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民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分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我国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缺乏长效机制,农业生产风险缺乏规避途径,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低和农产品质量不高等,这些障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为依托,利用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天然联系,探索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机制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应主要来源于农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但是,目前农民若依靠农业则基本上不能走向富裕。这是因为:(1)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依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规模化效应和技术上的突破。(2)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更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少,农民的增收后劲不足。(3)现有农产品价格受到国家控制,农民很难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中得到好处。只要CPI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占CPI较大比例的农产品价格就成为国家调控的对象。这种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做法,使农民大量撂荒土地,进入城市打工。然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在知识和技能上又处于劣势,收入增长也得不到保障。总之,农民缺乏一个可以依赖的产业作为他们收入增长的长效保障。
农业生产虽然需要的技能不多,但面临的风险则是很多的。不仅面临着技术风险,还要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考验。尤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仍相对落后,靠天吃饭的局面还不能改变。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农业风险的转移、保险和规避途径,致使农民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在当前人类还无法战胜自然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就成为一个可行的思路和各级政府部门思考的课题。
农民增收一靠产量,二靠价格。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在农产品丰收的年份需求变化不大,却因供应的增长大于需求的增长,反而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最终导致农民收益的增“减”。这个经济学上因供求矛盾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谷贱伤农”二维难题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一再出现,成了农民增收的难解之题。如何使农产品的价格不因供应增长而出现下跌,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不仅需要政府做好农产品的预报和平衡,更需要农民自己对市场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进而逆市场周期行动,才能避免“谷贱伤农”这个魔咒。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然沿袭着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联产承包经营形式,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经营,粗放式生产,深加工能力低,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短,大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集约化水平基本上没有,得不到集约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业化带来的高附加值效应。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品牌效应,所以,农产品质量竞争力弱,附加值不高。其根源在于家庭承包制经营方式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障碍,迫切需要进一步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土地经营的集约化,进而实现产业化。当然,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每年发生的大量食品安全事件就是佐证。究其原因:(1)缺乏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或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执行标准,农民各自为政,凭着传统的生产经验进行生产,很少进行详细的分工和精细的管理,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2)过度追求农产品生长的速度和数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催化剂等化学药物,使农产品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3)由于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土壤、河水、空气等。(4)农民缺少科学种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完全凭借传统经验生产,不会进行品种改良和工艺技术改良。(5)缺乏市场外部的竞争约束力和激励机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市场能提供优胜劣汰的、质高价优的竞争机制,农民就有了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所以,提供给农民参与市场的机会和竞争机制是关键。
期货市场具有的价格发现功能、风险规避功能和严格的品种交割等级、质量标准功能等,正好和我国新农村建设遇到的问题相契合。所以,期货市场尤其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大有作为。
在利用期货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美国。作为期货市场的起源地,美国的期货市场发达、品种齐全、制度完善、运行成熟,成为全世界商品价格变动的风向标。美国农民利用期货市场的方式是:先加入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目前美国农民参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比率超过80%),[1]由农村经济组织统一利用期货市场为农业生产服务。目前,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对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非常普遍,在粮食购销领域已经普遍对现货实施100%的套期保值。同时,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以此取得的持续、稳健的经营业绩又成为吸引农民参与的动力。(2)世界银行在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期权试点。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银行商品风险管理特别工作组在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家进行期权试点。首先使大批非洲农民参与当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再由合作组织利用期货市场对农业生产的风险进行回避操作。这样做不但转移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使当地银行扩大针对这些合作组织的信贷规模,而且使农民的预期收益得到了量化,增强了农民的信心,促进了当地农民新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1]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已有20多年,到2011年底,上市的农产品品种已达12个,包括目前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粮食品种如小麦、水仙稻、玉米等,为工业提供原料的经济作物品种如棉花、白糠等。这些农产品期货市场形成的期货价格,已成为我国食品价格动态变化的一个风向标,对CPI的变化起着预警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上述障碍和问题也必将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
1.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中,资产(包括实体资产和虚拟资产)定价上的话语权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一样都是本国(或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在国际经济地位中的体现。有一定的话语权不仅可以维持一种有利的资产价格走势及对应的经济活动秩序,而且可以防止国民财富通过国际上各类不同的资产交易路径而流失。但是,对当前的中国来说,虽然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已举足轻重,成为很多大宗商品的最大需求地(如铜、棉花、白糠等),但是还缺乏在这些商品定价上的话语权,定价还得看人家的脸色,以致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买啥啥涨价,卖啥啥跌价”的被动局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期货品种和发达的期货市场,所以,在贸易中还得参照全球最著名的期货交易所相应的标准期货合约的价格。[2]如我国要从国外进口原油,其价格要根据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 WTI原油期价加上升贴水来决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和成熟的期货品种,我国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就只能跟着外国走,价格上必然被外国市场所控制,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一方,没有主动的话语权,就不利于增强国家对国内农业的保护。[3]因此,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农业的手段创新上,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发、上市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发挥其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有助于慰平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避免大的波动,从而规避价格风险 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价格发现与规避风险,这两者既可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也可单独发挥作用。当现货市场价格不能给农民提供未来市场的供求信息时,农民就不能够及时地调整生产。这时,农民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了。[4]以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为主的现货市场只能提供当期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反映当期农产品的价格走向,而不能提供农产品未来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发展趋势。农民如果只根据现货市场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则永远跟不上市场的脚步,最终会导致“谷贱伤农”的悲剧重演,生产与价格大起大落,无法在当期化解农产品的价格风险。而期货市场具有的发现未来产品价格的功能却能很好地避免这一点。因为期货市场能反映并不断修正未来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对农民的当前生产计划有提示和预警作用。另外,即使预期价格对自己不利或有重要变化,农民和涉农企业也能利用期货市场的另一种交易模式:套期保值交易,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上方向相反、数量相当或相等的买卖,把已经产生的风险转移到期货投机者身上,从而锁定生产成本或利润,化解当期风险。
3.有助于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长效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它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产业化要求从上游到下游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完整的产业链来支撑。这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不断延伸的过程,就是产品不断增值的过程。因为,如果仅出售初级农产品,价值含量较低,不能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农民就不能致富。如果通过加工转化再出售,就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期货市场在农业产业链形成并延伸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能促进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从而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使农民的增收有了可以保障的长效机制。以大豆为例,围绕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的豆类期货(包括豆一、豆二、豆粕、豆油),我国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的豆农、压榨业、油脂加工业、饲料产业、食品业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推动了我国大豆的产业化经营,使原来仅用于食用的短产业链、低附加值的豆类作物,成为带动我国压榨业、饲料工业、油脂加工业迅猛发展的长产业链、高附加值的豆类产业,并相应带动了一大批豆农发家致富。[5]当然,这一切都是我国大豆期货活跃的交易所产生的效应。(1)大豆期货价格提供了丰富的供求信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参与到大豆的产业链中,促使了大豆产业链的不断循环延伸。(2)豆类期货交易为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价优质高货足的商品,增加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产业关联度,由此也建立起了豆农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可见,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农业产业化形成和提高农民收入上的作用不可代替。
4.利用期货市场的交割机制来建立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的期货交割标准能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现货质量。期货交易的对象——期货合约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合约在交割月交割的现货农产品事先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包括成色、湿度、颗粒饱满度、出粉率等详细的指标。如没有通过检验,则不能入库。如果农产品生产者、加工商、贸易商广泛地参与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农产品就要按照相关期货合约的要求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对品种不纯正、质量不稳定的农产品就要自觉抵制,否则就不能生成仓单用来交割。这种强制交割标准制度能引导农民种植高品质的农产品,迫使农民进行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当前,我国在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期货合约的交割标准可以起到质量标准的作用,使农民的生产受市场约束,并起到引导作用。
5.期货交易制度能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意识、信誉意识和信息意识 农户和其他农业企业如果通过期货市场来出售、采购农产品,就要遵守期货市场的开户、交易、结算、仓单生成与注销、交割、保证金等一系列规则,否则将被剔出市场。如无负债结算制度,要求每日结清盈亏,双方在收盘前都要及时交足保证金,否则将被强行平仓。这可使农户免受现货交易中“三角债”的困扰,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在交割时凭标准仓单到交割仓库交货、提货,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等级和标准,能提高农民的产品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此外,期货市场汇集了全世界范围内丰富的、准确的、权威的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并且传递速度快速,农户、农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可以迅速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户的信息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经营效益。
虽然期货市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但要使二者完美结合和成功对接,需要创新模式,更新观念,使期货投资者与农民相结合,期货市场运行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期货价格与农产品现货价格相结合。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农户,不仅生产规模小,生产形式分散,议价能力弱,而且单个进入期货市场这样的现代高级市场又有很大的困难。而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作为产业链中游的机构,参与期货市场的能力就强一些。所以,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借助粮食收储、加工企业的组织、议价和市场优势,通过它们给农户下订单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化零为整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就可以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6]另一方面,这些中游企业利用“订单+期货”模式,可以有效转移从农户那里承接过来的风险。“公司+农户”模式让农户把风险转移给了企业,企业如不把风险再转移出去的话,最终会影响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机制正好为中游企业提供了风险再转移的渠道。它们再利用“订单+期货”模式,把通过订单收购上来的农产品,通过参与期货交易,把价格风险再转移给市场千千万万的投机者,最终使风险让全社会承担,从而降低农户和企业的风险。
期货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期货投资方式。它是一种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商品期货、金融期货、远期合约、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品投资,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的间接投资方式。农产品期货投资基金作为专门投资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的期货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出售基金单位份额或吸收入股的形式,把处于分散状态的农民组织起来间接参与期货市场,共同规避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克服农民单个进入的障碍,实现农民与期货市场投资者间接结合的目标,并通过基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培养农民自觉利用期货市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意识。
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者(投资者)并不是农民,大多是一些投机者和农产品中间商。农民不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直接原因是:(1)作为期货业终端营销机构的期货公司营业部大多深居大城市,远离农民和农村,使农民没有机会去了解和学习;(2)农民缺乏基本的期货交易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必须做到:(1)推动期货公司下乡,在农村设立终端服务机构,进行交易培训、行情咨询、套期保值方案设计和搜集整理农产品种植、长势、供求等第一手的基本面信息,促使期货公司与农村结合;(2)培训农民期货交易员,使农民像投资证券一样通过期货交易来进行投资理财。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投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而提供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投资机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期货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的风险规避和利益追求而组成的自治性合作组织。它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合作社的名义签订远期合同,并利用现货市场、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资金互融互通的目的。其核心作用在于能有效组织农户,充分利用期货价格提供的信号进行现货生产,并把生产的现货农产品通过期货市场套保销售,从而解决农产品价格风险与销售难问题,使农产品高效流通,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期货合作社的概念虽然较早提出,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由于它是农民的自治性合作组织,缺乏组织者和创立者,需要期货业,尤其是期货公司服务客户端勇于创新,跨出这连接三农与期货市场的划时代的一步。
期货指数在国外早已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标,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发挥着重要的指示作用。由于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对未来农产品现货价格走势有着指示作用,农民可以利用它对现货价格进行预测。由于我国目前上市的农产品期货品种较多,价格走势并不一致,迫切需要编制一种能综合反映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整体走势的指数,以帮助农民观察并掌握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从而合理、适时安排农产品的生产,以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再次发生。以前,我国的一些机构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期货指数,如南华期货价格指数(NFI)、证券时报商品指数(SCI)、青马指数(QMAI)等,[7]由于编制方法和作用的差异,对现货价格走势的拟合程度不是很高,且缺乏专门针对农产品期货的指数,所以,我国迫切需要研究编制针对农民需要的反映农产品真实需求状况的农产品期货指数,为农业生产服务。
[1]梁晓娟.期货市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经济经纬,2009,(5).
[2]胡俞越,徐 欣.粮价波动、期货市场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6,(30).
[3]刘兴强.期货助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家,2008,(9).
[4]甘爱平,王胜英,张 丽.农产品期货市场与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7,(5).
[5]景再方,吴东立.浅析农户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3).
[6]陈雨生.如何逐步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玉米生产者市场风险[J].农业经济,2007,(5).
[7]蔡胜勋,秦敏花.我国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