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市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立论的根据在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存在表现为类存在,人类经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人的本质力量也应随之不断地完善发展。所谓“本质”,是指一事物或一过程区别于他事物、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要确定一种事物或者其运动过程的本质,只有把它放在与他事物、他过程的关系比较中去考察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者其他过程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作为人的力量,是人作为社会人实现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和类存在与发展的力量。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是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的而且是重要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具备了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两大基本条件: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除了人的异化的根源;二是从普遍意义上讲,全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具备了以审美的方式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基本的物质条件,群众向善向美的意识普遍增强,社会美好事物大量涌现,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最大的优势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审美情趣密切地结合起来了,这实际上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尺度更为严格和具体了,因而更具有实践价值。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表述堪称经典,他不仅关注人的本质力量,而且强调要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反复强调要注意积累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新鲜经验。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难发现,他经常把人与动物进行比较,其实他是在通过比较抽象出人的本质。他反复告诫人们,人是万物之灵,人必须注意与动物间的本质区别。在文章中,马克思经常使用“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等词语,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他对人的本质做了这样的阐释:人的本质属性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形成的,人怎样超越动物界,人就怎样进入了自己的历史,而形成了自己的本质。综合起来看,马克思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的本质力量及其建设情形:第一,在历史和社会中,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决定性条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这一概念具有深广的实践意义,他解释说,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即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真正属于“人的”劳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类能动的类生活”。[1]这表明,劳动是人类目的树立和目的实现的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这种劳动不仅创造人的生存手段,而且创造人的崭新的生存目的;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人的更高境界的需要,这种创造常常表现为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条件、方式、目的等及其组合,是劳动得以实现的能动因素,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成果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人们进行劳动的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基础。第二,意识是体现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强调了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思维、思考和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方面,人要将这些本质因素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和发展上。第三,人的本质力量建设要注意个体和整体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了生产等社会实践活动,人类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与他的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力量,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要与许多人合作,这种结合其实是有意识的,必须寻求适当的方式。马克思强调指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之外,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并不是历史运动的力场,也不是盛装人类的呆板的容器,它本身就是人的表现,人的活动及其后果的总和,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对象。马克思进而分析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其所以是心理学,就因为它作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类进行创造的人工器官,是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由的现实的证明。工业如此,人的一切其他创造物、宗教、艺术、法律、政治经济结构等等社会方面及其总和,莫不如此。人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感情和他和理性,在这个他所创造的、外在于他的世界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东西,他和这个世界都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产物。他作为主体拥有这个世界,并参加在这个世界之中,被这个世界所创造,也创造这个世界。正因为如此,人的本质力量必须体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我们必须注意理解和区分,美感具有与科学和逻辑不同的直觉性质,既是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反映,也是美的具体形象性的表现形式。人的本质力量建设要求人们注意审视人的生存与社会实践之美,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说,人要从审美的崭新视角对待自身的生存,人的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今天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实际上就是强化对人的情感关照,以形象逼真的手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精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密切地联系起来。使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手段更加新颖,效果更为显著。第二,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有利于强化人的正义感,促进人们朝着向善向美的方向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服务的不是某个社会机构的利益,而是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于客观,客体对象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是美的产生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全过程”。[2]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因为它为人们的行为确立了符合共同发展的审美规范,因而能够对所有人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指导。第三,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对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创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是引导和制约人们情感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增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对这三方面的审美效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使之运用于实践中去。第四,有利于促进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审美理想,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整合、改造,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五,对世俗观念具有纠偏的作用。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对中外传统的审美观念及现实中的各种负面行为具有明显的纠偏性质,即是说,这种育人方式,首先在于“审”,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世俗的、迂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纠偏功能,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我们应从理论上关照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研究,创新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其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的美感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个阶段又是由人类的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所决定的。[3]如前所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在普遍意义上使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本质力量建设的良好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我国社会美的事物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向善向美的要求空前强烈,我们必须顺应社会美发展的这一历史潮流,通过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进一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向上审美意识的社会心理认同,同时满足群众的审美新需求。第一,要在社会心理层面营造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良好氛围。从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社会历史渊源及其历史长河来看,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也必须看到,劳动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关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那么,人的本质必然也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提出了考察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途径:通过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去把握人的本质,他反对把人的本质力量抽象化为一般概念,那样就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功能。第二,要强化当代劳动是“社会行动”的规律的社会心理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提高,渴望生活在“绿色”的环境之中,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写照;同时,也对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现实地要求我们注意劳动的社会和谐性,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有助于这种和谐性的完善发展。第三,强化人的类本质心理认同意识,确保人的类本质得以持续完善发展。人的类本质意识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在更高层次上的反映,我们要造成一种良好的人的类本质得以实现的社会心理氛围,对他人的权利、利益等既积极地又谨慎小心地承担义务,避免对他人构成伤害。要致力于实现社会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生命本来是以一种整体性的形式存在的,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实现这种整体公平的可能性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懈的努力。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经典著作中,恩格斯对摩尔根的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扬他“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4]从事的研究具有决定的意义,这表明,革命导师极为重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充分显示广大人民群众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之美,有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新型的人:身心健康、追求完美,富有社会责任感。第一,通过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进一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通过强化共同的理想激发劳动的热情,使人民群众对劳动之美具有更为热切的期盼,从审美的角度增强劳动主体和客体转换意识。第二,要鼓励人们积极地从事当代具有崭新意义的劳动,创造出无所不在的更加美好的生活。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倡导的精神,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的崭新视角,倡导和鼓励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实现美好生活新期盼。第三,要充分发挥美学美育工作者的作用,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质朴美、力量美和效率美。在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形象的、鲜活的社会美好事物,彰显人民群众辛勤劳动显示出来的质朴美、力量美和效率美。
增强人的本质力量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体现,更应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检验。人的本质力量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增强人们现实生活的质量,也可以增强人的道德境界和社会责任感,要通过以下活动使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第一,要告诉人们用手里的工具来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成效。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均可以通过劳动物化审美客体。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美之所以能够对于人们是一种无言的激励,是因为美反映了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在使用劳动工具进行产品创造时,物化了人的本质、生命和个性等等,因此也就成为供人们直观自身的对象和用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对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审美客体加工的痕迹非常明显,这凝聚着具体的实践的智慧,问题是既要让自己使用工具进行的劳动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类本质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要注意通过科技成果的求真求善求美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当前科学技术在我国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科学技术工作已经普遍性地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在不断增强。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时候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求美。科技成果是人们长期探索、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高度体现,不仅要从中获得美的体验,而且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绘制美的图画。第三,通过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主体创造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类本质要求的客体,也使客体创造符合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主体。通过强化主客体互相转换互相促进的意识,强化具体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人们动手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务实精神在全社会的深入健康发展。
人的心灵美的创造主要在精神领域里进行,形体美(外在美)的塑造主要在物质领域里进行,[5]意识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意识的缺乏必然影响人们加强本质力量能力建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广泛的社会历史、哲学、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创新意识,这有助于人们增强本质力量建设的自觉性、自信心和成效,充分彰显人的内在美。第一,要注意人的现实的主观意识的审美转换。“我们的意识来源于客观现实中人的活动,意识的东西尽管层次的高低有所不同,却都是从人的日常经验中分化、提升出来的。”[6]意识是主观的,它通过劳动实践能够转化为客观事物,于是意识获得了物质的实体,客观的事物成为人的意识转换的表现,这个表现的“总和”创造人,也就是所谓客体创造主体。面对这种转换,我们应注入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现实因素,使转换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审美要求。第二,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强化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意识。人的本质力量建设还表现为实践对于意识的超越。这种超越过程,是人在创造世界的同时完善自己的过程。要以朴素典雅的方式构筑清新、适宜的实践环境,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美学理论逻辑的魅力和关涉这种建设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强化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对于目的的超越意识,注重成果积累。第三,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增强人们内在美的创造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是先进的,更是伟大的。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质上是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意识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注意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建设促进人的意识的向善向美要求,为人的类存在增色添彩。第四,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要注意人们社会实践的曲折性制约着意识发展。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设定的轨迹可寻,实践的足迹很可能是非线性的、迂回曲折的,但总的趋势必然是向前发展的,意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因而也就消灭了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根源,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走过来的,旧时的污浊在一些场合及领域仍有残余影响,这是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人的异化现象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强化对人的各种非本质力量的审视和治理意识,不断地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效果。第一,要在质疑固有的审美传统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客观地说,我国美学美育领域存在着看朱成碧式的研究倾向,对社会上的某些丑恶现象缺乏审视和治理的措施,加强人的本质力量建设有助于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正因为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需要,所以一切犯罪行为和其他违反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行为都是同社会美好事物不相容的,粗野庸俗的、动物性的人,如市侩、恶棍之类的表现是根本谈不上美感的,他可能只看到珠宝的价值而看不到它的光泽的美,他认为一个保险柜、一对沙发比一幅名画更有价值,他们对人间的美的事物采取了倒置式的感觉方式,这是封建的、资本主义异化的残余影响所致,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不相容的。美是人的人化程度的标志,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彰显的标志,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指五官感觉,也指实践感觉、精神感觉,包括理性、意志、爱等等。我们必须注意,人的本质力量建设,不仅包含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弘扬,而且也包含着对非人的本质的批判。由于人的本质只能存在于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之中,所以抽象的、静止的、孤立的个人就不具备人的本质,也不具备人的价值、意义和丰富性,当然也就不符合人的类本质的要求。凡此,都可以通过扎扎实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加以克服。第二,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建设,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人的开朗、雅致、灵慧取代各种迂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于社会上某些角落存在的违反人伦、常理,违反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某些非人的本质的行为,应当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加以纠正。恶意的个人存在在历史上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这样的人的存在是动物的存在,是人的异化的存在,一切损坏人的价值的现象都应该受到谴责乃至彻底纠正。第三,既要积极地开展去人的非本质力量活动,又要使人们的生存理想、生活世界的逻辑、生活理念、实践精神和实践活动实现以本质力量为基本价值尺度的科学评价。我们开展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对某些人的非本质力量的治理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对这一建设的评价要有明确的价值尺度,这包括五个方面:测评人们的生存理想、生活世界的逻辑、生活理念、实践精神、实践活动的质量。这些具体的行为标准,对人的本质力量建设取得的成效规定性既是明确的,又是在实践中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总括以上情形可以看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及过程的、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类存在和发展、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与我们当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力量建设,把人的劳动、人的社会性、人和人的世界等因素统一起来了。马克思认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的特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社会力量,作为一个物种,人必须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中才能保持稳定的世代繁衍。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必须首先获得维持最低目标即生命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生存能力,才能进一步考虑群体和个体发展、繁衍和提高的问题。我们在处理当前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们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科学文明发展的“范式”,倡导和鼓励人们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切实转变观念,促进人的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确保人的类本质的持续实现和发展。唯此,我们才既能在理论上探索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崭新的方式方法,又能在情感上感受人的本质力量建设的创新成果。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2]李萍,于永顺.实用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4.
[3]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5]唐孝祥.美学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03.
[6]马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K]//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6-2007.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