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梅
(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谈种类量词“款”
冯冬梅
(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种类量词“款”是在自身词义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量词,它在语义类推、词汇转义和方言接触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而来,具有表示种属类别、区分式样的语义特征和表数上非止一个的意义。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从服装、食品不断扩展到饰品、高科技商品、日常生活电器用品等其他类别,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计量种类的用法仍在不断扩展。
种类量词;“款”;对外汉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有留学生提问“这件衣服”、“这款衣服”、“这种衣服”中的三个量词在使用上有何区别?“挑战汉语”系列教材《初级汉语精读》(第三册)第十九课对课文一《货比三家》出现的语言点“售货员介绍说,这款羽绒服质量很好”、“我到银台付了款,买下了这件羽绒服”的解释是这样的:“这款羽绒服”的“款”是表示事物群类的量词,而“这件羽绒服”的“件”是表示事物个体的量词,又如“这款女式毛衣非常受欢迎,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件了”。对外汉语教材的解释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款”作为种类量词称量服装时与个体量词的区别。
“种”是表示类别的典型,“款”表群类,与之有何异同?泰语和印尼语同样有丰富的量词,与汉语相比较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些疑问是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一个关键。另一个问题是,在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款”主要是用作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关于“款”的量词用法,前人的研究只限于在字典、词典等辞书中列出该义项并举出一两条使用例子,如张向群、[1]李行健、[2]郭先珍、[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4]等,初步概括了“款”的量词用法,并反映了“款”从表序量到表种类量的转变。“款”用作种类量词越来越普遍,但是工具书的收录只是简单说明,至于“款”的种类量词语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如何发展得来,与名词性成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选择关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款”的量词义项越来越丰富多样,并成为种类量词的一个新成员进入现代汉语量词系统。
“款”的本义是虔诚叩求赐福,引申泛指虔诚、诚恳、诚心归服、热情招待;由真诚款留引申为缓慢;由祷告叩求借用以表示敲击;古代祭神问卜必伴有甲骨刻辞,故发展指钟鼎彝器上铭刻的文字、书画书信上的题名,引申指样子,又引申指分条列举的事项、条目。[5]“款”至此已发展出了量词用法。现代汉语大量使用这个义项,表示次序范围义,数的意义上表示整体之中所包含的部分量。马庆株[6]称之为“次第范围量词”,属于序量词,常与“条、节、章、编”等一起称量法令、规章等的分项列目。如:“税法第一条第一款”。
我们从语义基础和词义演变角度进行考察,发现“款”发展出表示种类意义的内部来源主要是自身积淀有式样义和经过次序义转移。
1.式样义积淀
先来看与“款”组成的一组词语及其在《汉语大词典》的释义:
[款式]格式;样式[款制]式样[款样]
款式;式样
这组词语具有一个相同的意义:“式样”。这个意义主要是由语素“样”来承担的,但“款”的语义中也必定积淀有式样义,这样才能和“样”组合起来表达“式样”。根据张博研究:“具有某种语义聚合关系的多个词常常发生方向一致的对应性引申、分化或虚化”。[7]“款”和“样”有共同的语义成分,属于同一词场,他们在同一词场中,一个词受另一个词的影响产生了与其相同的用法是极有可能的。“样”是典型种类量词,常用语义是表示种类,“款”与之组合,受影响而类推产生了种类义。“款”自身特性里积淀有式样义是“款”得以发展出种类义的语义基础,“款”表示种类通过语义类推而来。
2.次序义转移
量词的各种用法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款”用作序量词和种类量词,两个义项之间也是相互有联系的。
请看下面的例子:
[1]该公司最新推出的五款运动衫,很新潮,也很便宜。
例子中“款”用作量词,不表示序列和顺序,业已转化为表达类别。这个转义具体是怎样发生的?何杰认为“量词的转义现象是发生在词义微观层次的结构项之间,并以义项为变化单位,在基本义项的某个义素上派生出新的义素”。[8]序量词“款”的“次序”义素淡化了,而“整体之中所包含的部分量”这个凸显组成内容的义素从内容转而强调类别数量,凸显各个组成部分自成一类的差异。如“五款运动衫”,计量的是共有几种运动衫,而不强调是第几种。在认知语法学上,“款”这部分义素的认知转移,实际上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过程。也就是说,转喻机制促动是“款”发展出种类义的根本原因,次序义转移是“款”表示种类的本质来源之一。
方言接触是一个重要外部来源。“款”受港台方言的影响,把方言中表达种类的用法直接吸收过来,从而具备与方言用法相同的语法功能。
在港台方言里,“款”的用法就是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种”、“样”,黄丽丽等编写的《港台语词词典》[9]收列了这个义项。“款”对事物的区别分类性强,描述性和形象性也强。
港台地区的小说、影视、流行歌曲等文艺作品在大陆广为传播,流行于其中的词语也广为大众所接受。我们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出版物上作搜索,发现和港台方言一样用“款”表示种类的用例相当丰富,这足以说明方言种类量词“款”已经进入了普通话系统。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与方言接触是“款”发展出种类义的契合性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量词“款”在自身语义基础上通过语义类推和词汇转义,在方言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表示种类的用法,并日益扩大适用范围。
探究义项来源,还不足以真正揭示量词“款”的性质功能,必须全面分析“款”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情况,揭示选择规律。
种类量词是用来计量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类别的。“款”用于款式的类别,凸显事物类别的形成所依据的样式特征。“款”具有四方面的语义特征:表示种属类别、表示对象通用、表数“非止一个”、表示区分式样。前三个语义特征是种类量词的基本语义。根据邵敬敏[10]对量词的语义特征分类,种类量词属于非外形特征类的专指型,用来计量种类,在语义组合功能上是通用型的,较普遍地适用于若干对象。从数的意义上,种类量词制约的性质是类指的,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来,在认知中不单只有唯一一种形式。另外,“款”的语义虚化程度还不够强,因词义的特定性,往往具有区分式样、描绘款式的功能,有较强的描写性。种类量词与名词组合相对地说是比较开放的,但是名量搭配有一定的倾向性,与“款”有共同语义基础的名词性成分更容易被“款”选择。
“款”表示种属类别,最初多用于计量服装和食品。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文语料来自北大语料库及人民网等搜索到的书面材料),发现“款”用于计量高科技商品比用于计量食品还要广泛。“款”的组合范围日益扩展,根据语料,我们对“款”常与哪些词组合,不使用于哪些词进行粗略分类,并尝试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根据所搭配对象的类别,分成以下几个类:
A“款”称量衣物 B“款”称量食物
C“款”称量饰物 D“款”称量用物
E“款”称量文化产品 F“款”的边缘使用
“款”选择的名词性成分既有生活物质类,也有文化产品类,既有具体事物,也有抽象事物,甚至出现了离开名物而接近动作的扩展方向。
1.“款”称量衣物
衣裤鞋帽,手套裙袜,一般都有款式的区别,对衣物的称量,可以计件,可以分码子大小,还可以从款式上分类,从类别上称量,以强调同一款式有别于其他款式的“式样”。
请看下面例子:
A.一款军帽一款西服一款高跟运动鞋
B.一款秋装一款男装一款皮革时装
C.一款衣服一款服式一款服装
A组搭配成分是具体事物名词,无论是单件的、休闲运动的、御寒挡风的,还是成套的、正式场合的、漂亮时尚的,只要是人身体上穿戴的衣物都可以用“款”来计量。
B组搭配成分是按照穿用季节、穿衣者性别等归类指称服装的名词。“皮革时装”是按照制作服装的材料分出的类,但是我们不说“一款棉布时装”,主要因为时装以时尚为主,皮革昂贵、时尚,而棉布较为普通。我们还经常说“一款童装”,儿童装是按照穿衣者的年龄段划分的,但是很少说“一款老年装”、“一款中年装”,可能是因为中老年人的衣服在大小、式样上的区别没有儿童的区别那么大,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分开强调。
C组的搭配成分是上位概念名词。穿在身上遮蔽身体和御寒的东西都是“衣服”;“服式”指服装的式样,囊括了各种各样的款式;“服装”是衣服鞋帽的总称。
这些服装类的名词性成分是种类量词“款”的最基本选择,衣服是基本生活用品,在现代生活中,服装的款式丰富多样且更新变化快,常常需要从款式类别上给以特别指称。衣物类名词是稳固的、常用的,在思维上具有优先性特征,提起表示式样类别的量词“款”,人们常常首先想到衣物。在语言历史发展中,这些服装类名词最早接受“款”选择,并从未间断。“款”修饰衣物名词并不是随意的,较多地、较容易地和上位词搭配使用,主要是因为上位词概括性较强,在不需要具体直观的情况下更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而具体的下位名词需要语境的限制,必须根据语篇和语义的需要来选用。
2.“款”称量食物
请看例子:
一款时鲜菜 一款新酒 几款水果月饼 几款海鲜
食品一般都有品种的区别,同一类食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性状、口感或制作成分。在认知上没有品种分别的食品不能接受“款”修饰。我们一般不说“一款西红柿”、“一款西瓜”,是因为我们在认知观念中就只承认一个类而已。因此,只要名词所代表的食物可以在认知中分出种类,存在上不是独一无二,它就有条件与表示种类的量词搭配。
3.“款”称量饰物
服装是穿在人身上的,首饰是佩戴在人身上的,化妆品是描抹在人身上的,都是人类打扮外形用的物品,款式丰富多样。
请看下面的例子:
A.一款首饰 一款珍珠 一款项链一款发夹 一款手镯 一款手袋
B.一款香水 一款嗜喱修护霜 一款黑色口红
A组选择成分是首饰,和服装类一样,因数量的众多和款式的不同而分门别类;B组是化妆品类,可以从味道、制作成分、性状和颜色等分“款”别类。
4.“款”称量用物
办公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是“用物”。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根据这些用物的某方面特征划分小类,其中虽有可能出现特征交叉,但并不影响结论的合理性。
(1)“款”称量高科技商品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款轿车 一款客机 一款笔记本
一款手机
一款时尚品位的腕表 一款特别造形的眼镜 一款机型
“轿车”、“客机”、“笔记本”、“手机”是现代高科技消费品,档次高,价格不菲,有品牌、功能等不同的类别。“表”以前常用量词“块、只”,仅称量了外形和数量,大多是普通的表,但是“一款表”凸显了这个表的价格昂贵、款式时尚,有品位,有档次。“眼镜”多用“副”来计量,凸显两个镜片,强调功能性部件。[11]但是“一款眼镜”给人的语言信息与亮点不在功用,而在造型款式。“机型”的名词结构可以概括为“X型”,通过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以事物的造型式样代表整个事物,并由此而上位概念化。又如:一款发型、一款户型、一款车型、一款造型。与此相似的有“X式”,如:一款发式、一款服式。
(2)“款”称量家庭日用品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款洗衣机 一款美的燃气灶 一款108升的冰箱
这款彩电 这款传统电饭煲 这款老式桌扇
洗衣机、彩电等是家用电器,也都属于科技产品,是高档生活日用品。在家庭生活用品中,只要是档次稍高的都可以说“款”,如:“一款微波炉”、“一款沙发”、“一款灯饰”、“一款时尚健康的居室门”、“一款时尚炫丽的厨房用品”,但是低级的、比较普通的生活日用品却不用“款”计量,我们都不说“一款扫把”、“一款饭桌”。“款”不选择档次低的普通事物,原因可能是“款”受词语“款式”、“款项”的影响而产生了要求有档次的语义。这些高科技消费品、日用品是“款”对名词性成分的主要选择,用例丰富,使用灵活。
5.“款”称量文化产品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款宣纸 一款儿童挂历 一款仕女图
一款假邮票 一款引起轰动的游戏
一款经济热点培训课程
这些和“款”搭配的名词性成分带有文化性质,因此并不全面地统称为“文化产品”。“款”大量使用于物质生活用品,用于计量这些文化性质的事物也能很好地标示这些文化事物某方面的独特性质,强调与同种事物相比较而得的差异性并因此而自成一类。从物质扩展到文化,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过程,这些文化事物名词是“款”对名词性成分的引申选择。
6.“款”的边缘使用
“款”较普遍地使用于称量事物,但也出现了称量抽象事物、称量动作心理以及称量人体特征的边缘用法。
(1)“款”称量抽象事物
抽象名词所指称的概念无法进行具体的逐一计量,可以通过强调其内部的特殊性来称量这一抽象事物。抽象名词除了受不定量词“点、些”修饰外,一般只能和种类量词搭配。“款”不但修饰上述各类具体的或上位的物质名词,也修饰抽象名词。如:
[2]对方却突然弱化了那款神奇的软件功能。
[3]名为“太平洋海湾”的一款描绘跳跃、温驯、善解人意的海豚洋嬉水的可爱景象。
(2)“款”称量动作心理
请看例子:
[4]随着这预言而来的恐惧不止一款:他会酗酒闹事,会调戏妇女,会勾结土匪,会引诱年轻人学坏……
“款”主要用作名量词,而如例句所示修饰动词,是个超常用法,是“款”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典型种类量词也有类似的边缘组合,如“慢跑也是一种跑”。表示种类的用法离开名物而接近动作,这一方向的扩展仍有待言语实践的检验。
(3)“款”称量人体特征
请看下面的例子:
[5]另一款充满夏天气息的“游泳健儿”将游泳运动员在竞赛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6]吴秀波作为中国电视剧舞台唯一一款“中年文艺范儿”演员,他在四十岁才走入我们视野。
[7]一款子袅娜纤细的身段,一腔子温柔妩媚的嗓子。
例[5]、例[6]和例[7]是对人进行归类的结果,把性格、气质相同的人归作一类,按身材特征的高矮、胖瘦也可以分成若干“款式”的人。
“款”选择的搭配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形成一个“款”范畴。这个范畴从物质生活产品扩展到文化性质产品,从具体事物名词到上位概念词语,从与人身体、生活相关的物品扩展到人自身,体现了人的认知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的认知规律。“款”范畴化的过程是从原型成员“服装”开始的,然后到“饰物”、“用物”等其他典型成员的近距扩展,再扩展延伸选择抽象事物、动作心理和人体特征这些边缘成员。范畴扩展的促动因素是隐喻:数量上非止一个、式样上可以分出不同类别的相似性。这些可以分出若干类别的,不单只有唯一一种形式的事物,大多数还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档次不低或造型式样有点特别。太平常和太普通的事物通常不被“款”选择,这是量词和名词相互选择的倾向性,与“款”积淀的语义基础有关。“款”对于范畴内的所有成员也不是同等选择的,总的来看,越上位的概念越容易接受“款”选择。
上文细致考察了“款”用作种类量词的语义来源、语义性质和选择搭配规律,并在种类量词体系中结合认知语法学尽量做到较合理的解释,这对于进一步揭示种类量词的性质、研究种类量词修饰名词问题、重新构建现代汉语量词分类系统以及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把“款”列为甲级词;在新HSK词汇大纲中没有找到量词“款”的条目,但与之语义相关的名词“款式”是新HSK六级重难词汇。可见,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到汉语测试都应重视量词“款”的教学与设计。种类量词特有的种属语义是区分“款”与“件”等个体量词的重要依据,而“款”作为一个种类量词非典型成员,其自有的强调款式和区分式样的语义又是区别于其他种类量词的特征所在。我们进行对外汉语量词教学,除了讲解量词的语义特征,还需要从名词搭配方面充分展示量词的使用。在具体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设计“款”范畴的教学。如果留学生水平较低,我们只需展示范畴中心成员,如“衣物”“饰物”类;如果学生水平较高,或者在知识的系统讲授阶段,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示“款”范畴化的过程,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有助于留学生全面而又深入地掌握汉语量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泰国和印尼留学生做了个简单对比调查,发现泰语和印尼语都有表示种类且凸显款式的量词。泰语在称量不同事物的类属且强调式样时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款衣服”用“ΙΙЦЦ”,“一款手机”用“SЦ”。印尼语表示种类且凸显款式的量词是“model”,但名词搭配没有汉语量词“款”的范畴宽,一般不用于食物类。在今后的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比较法,让留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汉语量词“款”的使用。
[1]张向群.写作量词描写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5.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288.
[3]郭先珍.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85.
[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4.
[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77.
[6]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24.
[7]张博.汉语实词相应虚化的语义条件[J].中国语言学报,2003(9).
[8]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9]黄丽丽,等.港台语词词典[M].合肥:黄山书社,1997:285.
[10]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11]宗守云.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世界汉语教学,2007(4).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A Talk on the Category Quantifier“Kuan”
FENG Dong-m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As a quantifier grown out of its own meaning,the category quantifier“kuan”has developed under the mutual impact of the semantic analogy,the transferred meaning and the contact with dialects,thus having acquired the semantic features for signifying species classes,distinguishing styles and indicating more than one in number.As such,the use of the quantifier in the choice of nominal compoents has constantly expanded from clothing and food to other categories such as ornaments,high-tech goods,and daily electric appliances.In short,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its usage of type measurement are in constant expansion.
the category quantifier;“Kuan”;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 learners
H14-53
A
1674-5310(2012)-01-0143-05
2011-05-15
冯冬梅(1984-),女,广西博白人,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
(责任编辑田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