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职学生楹联文化活动*

2012-04-13 16:38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楹联高职活动

卢 超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旅游分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楹联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征。它集韵律、趣味、意境、哲理于一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追求、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1](P8-9)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楹联文化活动,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高职生高雅的文化兴趣爱好,为高职生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支持。

一、楹联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楹联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随着教育史上书院的出现,极具学校教育色彩的书院联也产生了。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校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文化的教育组织。[2](P223)著名的书院联如明代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丽泽堂联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广为流传,诠释了教育强国的意义和青年学生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抗日战争期间,徐特立先生曾为青年们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由此看出,楹联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内在联系是由楹联的道德教化功能决定的。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楹联的作用与功能也被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所认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楹联被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历年各省的高考试卷中,也不难发现楹联的身影。在校园内吟诵诗词楹联,书写楹联书法,创作和品读楹联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好学和钻研的品性,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前些年,在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期,在工具性甚至是功利性思维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术的水平,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失衡。近年来,为了摆脱社会化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利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重视,楹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职院校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高职教育自有其职业性的基本特征,楹联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应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应从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两方面推进和发展,应将楹联文化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发展高职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高职学生的楹联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楹联创作在平仄、结构、修辞等方面的规则了解不多,所以,对传统的以征联、撰联、品联为内容的楹联交流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会太高。目前,如何在高职校园发展楹联文化和推广楹联活动,值得高职楹联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二、制约高职学生楹联活动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学生对楹联活动的认识不深,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古代,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能吟诵几个名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文学形式也渐渐为人淡忘。“对联”、“对对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太陌生,但许多学生对于“楹联”这种对联的雅称却不熟悉。因为对楹联活动的不了解,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缺乏学习楹联知识的兴趣。

1.对楹联的真正概念模糊不清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楹联的认识多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春联,如“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报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户户金花报喜,家家紫燕迎春”等等。对这类常见的春联作品学生们耳熟能详,甚至能倒背如流,由此也产生了楹联就是春联的错误印象。实际上,就用途而言,春联只是节令联中的一种,属于楹联大家族里的一小部分。部分学生存在的“楹联等于春联”的认识,误导了他们对楹联“庐山真面目”的了解。对楹联认识的模糊不清导致了学生参与楹联活动的兴趣不高,即使参加了也只是浅尝辄止。学生们对于楹联的片面认识也会阻碍他们感受和把握楹联文化的精髓,使学校的楹联教育活动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认为楹联入门的门槛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学生对楹联的认识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各类建筑物上装饰的楹联。公园的亭台楼阁、家乡的名山大川、名人的故居等处,用来装饰的楹联比比皆是。以这些优秀楹联作品作为楹联学习的入门参考,自然难度较大,学生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对自身学习楹联的文学基础信心不足。事实上,与学习其他学问一样,楹联学习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比如清代李渔所著的《笠翁对韵》,就可以作为浅显而有趣的楹联入门教材。学习精炼、优美的楹联,对高职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书面写作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继承和发展楹联这种传统文化,还需要对高职生进行广泛宣传。要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楹联知识、参与楹联活动的兴趣,进而确立学生在校园楹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部分高职学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上带有浮躁情绪,思想上功利性较强,对磨炼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然而在系统理论学习和人文素质修养上则持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这使得以楹联为代表的人文活动的开展有一定难度,甚至是遭到冷遇。部分高职学生这种躁进的学习方式,会使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缺少系统知识和职业精神的支撑,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常犯低级错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审美感受力、职业道德感不强、不善与人协作等等。由于急躁和功利思想的误导,学生不能认识到楹联在职业教育上的功能和价值,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对参与楹联活动缺乏主动性,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习楹联会影响专业的学习,对参与楹联活动抱着抵触情绪。实际上,楹联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文学样式,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助推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楹联与专业学习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楹联可以为专业学习提供人文支持,专业可以为楹联创作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学习楹联可以让高职学生完善自身的素质,成为既具备职业能力又具有职业素养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三)传统的楹联活动片面侧重于楹联的文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楹联活动的德育功能

传统的楹联活动侧重于文学的交流功能,活动内容主要是楹联语言、修辞、意境等的分析、鉴赏和创作,而楹联的德育功能则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重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这些楹联作品可以看出,许多优秀的楹联言简意赅,蕴含了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学习观。学生在开展楹联活动时常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就楹联谈楹联。楹联这种文学样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创作素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内容中多见警示、劝诫、扬善、指导等德育元素。撇开生活,撇开德育,单纯地谈楹联,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楹联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从而使楹联活动效果不明显;二是脱离楹联特色。主要表现为:将学生活动与楹联活动孤立开来,把楹联作为活动的点缀,未能将楹联元素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将楹联活动变成变相的说教。这样的楹联活动名不副实,不受学生欢迎,往往会使学生对楹联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会使活动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学生楹联活动时要避免走入误区,要将楹联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联系,在保持楹联特色的基础上,对楹联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既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楹联,也要让学生感受优秀楹联作品内含的品德情操。

(四)楹联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相对薄弱

楹联活动与一般的学生活动不同,是一种包含知识性、学习性的活动,楹联的创作和鉴赏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楹联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培养一批楹联学生骨干,由师生共同推动校园楹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楹联也受到过忽视,现阶段,楹联的教育内涵又为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同,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楹联教育,但是,高职楹联师资和学生骨干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物质支持,从整体上来讲,现阶段都还相对薄弱。

三、推进高职学生楹联活动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加强对楹联活动的主体引导

楹联互对曾经是一种古代文人士子切磋学问的常见活动,所以,传统的楹联活动是文化精英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当今的楹联活动不再是“阳春白雪”式的精英活动,而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校园楹联活动中,学生既是楹联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推动者,因而是校园楹联活动的主体。虽然高职学生对于楹联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还缺少对楹联的内涵与功能的正确认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对楹联的理解和兴趣。

1.编写普及楹联知识的校园刊物 校园刊物可以成为沟通学生与楹联的交流平台,加强学生对楹联的进一步了解。在校园刊物上,可以摘选历史上有名的楹联故事,让学生从不同背景和情节的故事中体验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也可以介绍历史上颇具特点的名联,展示楹联优秀作品的魅力。

2.开设校园楹联文化兴趣课程 楹联教师可以以公选课的形式面向高职学生开设楹联及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系统了解楹联理论,为参与楹联活动打好基础。不论是鉴赏楹联还是创作楹联,都必须首先学习楹联的基本规范《联律通则》。通过学习《联律通则》,可以初窥楹联学习的门径,进而品味楹联蕴含的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产生主动学习楹联和参与楹联活动的内推力。

(二)发挥楹联活动对专业建设的助推作用

有一类楹联专门应用于各行各业,统称为行业联。这种楹联有着极强的实用功能。行业联起初被归入楹联家族的“杂缀”类(如梁章钜《楹联丛话》、吴恭亨的《对联话》),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和繁复,行业联得到了迅速的丰富和发展。现代高职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倡导“致用之学”,学习行业联对高职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显得十分必要。[2](P123-124)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除了本身具有文学特征,其实际功能还体现在现代社会交际、商业经营、广告宣传、旅游开发、建筑装饰等诸多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工商业联“产销对路,多产多销多积累;质量达标,保质保量保安全”、“名牌誉满三江水,好货诚招四海宾”,它们宣传的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精神,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在高职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引入楹联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增强职业素养。学习掌握楹联这门特殊的技艺,可以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长远的文化支持。

(三)充分发掘楹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1.通过励志联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在楹联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浩如烟海的楹联中,有一类楹联就是用来励志修身的,那就是励志联。从古到今,许多人常常在厅堂、居室、书房、案头等场合悬挂或者张贴励志联,用以美化环境,装点房室,陶冶性情,劝学励志。这类楹联往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高雅健康的情趣,蓬勃向上的精神,旨在提高自己或别人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激励,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2](P62-63)如宋朝苏轼在年轻时撰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激励自己戒骄戒躁,奋发勤学,使之终成一代文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千古流芳的诗词佳作。在开展楹联活动时,应该引导学生多接触和学习励志联佳作,唤醒学生们潜在的学习热情、内在的创造力和进取心,促成其内心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上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

2.通过节令联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节令联是节日和节气所用的楹联。我国有许多公历和农历节日,如春节、元旦、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每到节日,各地都会搞一些民俗活动,增加节日气氛,同时也产生了相关的节令楹联,如春联、清明联等。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2](P165-166)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而节令联则是承载中国数千年来人们的文化习惯、文化信仰、文化伦理的一类楹联。春联是节令联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是民间常用的古老春联,上联化用北宋苏麟的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下联取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副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勤劳积善人家的祝愿,以及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学生在楹联活动中学习和欣赏节令联作品,能够领略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典故、风俗,可以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开阔眼界,养成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精神。

3.通过名胜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名胜联是专门描写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的一类楹联。文人雅士寥寥数笔即将自然风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将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最美妙之处刻画得淋漓尽致。品读这些联,读者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饱览壮丽的河山,纵观深邃的历史。如明代文征明在苏州拙政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动静交融,既恰当地描绘了山林的幽静,让尘世纷扰的人们无尽向往,又不显沉寂,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学习和欣赏名胜联,既可以广增见识,了解祖国各地的风貌,又可以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怀。

(四)加强楹联师资和学生骨干的培养

发展校园楹联文化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楹联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培养楹联人才必须重视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培养楹联教师队伍,应成立专门机构,综合协调对楹联教师的培养措施,推进校园楹联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楹联研究人才激励机制,实现楹联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培养楹联学生骨干,必须建立楹联社团、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和开展楹联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楹联活动载体,创建学生楹联刊物,搭建师生楹联文化交流平台,让楹联融入校园日常生活,成为学生们自发的高雅爱好。

四、结 语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更在于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楹联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道德内涵,在中国千年的教育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看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而楹联就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3]在高职院校推广校园楹联文化,积极开展学生楹联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为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长久的文化支持和道德指导。

[1]谷向阳.中国楹联学概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

[2]杨 柳,丁国强.中华楹联文化高职读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严考亮.传统格言楹联的德育价值[J].中国德育,2007,(10).

猜你喜欢
楹联高职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孔府的年节楹联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