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借鉴古代公文语言技巧有效提升现代公文写作水平——论古代公文阅读对现代公文写作的语言借鉴意义

2012-04-13 16:45
关键词:行文古文写作水平

陶 磊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国古代公文,始自五帝,历史久远,其典雅庄重、质朴简洁、实用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文体和语体风格延续至今,始终带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力。因此,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合理借鉴古代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与要求,对有效提升现代公文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鉴古代公文质朴明白、文约事丰的语言要求,以质简丰厚提升现代公文的充实度

古人作文讲究质朴明白、文约事丰,颇多可取之处。孔子在《论语》中早已申明“辞达而已矣”。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中,也明确指出:“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故历朝历代以来,除某些特殊时期,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口味,骈俪繁复成风外,大部分优秀的公文都体现出“言尽意尽,意尽言尽”的质简文风。如曹操的公文,大都如其《与权书》,简易明了而又慷慨有气势:“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1]仅30个字,渡江取吴的威慑力,掌控局势的自信心,轻松惬意的壮志情怀,一吐无余。

当然,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同字数少并不可划等号,按照实际需要,考量文字的使用,不多余一个字,不随意书写废字、空话,才是此中真意。如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讲的也是讨伐之事,洋洋洒洒450个字,虽然带有夸张性,但虚实相间,将武则天入宫前后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一罗列,还由古入今,详细陈述了李敬业起兵的原委因果,更对京城内外文武百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2]25进行战斗的鼓动,不仅从事理,更从情理、心理上,发出了“伐武”的宣言。虽然有的评论家诟病于此文大量揭露武则天的私生活,立意不高;追求骈俪的语言,大量用典,造成一定的晦涩,但谁也无法否认其气势的飞扬、结构的严密、内容的丰厚、语言的紧凑优美。典故的排比恰恰增大了文章的信息量而减少了文字的多余,道理的明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400多字的篇幅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并不算长,檄文的要求与目的达到了,连对手武则天看过之后都评价“宰相安得失此人!”[2]27可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应用文的写作,尤其是用于国家和群体事物管理的公文应该尽量做到文字少,质朴、简洁,而内容丰富、厚实,具备一定的充实度,方能实现其“为所用”的根本目的。有意识地读古文,学古文,合理地借鉴古文的语言要求规范现代公文的写作,是一条值得我们考量的道路。

二、借鉴古代公文说理透彻、形象生动的语言手段,以文质兼备提升现代公文的接受度

质木无文从来都不是公文写作的标准。当今之势,一篇文质彬彬,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公文不但能使阅读者心情愉悦,更能在此基础上实现行文目标。所以,合理借用古人说理透彻、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艺术手段,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一篇为自己辩白冤屈的书信。全篇从荆轲、卫先生开始,历数40余个与“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3]42有关的历史故事,反反复复加以申诉。同时,运用“白头如新,倾盖如故”,[3]43“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3]44“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3]44“无因而至前,虽出隋侯之珠,夜光之璧,秪足结怨而不见德”,[3]44“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3]44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多用对偶,骈散结合;譬喻贴切,情理周至。虽其实质只在“忠”、“信”二字,但这种纵横捭阖、事理详尽的气势却不能不让人动容。于是,自然离囚狱而为上客。

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篇被后世称为“骈文之祖”的论说文,以事实铺排增加语感气势,以文字对偶增强音律节奏,利用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到生活最后回到国家政治的层层对比与递进,寓讽谏于铺张扬厉,表忠愤于激昂透彻,体现了相当高超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并以此作为了吸引人和实现目标的主要筹码。

上行文如此,可行;下行文如此,亦可行。看看汉武帝刘彻的《求茂材异等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3]39文字不多,事理论辩气势却足,先以反常规的“非常人才论”确定文章“求才不求全”的行文基调,再以马喻人,说明哪怕有错不妨功绩,重在驾御的道理,最后下令各州郡推荐各式人才点明主题。全文不足百字,却形象生动,极好地说明了其“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的认知之理,霸气毕现。

“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理”的通透,正反对比也好,反复强调也罢,说明的只是自己的理足;排比也好,比拟也罢,不论如何的形象生动要的也只是让人明白,心服口服,最终方便行文目的的实现。而文与质的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不仅能实现公文之用,更能造就公文之美,让人更易接受。当然,因为公文使用情境和规范的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这种“以理服人”、文质兼备的强势与艺术的时候,一定要有“度”的把握,切不可“得理不饶人”、“因文害意”,否则只会过犹不及,得不偿失。

三、借鉴古代公文的常用句式、惯用词语,以整饬专业提升现代公文的规范度

语言文字的庄重典雅、简明扼要是古今公文一脉相承的写作规范与标准。古代公文从实践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拿来即用的惯用词句。如:“因”、“故”、“故此”、“鉴此”、“闻”、“以为”、“皆”、“经”、“业经”、“即经”、“接”、“悉”、“恳请”、“烦请”、“着”、“着令”、“切切”、“勿违”、“知照”、“是荷”、“蒙”、“谨”、“谨以”、谨遵”、“致”、“及”、“可”、“为”字句、“以”字句、“所”字句、“于”字句、“之”字句、宾语前置句、偏正结构句等等,只要我们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悉心掌握,并有意识地作用于写作实践,久而久之,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也能具有整饬规范的专业性,而公文写作的水平也能大力提升。

总而言之,具备公文写作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单的事情,需要有意识地吸收和反复的练习与体验。长年从事公文写作的写手之所以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主要还源于其对于公文本身的熟知程度和词语使用的敏感程度。公文写作从古到今,仅从语言角度而言,就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太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许多秘书专业的学生不知道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优秀的古文作品,以为熟悉了现代公文写作的基本套路就能够写好公文,这样的偏见显然是不正确的。合理借鉴古人古文的语言技巧,不啻是我们提升现代公文写作水平,实现现代公文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效统一的捷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实效性的增强,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度”的把握一定不可忽视,只有这样,你的公文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1] 裴艳生.历史文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

[2] 卢如华,张艳辉.文案阅读与评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5-27.

[3] 张金涛,常林瑞.中国历代文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39-44.

猜你喜欢
行文古文写作水平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提升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