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雯 郭建辉 赵 丽 刘玉华 刘 建 田 艳 张晓堃
河北医科大学沧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皮肤科(沧州 061001)
玫瑰糠疹是一种较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症状是皮肤发生椭圆形或圆形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片,上覆糠秕样鳞屑,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虽有自限性,但病程较长,给患者的工作、学习和心理都带来诸多负担。如处理不妥当、使用一些刺激性外用药物,会延长病程,甚至会演变成湿疹样改变。我科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应用自拟凉血祛风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玫瑰糠疹30例,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临床症状符合玫瑰糠疹诊断标准[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为诊断标准)和符合“风热血热证”辨证标准[2]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1~45岁,平均34.5岁;病程1~5周,平均3周。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0~47岁,平均35.5岁;病程1~5周,平均3周。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凉血祛风汤: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牡丹皮、赤芍、苦参、白鲜皮各12g,紫草、大青叶、蒲公英各15g,当归、生地黄、生甘草各9g。水煎服,1d1剂,分两次服。同时采用NB-UVB(希格码SS-03型光疗仪),波长311nm,首次剂量为0.3~0.5J/cm2,以后每次照射剂量在前次照射后无红斑前提下按增加10%,累计最大计量为1.4J/cm2,隔日1次。
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国药准字H20103387),10mg/次,1次/d。两组均外用炉甘石洗剂,3次/d。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根据治疗结果判定疗效并进行比较。
疗效标准[2]痊愈:皮疹消退≥95%,无新发皮疹;显效:皮疹消退≥70%但<95%,炎症明显缓解;好转:皮疹消退≥30%但<70%,疗程结束后有少量新发皮疹;无效:皮疹消退<30%,疗程结束后仍有多数皮疹出现,炎症未控制。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治疗结果 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30例,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7.68,P<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玫瑰糠疹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椭圆形玫瑰红色斑疹、覆有细小糠秕状鳞屑、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为特征。目前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一般使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对症处理,疗效欠佳。
中医称之为“风热疮”、“子母疮”。中医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则称本病为“血疳”,认为:“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3]。目前多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血分有热,血热内蕴,外感风邪,致使风热客于肌肤,腠理闭塞,营血失和而发病;或风热日久耗热伤津液,化燥生风,肌肤失痒而致。故该病治宜凉血清热,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凉血祛风汤由《外科正宗》中记载的“消风散”化裁而成[4],由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当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苦参、白鲜皮、大青叶、蒲公英、生甘草组成。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四药并用,疏风透邪,开发腠理,以祛散在表之风邪,有祛风止痒之功,共为君药;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清热凉血活血;当归养血润燥,并兼活血,有助于祛风除邪,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共为臣药;苦参、白鲜皮具有祛风止痒之效,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毒共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切合本病病因病机,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浸润淋巴细胞的凋亡,诱导免疫活性物质的释放,在调节炎症反应和变态反应中发挥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常应用于玫瑰糠疹、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NB-UVB避开了DNA吸收峰,不易引起DNA突变[5],安全性良好可作为治疗玫瑰糠疹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联合中药治疗,内外合治,疗效更佳。
[1]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75-7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
[3]刘 健,刘 莉.消银胶囊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8):1026-1027.
[4]李 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80-1483.
[5]蔡 亮,张丽平,王 萍,等.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玫瑰糠疹62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9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