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秀全,汪爱珉,胡 茜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儿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
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感染、缺氧等因素可致患儿出现心肌损伤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1]。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们采用环磷酸腺苷(cAMP)加水溶性维生素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6个月~3岁。均符合胡亚美《实用儿科学》(7版)诊断标准[2]。患儿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肌酶谱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将5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 两组均予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缺氧等治疗,同时予能量合剂、维生素C和辅酶Q10等保护心肌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cAMP注射液1.0 mg/kg,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1/3~1支,分别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14 d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临床体征消失,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基本正常为有效;临床体征减轻,心电图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明显下降但未完全正常为好转;临床体征无改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无变化为无效。
两组经一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有效2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分别为10、9、9 例,67.86%;两组有效率比较,P <0.01(χ2=16.20)。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2岁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常见病原。病变主要侵犯直径75~300μm的毛细支气管,造成毛细支气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引起肺气肿和肺不张,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缺血、缺氧、感染、中毒,加之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常易引起心肌功能障碍。研究表明,缺氧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各脏器损伤的病理学基础,心脏功能障碍是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的结果[3,4]。低氧血症、酸中毒等导致心肌细胞能量耗损,能量代谢障碍是促发缺氧后心肌损害的重要机制。
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系多种维生素的复合制剂,其中的维生素B1是心脏糖代谢所必需,烟酰胺对防治心脏传导阻滞、提高窦房结功能和拮抗心律失常具有明显作用[1]。患儿心肺功能受损,缺氧、中毒等导致营养欠佳,补充多种维生素对促进疾病恢复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薛慧敏等[5]报道,气管的收缩与舒张主要取决于气管内细胞cAMP含量及cAMP与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cAMP注射剂是cAMP新的衍生物,易通过细胞膜,直接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cAMP浓度,并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cAMP破坏。而cAMP又可稳定细胞膜,抑制变态反应性介质释放和减轻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解除支气管痉挛,增加氧输送量,有助于提高血氧浓度;其还能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cAMP浓度,扩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肌细胞代谢,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氧,从而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增强心肌细胞抗损伤和抗缺氧能力;可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6]。用于因缺血缺氧等因素造成心肌损伤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在保护心肌、抗心律失常、改善冠脉循环、增加供氧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cAMP加用水溶性维生素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伤近期效果确切,且使用方便,值得借鉴。
[1]徐孝华,黄国英.低氧性心脏损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4):277-279.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534.
[3]Ostadal B,Ostadalova I,Dhalla NS.Development of cardiac sensitivity to oxygen deficiency:comparative and ontogenetic aspects[J].physiol Rev,1999,79(3):635-659.
[4]谢正德,肖艳,刘春艳,等.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2007-2010 年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45-749.
[5]薛慧敏,宋德花,耿长燕,等.环磷腺苷葡胺、1,6-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1):37-39.
[6]郭轶琛,金燕,张士荣.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37):98-99.
[7]周舸.环磷腺苷葡胺与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9):94-96.
[8]朱晓形.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三度传导阻滞疗效观察[J].心脏病学杂志,2007,13(214):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