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林 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西安 710001)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其特征,常伴皮脂溢出,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1]。中医药内服治疗寻常痤疮因副作用小、疗效明显,已形成专科治疗特色[2]。笔者2009年8月~2011年3月应用米烈汉主任医师经验方野菊祛湿汤结合芒硝外洗治疗痤疮72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2例均系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27例,女45例;年龄14~35岁,平均20.5岁;病程2周~3年,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中医皮肤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痤疮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内治法:野菊祛湿汤组成: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金银花、白鲜皮、薏苡仁各30g,车前子、连翘各15g,炒大黄、竹叶、灯心草各10g。加减:皮肤油腻加茵陈,经前乳房胀痛加香附、柴胡;结节囊肿加夏枯草、贝母、白芷、皂角刺。水煎服,1d1剂,分2次服,10d为1疗程。
外洗:芒硝加热水200~300mL洗敷脸部,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堵塞毛孔。
预防与调摄:①禁止用手挤压皮损,以免引起感染。②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③忌滥用化妆品,有些粉质化妆品会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淤积而形成粉刺。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皮疹全部消退,仅遗留色素沉着;不再出现新的皮疹,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痤疮全部消失,但3个月内复发或痤疮减少50%以上;有效:痤疮减少30%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治疗结果 治愈39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8%。疗程最短6天,最长30天。
典型病例 赵某,女,28岁,2009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面部痤疮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半年,曾用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平素大便干结,月经不调。检查双面颊、额部、下颌部粉刺、脓疙散在,全面部呈红色丘疹,间有暗红色囊肿硬结,部分连结成块。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诊断为痤疮。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化脂。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金银花、白鲜皮、薏苡仁各30g,车前子、连翘各15g,桑白皮、枇杷叶、枳壳、黄芩、炒大黄、竹叶、灯心草各10g。按方服1周后,红色丘疹基本消退,无新疹出现,囊肿硬结变小。上方去桑白皮、枇杷叶、枳壳、黄芩,加益母草30g,服10剂,皮疹完全消退而愈,遗留少许色素沉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皮肤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病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亢进、毛囊皮脂腺的角化异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作用、炎症及宿主免疫反应有关[3]。痤疮属于中医“粉刺”范畴,由于青少年阳气旺盛,气血壅盛;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或过食辛辣、香燥、肥甘之品,胃肠积热,郁阻肌肤;或劳倦过度,耗伤肝阴,阴虚阳亢,熏灼气血致痤疮发生。而中医认为热、毒、湿、郁为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青年人机能旺盛,阳热偏盛,日久营血渐热,热毒内蕴上蒸于肺,发于肌肤腠理,或肠胃湿热,饮食不节,喜食辛辣肥甘腻腥之品,日久中土不化,久郁生湿化热,湿热循经上蒸于面部。西医治疗痤疮主要是减少皮脂腺分泌,消除炎症性病变,防止囊肿生成。常用粉刺溶解剂,性激素,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易导致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或引起腹泻,结肠炎,肝脏损害等毒副作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主要分为内服法(辨证分型和经验方),外治法,针灸穴压挑刺等。本病是由于素体肺胃之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聚湿生热,致使脾胃热盛,复感风邪而致气血凝滞,热郁于肌肤而发病。根据“热则疾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自拟野菊祛湿汤辅以局部治疗以解毒排脓,祛瘀生新。方中野菊花归肝,心经,清热解毒,《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金银花与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珍珠囊》“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清热排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炒大黄、竹叶、灯心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使“心经热血分解”;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其中白花蛇舌草具有平衡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繁殖[4],减轻炎症刺激的作用;白花蛇舌草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有抗菌消炎作用,并有很强的抑制皮脂腺分泌的作用[5]。芒硝加热水200~300mL洗敷脸部,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堵塞毛孔。全方共用使热毒清,瘀滞消,痤疮平。
[1]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313.
[2]钱 江,杨 柳.寻常痤疮辨证论治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67.
[3]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935.
[4]关启文.白花蛇舌草治疗痤疮[J].四川中医,1991,9(1):35.
[5]黄 略.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6(5):307-309.