了地理大发现后海南岛在欧洲地图上的不同表现,该文结论是早期欧洲地图说明南海属于中国。耿昇的《明末西班牙传教士笔下的广东口岸》一文,介绍了明朝末年一位鲜为人知的来华耶稣会士——西班牙人亚德里亚诺·拉斯·科尔特斯。1625年科尔特斯在广东沿海因沉船事件在中国海岸漂泊近一年,《中国游记》是他在华居住的产物。与其他耶稣会士不同的是,科尔斯特在书中对明末中国社会的阴暗面描述较多,对广东海岸特别是对潮州府、肇庆府、广州府和澳门的记述甚为详细,其史料弥足珍贵。耿昇的论文不仅介绍了海外重要的学术信息,而且还通过这一实例表明,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南海问题,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海外文献也是重要的资料。高凯的《从汉唐时期佛教的传播蠡测中国麻风病的分布规律》,探讨了麻风病分布特点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将麻风病分布与佛教的传播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切入角度可谓特别。
第四,高度关注现实。海南濒临南海,关注南海问题是这次会议的突出特点,与会代表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张绍铎的《新中国对南海问题的认识与对策》,依据外交部解密档案,梳理了1949-1965年新中国对南海问题的认识及制定对策的过程。胡素萍的《冷战以来美国对南海政策的演变》一文比较全面地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及政策的演变,指出“美国已成为影响南海问题的最大外部因素”,进而分析了南海问题对中美关系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祝曙光的《朝鲜战争、南海争端与中美的相互理解》把南海问题置于整个中美关系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特别探讨了朝鲜战争对南海问题的影响。他认为中美双方必须加强沟通,只有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核心利益与思维方式,才能减少矛盾和冲突,切实担负起维护南海乃至世界和平的责任。沈岩的《马尾船政的海权启示》通过对清朝末年福建马尾船政的研究,阐述了提高海权意识、加强海防建设、落实科技战略、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会议期间,代表们对继续推进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南海区域研究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建议。许全胜提出应建立“南海学”,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王政尧建议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2014年海瑞诞辰500周年的契机,通过宣传海瑞来进一步发掘和宏扬海南的历史文化,丰富南海区域文化研究。
总之,这次研讨会的特点是学术性强、讨论角度多、范围广、跨学科、现实意识强烈,对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及南海区域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正如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龚缨晏在学术总结时所言,这次研讨会是国内学术界对于南海丝绸之路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一定能够促进今后对于南海丝绸之路以及南海区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An Overview of“The Symposium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t South China Sea”
ZHANG Hua,ZHAO Yu-m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K2
D
1674-5310(2012)-01-0164-03
2011-6-11
张华(1983-),女,河南禹州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赵逸民(1974-),男,河南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南古代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