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

2012-04-13 16:38王昌忠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社科文科

王昌忠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在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当今时代,培养文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大学文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现实中的许多高校对此明显存在认识的不足。与此同时,对如何养成文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许多大学还没有探寻出有效、合理的途径和方式。探究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和一般相结合的研究态度,既需从理论层面论证培养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又要着力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角度分析、探究培养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渠道、措施,其中包括激励、引导、管理、考核、评价等内容,从而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迄今为止,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同时,既有成果的研究对象的主体基本都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培养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十分欠缺。这充分说明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研究当今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校园科研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大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养成的界定及意义

科学研究,指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运用、调动知识储备等理论资源所从事的精神活动和智力劳作。其成果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是物质性的具体产品,如科技发明;也有的是观念性的话语文本,如科研论文。一般而言,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活动相比,文科领域的科研活动主要不是经由科学实验实施的,其成果主要也不是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它主要是在走访、调查、考察等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理论资源,通过逻辑推理、理论论证等理性运作,提出理论观点,建构理论体系,其成果基本体现为学术论文。由于科研活动的完成方式和成果形式有所不同,所以对科研主体的科研能力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文科专业科研主体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文科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方法论,以人文社科视域内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进行理性研究、科学观照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为在理论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逻辑推理、理论分析、抽象思维和文字表现等能力。显然,文科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操作性、动手性的科研能力,在体现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长期以来,理工科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科研能力的养成也得到了普遍重视,而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科研能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事实上,尽管存在研究对象、性质和方式的不同,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重要,两者都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人文社科工作者只有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才能从事人文社科的研究工作。因此,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展开的前提条件是人文社科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养成。另外,人文社科研究所必备的诸多能力,对于从事理工科的研究,甚至对于许多日常性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养成人文社科研究能力的必要。大学阶段是人生最活跃、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最强的阶段,因而是各种能力养成的黄金时期。在大学生需要养成的众多能力中,当然应该包括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全面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1](P67-68)对文科大学生而言,其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就是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能力。

由于大学文科设置的课程主要是记忆类的,测评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主要是考试成绩,并且,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是事务性、行政类的工作,所有这些似乎研究性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大学文科教育的重心往往放在学生运用知识、处理事务、从事工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文科学生科研能力养成的教育。事实上,科研能力的养成,对文科专业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科人才的科研能力是其基本素质之一,是文科人才从事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其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必要的思考、分析、判断、表达等科研能力。文科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对完成大学学业(如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必不可少,而且对以后的学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和职业(写作职称论文、专业方向的学术研究等)也意义重大。此外,养成了必要的科研能力还能有效改变文科大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本以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研究性学习。另外,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了培养,不仅自己能投身科研活动,出科研成果,而且还能被纳入教师的科研体系中,帮助教师开展和完成课题、项目。这既营造了学校的科研氛围,也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把文科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型、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是把文科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有力举措。在当今中国,“转型”、“升级”成为了时代主题,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当下价值。“文化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人文社科的振兴和繁荣,而人文社科的振兴和繁荣依靠的是人文社科研究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所以,对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和人文社科研究后备力量的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许多高校已经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上升到强化人才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战略地位,并且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养成策略。

二、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养成的途径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教学、考查等多方面,因此在养成举措、途径上需要综合考虑。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途径,虽然对所有大学生来说具有共通和一致的地方,但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又具有独特性、差异性。从大的方面来看,文科专业大学生与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和举措,应该在保持共性的同时显示差异性。培养文科专业本科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要考虑大学文科教学的软硬件条件、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及文科大学生的培养目的等众多因素,应该合理安排、科学规划。

1.观念先行,在思想上真正重视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 学校领导、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以及文科大学生自身,都要改变这样的错误看法:文科大学生的学习就是读读书本、抄抄笔记,然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毕业后的工作就是机械性地处理公文或办理具体事务、处理人际关系;因而,文科大学生谈不上研究,也不需要研究。对领导和管理者而言,这涉及到办学理念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这涉及的是教学方式问题;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这涉及的是学习目的、态度问题。只有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才会成为可能。

2.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和恰适的科研环境 对文科大学生要加强科研能力养成的动员和引导。从大一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结束,要一以贯之地对文科大学生灌输科研意识,使学生认识科研能力养成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学校安排设置的各项科研活动之中。对教师而言,要有意识地从单纯的讲授、灌输型教学转换为“研究型”教学,而且要将科研能力的养成教育全方位、多层面地贯穿、渗透到日常教学、成绩考核、实习实训、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从而促使科研型教学、科研型课外活动的落实和开展。学校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制度上、物力上、财力上和人力上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供支持、保障,如配置学生科研专职人员(科研教师、辅导人员等),投入专项资金,提供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必须的场所(基地、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研究基地等)等硬件平台和奖励措施、机制等软件平台。建立针对学生、指导老师、学生科研工作辅导人员的科研激励、奖惩机制。对学生而言,可与学生的创新学分、奖学金等联系起来;对教师则可与其业绩考核挂钩。学校在对学院等二级部门进行考核时,要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以及学生的科研工作业绩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必须建构学生、教师、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文科专业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养成体系,从而突破单向突进的既有模式。

3.采取切实、具体、操作性强的方式和手段 要构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使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这一条线与学生科研立项——科研论文发表这一条线相互融汇、促成、推进。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着重于学生分析、思考、逻辑判断能力的培养;多布置灵活性强的小论文、思考题;用能测评学生科研能力的方式、手段对学生的学业效果进行考核。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要多渠道、多思路设计、策划适合文科专业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类科研活动,如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沙龙、举行学术会议、组织科研竞赛等等。正如刘建荣教授说的:“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培养全新模式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和人才培养等具有重大意义。”[2](P140-142)总之,高校应该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具体工作和活动中去。

4.让学生介入和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经由传、帮、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工作在当前所有的高校中都视为半壁江山,但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主体一直都是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事实上,高等学校完全能够把学生纳入科研体系之中,并使之成为学校科研的重要有生力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数,要求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和从事科研活动时纳入一定数量的学生成员。何剑、梁铿浩认为:“吸收高校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充当老师的助手,这既能培养高校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也能帮助老师加快科研进度,弥补科研力量的不足。”[3](P26-27)一方面,学生介入、参与教师领衔的科研活动是养成、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力、有效的途径。学生由此能得到教师的最直接指导,能感受科研活动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从而明确科研活动的细微过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领会恰当的科研手段。这为学生单独从事科研活动、推出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也能为教师提供许多帮助和方便。学生不仅能在调查采访、查找资料、材料整理方面给予教师直接的帮助,比如减轻工作量从而节省时间,而且,学生活跃的思维、灵动的思路也会给教师的科研活动带来很多灵感、活力,从而使教师的科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1]邱启彬.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

[2]刘建荣.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3]何 剑,梁铿浩.论加强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6,(4).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社科文科
社科成果展示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孙文科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