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乏力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乏力作为一种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在肝系、脾系、肾系疾病中常见,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症、慢性肾炎等。脏腑气血津液是维持充沛体力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输布与五脏功能特别是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太阳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轻,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肝主疏泄,在体合筋,将脾输布的精微之气浸淫濡润于筋膜,令关节滑利、屈伸有力自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升清、主肌肉,脾气的升清和散精作用将运化的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则五脏六腑阳气旺盛而生机勃勃,肾气虚衰,则髓海空虚、肢冷乏力。由此可见,肝脾肾三脏的功能正常运转使得气血津液化生充足、分配均衡,是维持充沛体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2 湿邪常是乏力的先导因素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水液,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功能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为湿。《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湿盛则阳微”。湿邪内聚脏腑、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易袭阴位。故湿邪致病往往会出现少气懒言,疲劳乏力,周身困重,四肢倦怠,下肢乏力,头重如裹等症状。另一方面,湿邪重浊粘滞,极易损伤脾阳,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阳被遏,则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清阳不布。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脾胃受损,则出现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食少腹胀、口淡无味、便溏、舌淡、舌边有齿印、脉虚无力等症状。《素问·太阳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通过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恢复其正常转疏运化功能。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1]。湿邪重浊粘滞、易阻气机、喜袭脾阳等致病特点决定其往往是出现乏力症状的先导因素。
3 常用的化湿法治疗举例 临床上治疗湿邪,应重视肺、脾、肾三脏的调节。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调节水液,肺、脾、肾是湿病的三个重要病理环节,正如《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3.1 宣肺化湿法 《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通过调理上焦气机,宣通肺气,开通宣肺化湿法《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通过调理上焦气机,宣通肺气,开通津液运化源头,使全身气机和水液运行通畅。适用于湿气弥漫三焦。症见四肢乏力,肢体困倦,周身不适,胸闷气喘等证。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药物如杏仁、茯苓、紫菀等。
3.2 芳香化湿法 芳香化湿法具有祛除秽恶湿邪、宣通气机、醒脾化浊的功能。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脾为湿困,症见头痛、乏力、怕冷,苔白脉浮。方用藿香正气散等,药物如藿香、佩兰、砂仁等。
3.3 理气化湿法 适用于水湿内盛、痰浊内停、阻滞气机,或肝气郁滞,失于宣化者。症见胸脘痞闷,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困重乏力,苔滑腻。方用五苓散合逍遥丸,药物如柴胡、苏梗、泽泻等。
3.4 清热化湿法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壅盛,经气不畅,筋脉失舒。症见头痛发热,胸脘痞闷,口渴欲饮,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肢体软弱无力。方用四妙丸、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如茵陈、栀子、黄柏、苍术等。
3.5 温肾化湿法 肾主骨生髓。年老体衰,肾阳虚弱,肾精不足,则骨失所养。症见肢体微软无力,腰膝酸软,不能久立,伴有眩晕耳鸣等症状。方用济生肾气丸、真武汤等,药物如肉桂、附子、细辛、补骨脂、泽泻、茯苓等[2]。
4 化湿法应用举例 张某,男,23岁,疲乏无力2周余。患者近半月来渐感胸闷乏力,四肢困重,对事物索然无趣,终日晕沉。饮食尚可,大便质稀,舌淡苔白微腻,脉弦细。血常规、心电图均正常。细问原因,得知半月前因参加篮球比赛,浑身汗出,未及时换衣。分析汗出后皮肤毛孔增大,机体卫外功能减弱,邪气极易侵袭,加之不及时清理衣物,导致湿衣裹身,湿邪损伤卫阳,困遏四肢,阻滞气机,导致胸闷乏力,四肢困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见头目晕沉,遇事无趣。治拟解表祛湿,舒展清阳,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方药:紫苏叶、厚朴花、仙鹤草各15g,苍白术各12g,焦楂曲、大腹皮各10g,藿香、法半夏各9g,陈皮、甘草、炮姜各6g,肉桂5g(后下),7剂,水煎服,每日2次。1周后复诊,诉胸闷乏力,四肢困重好转,头目清爽,只是大便略干,舌偏红,苔薄白,此为湿邪有入里化热之势,故去上方之炮姜、肉桂、白术,加浙贝母、枳壳各12g,瓜蒌皮10g。5剂后症状自除。
5 化湿药治疗乏力症状的现代学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引起乏力症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脏血供降低,血红蛋白携氧量下降、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降低、cAMP含量显著降低、血电解质紊乱均会导致乏力的产生。
5.1 泽泻 泽泻醇A乙酸酯、泽泻醇B乙酸酯和泽泻醇C乙酸酯可保护因四氯化碳中毒的小鼠肝脏。泽泻摩醇用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可见减少心输出量和心率以及左心室压力,但可增加冠脉流量。
5.2 蚕沙 降低稳态运动试验时的心率,并提高氧脉搏和无氧运动试验的平均功率,防止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降低,并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对人体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3]。
5.3 槲寄生 具有明显降低耗氧作用。试验证明槲寄生可使缺血心肌中cAMP含量显著降低,A/G比值亦降低,可抑制cAMP增高过多造成的代谢和电生理紊乱。
6 小 结 综上,乏力症状的出现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相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收纳则往往会导致水湿停聚,阻滞气机、困遏阳气、泛溢肌肤,从而出现周身困倦、四肢乏力等症状。笔者认为临床上针对乏力症状时,应重视湿邪因素的存在,采用健脾化湿,解表祛湿,疏肝理气等方法,先驱湿邪于外,再图补益于内,邪气祛除,则正气自生;而不宜盲目地见虚扶正,大摆参茸之品,滋腻脾肾、壅塞气血,犯虚虚实实之戒,往往会闭门留寇,而致湿邪留滞,症状万千。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痿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0-508.
[2]王 键,李姿慧.中医化湿法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4:684-687.
[3]王 乐.中药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J].体育世界·学术,201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